所有真正明智的想法都已經被思考過數千次;
但要使它們真正屬于我們,我們必須誠實地重新考慮它們,直到它們在我們的個人經歷中扎根。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剛在寶藏群里看到大家討論自己搜集和總結的人生方法、原則。
我突然想到自己在這件事上曾經踩過的一個坑,有個很好詞可以形容我那幾年的狀態,就是「頓悟成癮」。
有感而發,寫了這么一段話:
可以簡單總結為:
1,把重要的人生道理、方法、原則提煉出來
2,選擇當下最想要掌握的5條,寫在便利貼上
3,貼在電腦旁,天天看,確定習得后才刪掉
用身體記憶而不是腦子記住,這樣好的道理才會讓我們過好這一生。
反之,轉發和收藏都不是學習也不是思考,甚至不是閱讀。
很多人學了很多,但沒用起來,反而成為了「知識負擔」。就像一個人吃了很多有營養的食物,卻沒有認真消化,全部堆積著會非常難受。
這樣的“學習”很可能增加自己的內耗。
在和朋友聊天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說——你的閱讀/行動的轉化率好高呀。
我想了想,是還不錯,其中有個被大家說爛了的原因是「寫作」。
寫作是把自己學到的東西用別人可以懂的方式說出來,這倒逼我真正掌握這個知識。
還有個核心原因是——我非常珍惜每個真正重要的道理。
只要我覺得一個道理/知識重要,我會反復去看,甚至寫成便利貼貼在電腦旁邊,直到我真正做到,刻入身體記憶當中,我才會刪掉。
這對我而言甚至是一種強迫癥,因為這是一個非常辛苦的過程,但我似乎甘之如飴。相比于丟棄好知識,我寧愿逼死自己。
FIN.
最后,想聊下「頓悟成癮」的經歷。
那段時間我每天學習4個得到專欄(有些有用,有些純粹是奔著老師的名頭去的,覺得自己應該去了解這方面的知識),還要閱讀10-20篇深度長文,以及一些暢銷書。
反正洗澡、吃飯、睡覺前幾乎都在聽知識音頻。
當時主要是焦慮驅動,感覺自己稍微腦子靜下來焦慮情緒就會涌上來,希望通過學習(我最擅長的方式)來壓住不去想焦慮的事情。
好在,我很早就意識到,不能光讀或摘抄,要能輸出自己的筆記才算是有效率的閱讀。所以我還做了大量的筆記。
當時用的還是印象筆記,經常一個月就能新增1000多篇筆記。
現在回想,80%的內容我一點印象都沒了,因為和我的生活以及工作毫無關系,我也不好奇,和自己的既有的知識體系毫無粘連,自然會想不起來。
但不得不說,因為有寫筆記以及寫作的習慣,還是有20%(可能更少)變成了我的知識儲備,在后來的工作、生活、親密關系、事業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幫助。
這種幫助經常是事后復盤才反應過來的,當初記住的很多知識,讓我掌握了一些事物運轉的核心規律,以及正確的應對方法。
事情來的時候,我不自覺地就做了正確的行動,導致了好的結果。
這大概是有些人總說,小時候應該多背課文,多讀經典,哪怕不懂也沒關系,好的東西自然會記在心里,然后不知不覺滋養我們未來的人生。
久石讓在自己的音樂自傳里說過,他在創作過程中最大的心得是:
「多看、多聽、多讀是件很重要的事。」
再掌握一些今天提到的一些方法(做筆記、寫作、與人分享、親身實踐),提高這種學習的轉化率,你一定可以過好此生的~
Kimi 的總結:
// 如想看我的更多思考,或愿意支持和鼓勵我的持續寫作,可考慮訂閱我的專欄 。
p.s.早期訂閱小報童未續費的讀者,可以點擊底下的閱讀原文領取4.5折優惠券~
如果你覺得我的文章有用,
請幫我點個「在看」,
這將會對我很有幫助,
感謝你!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