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和平等帶來的不一定都是正面情緒,很多時候,帶來的可能是焦慮。
原本自有的技能門檻被刷新,穩健的飯碗一夜消失。從人人都成為打字員,到人人都是設計師、人人都能做視頻,每一次技術變革,對應的是都原有職業的式微,和許多新職業、新風口的誕生——AI也一樣。
掌握新技術、新工具,成為一種勢在必行。
就像在昨天的Create2024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李彥宏發表了他今年的首場演講,題目即《人人都是開發者》,他的一個明確觀點就是:自然語言會成為新的編程語言,會說話就能做應用,人人都是開發者。
甚至他還做了個簡單易懂的類比:未來開發應用就像拍短視頻一樣簡單。
在這個觀點背后,是他帶來的三款全新的開發工具。除了ModelBuilder相對專業,其他兩款都是屬于普羅大眾的禮物。
即日開始,無論身份、背景為何,每個人都可以登錄百度的AI開發工具設計自己的應用,專業的開發者還可以做出更高階精良的產品。我們一直期待一個創意無限的時代,也許這就是現在。
AI應用開發“三神器”,普通人的AI元年
自文心一言發布到Create2024百度AI開發者大會,正好是十三個月的時間。盡管Robin自己聲稱“踩了無數坑”,但文心在這段時間里的用戶數依然突破了2億,API日均調用量突破2億,服務的客戶數達到了8.5萬,開發者利用千帆平臺開發的AI原生應用超過19萬。
文心大模型4.0工具版會為原生開發進一步加速。會上百度發布的三款開發工具,名稱分別是AgentBuilder,AppBuilder以及ModelBuilder。功用如名,AgentBuilder是一個智能體平臺,企業等各類組織,甚至個人都可以創造專屬的智能體,構建全新的商業模式。這相當于基于百度的流量入口優勢構建了一個服務站,用戶可以便捷、直接地觸達產品或服務。AppBuilder是一款AI原生應用開發工具,可能會是三款工具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個,因為任何人都可以用自然語言(比如中文)在AppBuilder上3步創建屬于自己的AI原生應用。用戶無需基于商業目的,就算只是想創建一個幫助自己起名字、做海報、甚至侃大山的應用都是可以的。ModelBuilder則更適合專業開發者,它能定制任意尺寸的模型,并根據細分場景做出精調。
“三神器”當然非一日之功,百度為此籌謀已久。過去一年里,文心大模型的算法訓練效率提升到了原來的5.1倍,周均訓練有效率達到98.8%,推理性能提升了105倍,推理的成本降到了原來的1%。
上個月,Robin做客央視《財經》節目接受采訪時曾說:“未來的編程語言只會剩下兩種:一種叫做英文,一種叫做中文?!?這三款開發“神器”的發布可以看作是這一愿景落地實踐的起點。應用開發從一個高門檻、多壁壘、小范圍的領域,正逐漸在大模型基礎的加持下演化為一個“寧有種乎”的大眾舞臺,所有開發者,中小企業,乃至普通人,都有通過揮灑創意提升生活質量或者實現商業化的機會。
在今天之前,大模型也許只是少數人的機會,但從這一刻其,大模型帶來的發展紅利,是屬于所有人的。
去年的Robin在“急什么”?
為原生應用打造平臺,普適性地釋放AI帶來的時代機遇,是Robin和百度預先規劃好的戰略。早至2023年3月,他就第一次在公開場合提及:“AI時代的應用會基于大模型開發……大模型時代最大的機會既不在基礎服務也不在行業服務,恰恰是在應用?!?/p>
這一前瞻在當時看來頗為特立獨行,因為各公司正狂“卷”大模型,這里既包括行業領頭羊,也包括很多新興的技術公司。海量的算力、數據和人才資源涌向雷同的業務,就好比大大小小的手機廠商都想做出自己的安卓系統,這不但造成了浪費也一定程度貽誤了戰機。以至于去年年底《極客公園》的對話上,Robin罕見地表達了對局面的“著急”。
“在基礎模型之上要數以百萬計的 AI 原生應用,大模型的價值才能被體現出來。但媒體、社會、公眾主要的興奮點還在基礎模型上,我多多少少有點著急……”
又一年過去,潮水漸退。強行趕風口的技術企業紛紛因缺乏變現手段和盈利模式而掉隊,少數頭部將業務引向B端,切入企業場景。但這種量級的應用,如同用膠皮管從水庫里運水,把AI的效能限定在了一個極為狹小的范圍中,當B端市場出現波動,這些提供技術和服務的AI企業就會面臨生存危機。當年安卓和iOS的成功并非僅源于系統自身的優勢,真正的關節在于他們早早形成了豐富多元的應用生態,上百萬的應用躺在商城里供人選擇,正是它們決定了大眾的選擇。
成為平臺和基礎體系的構建者固然極具吸引力,但并不適合所有企業,讓平臺成為平臺的往往也不是技術而是規模效應和生態活力。誠然推出“三神器”的是百度,但它們也只是AI時代的錘子斧頭,實現AI價值、創造全新價值的還是更廣泛的企業、開發者和普羅大眾。
“未來,自然語言將成為新的通用編程語言,你只要會說話,就可以成為一名開發者,用自己的創造力改變世界。”李彥宏在大會上說,顯然這也正是“三神器”問世的終極遠景。
原生應用:彎道超車的“真核”
Open AI剛剛推出Chat GPT時,給整個行業帶來了極大的震撼,這激發了中國科技企業趕超對方的決心,但這種熱情也影響了他們對產業發展邏輯的判斷。在一窩蜂式的底層研發中,盈利模式、商業邏輯和經濟環境被忽略了。Robin是互聯網時代的企業家,但這次對于AI產業發展重心的判斷,卻頗具經濟學者的素養。
從行業觀察者的視角,我們至少可以從三個方面分析為什么Robin強調“卷原生應用”才是抓住機遇的“王道”:
第一,相比于底層研發,中國在應用上有更多成功經驗。互聯網領域,人們對中美企業的競爭對比從未停止,全球普遍公認中國企業在技術應用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過去數十年,改變人類生活方式、創造全新生活場景的應用多數都來自于中國?!熬響谩笔潜茸陨淼膬瀯蓓椖俊A硗猓嫦虼蟊姷膽檬艿绞袌鲋芷诓▌拥挠绊懜。m合中小企業嘗試。
第二,規模效應是微觀經濟學中一個重要概念,當產業規模達到一定量級時,其長期平均成本遞減,經濟效益會越來越好。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移動支付的普及。AI產業也是如此,規模效應特征明顯,一款全新應用一旦獲得廣泛認可,便會迅速普及。國內市場廣闊深厚,中小企業以及開發者更容易通過規模效應獲得成功。
最后,全球范圍內的商業實踐都已經證明,里程碑式的產業革命往往并不來自于大廠巨頭,而是新近崛起的“攪局者”。AI應用的門檻下調,自然就會激活更多創新創造,進而帶來多元絢爛的產業革命。而如果這些勇敢無畏的攪局者選擇在算法、算力、數據、資金、資源上都不占優勢的情況下卷大模型,無疑就是一種創造力上的浪費。
結 語
生產工具的更新迭代有史以來就是人類發展進入大變革時代的信號。中國的互聯網用戶超過10億,每個人都是一個富有創造力的個體?!叭衿鳌睍裾娴拈_啟一個“全民開發”的時代?我們都是觀察者,我們也都是參與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