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有時,生有時,死有時,病有時,食有時,餓有時。這是我們深深的生活體驗和信仰,是一種徹頭徹尾的自然生活哲學!
2013年盛夏,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讓我與癌癥結下不解之緣,它仿佛成為我和家人之間的“隱形第三者”,讓親朋好友擔憂不已。這場病不僅改變了我的生活,威脅到生命安全,更顛覆了生存的意義,同時也開啟了一場與癌癥抗爭的漫長記錄。
從醫學角度看,癌癥源于細胞突變,導致細胞失控生長。失控原因可能涉及先天遺傳因素以及后天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各種毒素感染、物理化學刺激,還可能與自身免疫力下降和激素失調有關。多種因素交織作用,使得部分細胞受損、凋亡,另一些則逐漸發生異常的生物化學反應,最終失控形成癌癥。
“癌”字不僅代表疾病,還隱含著毒性、禍害和變質之意,寓意其危害無窮無盡。《水滸傳》中宋江與閻惜姣的故事恰好生動描繪了“癌”的威力:宋江出于好意收留閻惜姣并納為妾,在烏龍院過上安穩日子,但閻惜姣卻在穩定后變得愈發狡猾難纏、惡毒貪婪,甚至勾心斗角,企圖謀取房產錢財,并威脅告發宋江,使其陷入困境。為求生存,宋江在混亂危急中不得不斬斷孽緣,最終走上梁山。癌癥就如同闖入生活的“閻婆媳”,似家中之人卻又并非本真,一旦在體內立足滋生,若不妥善管理控制,放任其恣意生長,同樣會損害健康乃至生命,降低生活質量,讓人難以安寧,實屬不易對付。
盡管我對癌癥有一定了解,但在面對晚期大腸癌的經歷時,仍然感到混亂和壓力巨大,耗費了大量精力、心力和資源才逐步穩定下來。作為醫生,我們自身對抗癌癥尚且如此艱難,普通病人所經歷的痛苦與困擾必然更為嚴重。
癌癥是一種多元多維度的疾病:
首先,癌癥或是由身體細胞異常失控引發,或是由于機體調節修復機能失常,或是長期生活習慣不良改變代謝免疫功能,或是長期環境毒素刺激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是一種可被早期發現和預防的慢性疾病。這些癌癥的生物學因素和理論構成了癌癥治療專家進行診療的邏輯依據,通過認識和理解這些因素,進而采取措施控制發病因素,使癌癥轉變為有可能治愈的疾病。
其次,伴隨癌癥而來的壓力是無法回避的存在:壓力無形無狀,卻強迫你必須做出改變。隨著時間推移,因人而異,癌癥會給個人、家庭以及關心你的親朋好友帶來無休止的身心煎熬、困擾和悲傷。癌癥與壓力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不僅危害身心健康,更侵蝕生命,影響生活質量及生存幸福感。
癌癥帶來的幾種直接且重要的壓力不容忽視:
1. 癌癥持續消耗身心健康:癌癥不斷消耗體力、精力、腦力、財力、生命力、生存意志,同時影響工作能力和限制社交活動能力。許多患者承受多重損耗疊加,疲憊不堪,免疫代謝能力下降,進一步加重病情,增加治療難度,甚至有邊緣病例因無法忍受痛苦而拒絕治療,選擇自我終結生命,令人惋惜。
2. 癌癥營造出一種不安全、不確定、不可預期的壓力狀態:現代社會雖然醫療信息發達,對癌癥有一定的了解和控制能力,但未知仍占很大比例。醫生或許能提供一些可能性的信息,但對于治療時間長短、能否痊愈、是否會復發、是否會導致死亡等問題,往往無法給出確切答案。疑問越多,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就會越大。同時,不確定信息的增多也會令患者更加迷茫和不安。
3. 癌癥使人時刻面臨對生死的疑惑:我會死嗎?這個問題對于癌癥患者及其家人來說是極大的心理威脅。眾多負面信息告訴我們,癌癥是不治之癥,存活下來是奇跡。更多的人對死亡毫無了解,缺乏足夠的參與死亡事務相關的生活經驗,對死亡抱有莫名虛無的恐懼想象。實際上,“我會死嗎?”原本就不應成為一個問題,關鍵在于個人如何看待死亡的恐懼和無知,以及對生與死的貪戀和排斥。人生在世,生死皆有時,無需過多討論,重要的是如何活得有意義、有尊嚴,只要曾經奮力拼搏,最后能夠無愧無悔地離去,便是沒有虛度人生,也算死得其所。只要積極地活在當下,便不會死得悲慘。
4. 癌癥治療過程充滿艱辛與痛苦:幾乎沒有其他疾病像癌癥那樣需要動用如此多樣且威力巨大的治療方法,如外科手術、化療、放射治療、靶向治療……這些療法名稱聽起來就令人膽寒,高昂的醫療費用更是讓普通百姓望而卻步,療程往往艱苦甚至痛苦,令許多患者和家屬困惑猶豫,不知如何抉擇。治療開始后,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副作用,如惡心嘔吐、脫發、面容憔悴、身形消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