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楊晨
編者按:今年是中國接入因特網30周年,也是中央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10周年,在這個重要的網絡空間歷史節點探討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長期困擾我國的網絡安全問題,具有特殊意義。然而,直至今日,尚有不少網絡使用者并不清楚我國的網絡并非平等接入的互聯網,而是由美國控制的“奴隸網”,這毫無疑問是我國網絡安全所面臨的最大的安全基本問題。為了探尋如何徹底擺脫這種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所面臨的網絡安全危機,近期,筆者連線我國德高望重的著名信息安全專家、中國科學院教授呂述望,希望再將他多年來對我國徹底擺脫網絡霸權控制所開展的不懈探索及重要成果,展現于本刊一隅,供讀者參閱。亦期待再一次引起網絡信息業界和有識之士的關注思考。呂述望教授欣然接受了筆者邀約。
呂述望,中國科學院教授,作為密碼學專家,曾獲得1986年度和1988年度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99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上世紀90年代初當網絡在中國興起的時候,他開始關注起網絡安全,因為所有信息、數據植入的土壤——網絡如果不安全,信息、數據則毫無安全可言。
呂述望認為,美國人提供“好”的技術、“好”的服務,但事實上是想通過服務的手段達到控制其他國家的目的。呂述望教授關于“中國沒有互聯網”的結論,是他的科研團隊經過多年研究得出的,呂教授將其刊發在核心學術期刊上,他一再表示“這是一個學術的定義,需要嚴謹、嚴肅地對待。因為‘互聯網’一詞容易讓人受到麻痹,講互聯網,是天下太平平等互聯。”那么接入美網或因特網各國的網絡態勢、安全現狀當然絕非如此。
眾所周知,所有接入美國因特網的國家所面臨的不對稱安全形勢,所有在此接入網上交互的信息(哪怕只是面對面的兩個用戶發送的)都得先繞道萬里之外的美國才行,也就是美國可以隨時剝奪因特網接入國的數據主權。同時,網絡的底層協議、根域名服務器以及主體核心硬件和操作系統皆由美國人掌握,可以隨時讓一個國家的網絡徹底中斷,等等,這些被網絡霸權國家隨意拿捏的現實足以證明,他國接入美國的因特網,絕非平等互聯的關系,更無法從根本上保證安全。
多年來,呂述望教授一直為中華公眾網奔走,他認為中國人只有在自己的公眾網絡上才能實現真正意義網絡互聯。真正的一組互聯網,必須是以領網權為基礎的公眾網的平等互聯。中國公眾網的建設應當是中國主導制定標準,中國掌握核心技術設備,中國建設,中國控制并依法管理并服務于中國公眾,與世界平等待我之互聯網平等互聯。呂教授談到:
我們現在使用的網絡其實是美國主導下的“一張網”,我們在人家的網上搞安全、搞發展、搞凈化,肯定會受到美國的限制,也就是說,中國在人家的網上建自己的防火墻,清理垃圾,結果處處受制于人,最多只能是修修補補,付出很多,收效甚微。現在,世界都在租用美網,而這種租用實際上就是有條件的接入,受制于人是必然的,人家為了自身利益可以隨時終止他國的接入,可以將一個國家在美網上的IP輕易抹去,也可以輕易把一個國家域名交由他國使用。
任何新技術的出現,都會存在安全風險。因特網技術產生后,也必須有人去關注它被非理性應用的問題。
在學術研究領域,大體存在兩種思維模式,一種是科學家的模式,一種是數學家的思維模式。在歐美,數學與科學一直被列為兩個門類。科學家——擁有科學知識,應用科學知識,并有所發現,數學家——擁有數學知識,應用數學知識,并對世界有所貢獻。
治療網絡安全頑疾,既要用科學家的思維也要用數學家的思維,二者不能偏廢,因為人類的思維模式很多,不能孤立地看待問題,更不能用孤立的思維模式來統治世界,目前美國作為美網的統治者,一切從其意識形態出發來統治網絡世界,麻煩很大,終將走入死局。
呂教授說,數字世界是美麗的,在數字世界中流淌的是數字,傳遞的是知識包,使用的是知識瀏覽器。數字世界的基礎是網絡和知識。知識借助數據的形式在數字世界中流淌。其中,網絡是當今世界各國竭力爭奪的公共空間。數字世界中,各國的公眾網絡要互聯互通,而網絡互聯又一個大問題,就是所謂的數據公開。
因特網對于美國來講,一來是用它來賺錢,二來是用它來監控世界。因此呂述望提出,一是出于安全考慮,要解決數據不出國門的問題,二是要讓我們的業界重視數據的商業價值,認識到要把數據留在國內的重要性。他認為,我國未來的發展,在信息化領域要去美國化,網絡建設去Internet化,勢在必行。“談網絡安全必談網絡主權,中國人民沒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網絡是不行的,因此中國公眾網絡建設是當務之急。”呂教授強調,以漢文字為基礎的知識安全體系建設和公眾密碼服務體系建設是兩項重要的課題。
針對如何從根上解決當前我們面臨的網絡安全問題,呂教授談了自己的思路,首先,做好現有網絡整體檢查防護,避免政府等重要行業的網絡安全事件發生;其次是進行一些軟硬件產品自主化研究。自由網絡的建設和應用要同步進行。建設中華公眾網的目的,是在充分保護國家主權與安全的前提下,實現與世界他國的互聯互通。網絡是人類文明的偉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富強與國家復興的助推器與必要條件。實現中華民族富強與國家復興更不是閉關鎖國,中華公眾網與國際上其他的網絡,通過簽訂互聯協議,采取平等互聯的方式通信,因此才能叫作真正的“互聯網”。
在數字世界中,網絡疆域將逐漸明確,在數字世界中網絡建設的關鍵是各國的公眾網絡即領網建設,各國的公眾網絡需要互聯互通,沒有領網的建設就沒有網絡互聯的前提。各國公眾網絡建成后,相互打開鏈接的開關即可形成大范圍的網絡互聯互通,各國實現平等互聯,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國際互聯網,在這種網絡環境下,多國平等實現網絡互聯,如果A國的網絡受到B國的網絡威脅,A國可以選擇半開半閉或者完全斷開的方式實現自我保護,由于域名關系平等,各國都無法將另外國家的域名刪除或租給他國;在斷開保護狀態下,A國依然可以通過其他國家(假設為C國)的公眾網與B國互聯互通,而C國的網絡未受到B國的攻擊,那么A國通過C國公眾網絡連接到B國的公眾網,也間接解決了安全和互聯互通的問題。呂教授斷言:網絡帝國借助對因特網的非理性應用而崛起,隨著各國對網絡空間認識的覺醒,因特網和網絡帝國霸權終將衰落、凋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