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間的結果已經快出來了。
最近有幾條毫不起眼的新聞:
美國爆出要把中國的銀行踢出國際結算體系。
我國央行將在二級市場買賣國債。
亞洲多國貨幣貶值,尤其是日元大幅跳水。
你覺得這些都是零散事件嗎?不是的,所有線索都指向了一條主線,而這幾件事標志著,中美角力即將走入最終章。
我們來順著歷史脈絡,解讀一下三條新聞背后的信號。
金融核彈
我們先看第一條新聞。
把一國銀行踢出SWIFT國際結算體系,在若干年前,這招被我國媒體形容為“金融核彈”。
因為美元的跨國跨行轉賬結算,是需要經由SWIFT系統的,國際貿易依賴于美元結算。
而我國的外貿份額是不低的,如果我國銀行不能接收跨國美元了,那外貿會受多大的影響啊。
然而這種金融核彈,美國人卻一直沒敢對中國用,因為這件事,影響我國出口的同時,也會影響他們的進口。買不到中國貨,美國的通脹只會更高,美國群眾的日子就難過了。
對自身有害,所以他們不想用。然而現在,為什么又想用了呢?難道他們現在不怕通脹了?
不可能,現在的美國依然飽受通脹壓不下去的痛苦,肯定是不愿意通脹變得更嚴重的。
所以這次的這條新聞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你想明白了嗎?
四步計劃
美國想要使用金融制裁背后,是一條一貫的主線,我按順序給大家捋一遍。
第一步,美國會周期性的出現經濟危機。
第二步,他們應對危機的方式往往是大印錢,學名叫QE。
而我們曾講過最基本的道理,社會上的錢和商品,是需要一一對應的,才不會引起物價飛漲。(點擊查看《從金幣到紙幣的秘密》)
參考2019年11月8日視頻
所以,我們看現實世界,美國在2020年4倍印鈔之后,錢的數量大幅增多,遠超過美國所擁有的底層資產的數量。
這必然會引起通脹,這種通脹,既包括美股的通脹,也包括美國的房子也在漲價,還包括美國的各種物價都在大幅上漲。
對普通國家來說,通脹發生,意味著本國貨幣貶值,美元應該貶值啊?
然而,美國不是普通國家,他們有一個其他國家都不具備的優勢,就是美元是國際貨幣。
所以到了第三步。
第三步,美聯儲打著控通脹之名,暴力加息,操縱國際貨幣的匯率。
原理就是,他們在一年的時間內,把利率從接近0%加到5%,高息攬儲,那么全球各國的資本就會蜂擁而至吃高利息。
資本流入美國的過程中,就增加了外匯市場對美元的買入,拋售了其他國家的貨幣,這就等于強行靠供需來扭曲美元的匯率。
于是,我們看到了一種極為扭曲的情形,就是美元的真實購買力在下降,因為他們物價上漲了,同樣的錢能買到的物品是逐年減少的,美元其實在貶值;然而匯率上,美元卻是在升值。
多么詭異啊。
這種現象在其他任何國家都會被列入不正常,只是在美國身上,力場在此扭曲。
但到此還沒有結束,還有最為隱晦、最為惡劣的第四步。
在前面第三步,通過加息,高息從全球吸引資本流入,人為扭曲匯率的過程中,會產生兩種影響:
一是,別的國家資本稀缺,就會有大量企業融資難,資金鏈緊張,資產大幅打折。同時,因為人為扭曲匯率,全球其他國家的貨幣也相對美元大幅貶值,就等同于資產更加大幅打折。
折上折就結束了嗎?沒有。你會看到最惡劣的第四步。
第四步,各種配合手段。
諸如,美國的金融機構給一堆國家和企業下調評級,繼續促成資產再打折。
諸如,對無數國家發起各種制裁,加劇他國企業的困境,從而被迫更加折上折。
還有諸如,文化戰輿論戰宣傳戰、金融戰匯率戰生物戰、代理人戰、煽動分裂煽動政治……
各種手段都指向一個最終的結果——骨折價占有更多他國的資產。就如同像黃世仁逼楊白勞賣喜兒。
我們前面所說,大印錢之后,錢的數量遠遠大于資產數量,會劇烈通脹。(點擊查看《從金幣到紙幣的秘密》)
你以為美聯儲加息,是減少錢的數量嗎?
錯了,他們其實是通過掠奪他國資產,使貨幣又有了資產做支撐,終于也不通脹了,美國手里的資產被充實,財富又有了新增量,順利度過危機,且一切問題都解決了。
美聯儲這種明牌玩法,我曾經在2022年下半年,通過《國運之爭》和《美聯儲陽謀收割全球》(點擊藍字查看視頻)這兩條視頻講解過,并且當時還預言,加息過程中,必有搞亂全球的各種手段。
2022年5月3日視頻
2022年9月23日視頻
結果因為這兩條視頻,我受到了G腿子們長久不停的網暴,騷擾電話和短信24小時不停,各種謾罵污蔑造謠。當時正是我懷孕初期,我不得不退網了一段時間。
現在一年多過去了,大家再看,本周日元暴跌,還有人敢說美國的收割不存在嗎?還有人敢罵我危言聳聽陰謀論嗎?還有哪個孫子敢跳出來給你美爹洗白?
牌箱見底
我們再回到開頭,被稱為金融核彈的踢出SWIFT系統,只能算是第四步搞亂施壓的眾多牌中的一張而已。
但因為這張牌對美國自身危害也極大,所以,但凡他們在有其他手段的前提下,是不會輕易出這張牌的。
我們不妨回想看看,在第四步中,我國都承受過多少張牌了?
什么新疆的棉花,港島的亂,寶島的DU,科技企業的制裁。
攛掇印度搞事,攛掇菲律賓搞事,帶著一串小弟,三五不時的來譴責,甚至上周耶倫和布林肯來訪,還在反復施壓,罵中國產能過剩,要拉著歐洲禁中國的電動車等等。
再比如,各種文化戰、宣傳戰也是無處不在。請問有多少網友還記得,一年多前,突然有一條莫名其妙的熱門新聞,說供銷社來了,要回到計劃經濟了?
(點擊復習《重啟供銷社,等于回到計劃經濟?》)
參考2022年11月5日視頻
然而,供銷社幾十年來一直在那里,怎么突然就爆出來這樣一條熱門呢?宣傳戰的一部分而已。
再比如,2023年初,是不是無數群里都在轉發“有錢人都潤了”這種信息?無他,依然是宣傳戰的一部分。
各種回顧,我們會發現,我國一直是這一輪收割中,最主要的目標對象。
他們在第四步中,也確實動用了無數張牌,然而幾年的各種極限施壓下,我自巋然不動,想要制造金融動蕩從而抄底的目標,卻還沒達到。
所以當上周,美國謀劃踢出SWIFT的新聞一出,我馬上看到了背后的信號。
第一,他們的牌箱盡了,因為但凡有其他牌還能打的話,就不會用這張臭牌。
第二,他們有點等不及了,在金融制裁威力逐年變小的現狀下,寧愿冒著被戳破美元泡泡的風險,也要上這張牌,一定是有些事情等不及了。
這幾天日元劇烈貶值的新聞,也更加劇了我的這種推測。
因為去年,美國把包括臺積電和日韓半導體企業在內的一眾芯片廠商,都搬美國去,當時,日韓是被美國許諾盟友待遇,許諾在日后絆倒熊貓后,一起吃肉喝湯的重要利益的。
結果現在,日本手握巨量的美債,卻不敢拋售美債維護日元匯率,甚至還在持續的被迫繼續大量買入美債,刀口向內先把盟友擺上餐桌。
所以我才推測,老美那邊是應該掌握了一些無法披露的內部數據,開始等不及了。
應對
所以,該如何應對呢?
首先,被踢出SWIFT已經沒那么恐慌了。
當年被稱為金融核彈的制裁手段,結果被俄打了樣,俄銀行被踢出SWIFT系統后,俄賣能源就只接收盧布和人民幣,結果發現,用本國貨幣結算,從此不必擔心美國的匯率戰了,再也不用擔心盧布貶值被薅羊毛了,結果本國經濟頓時堅挺健康起來。
有俄的示范效應在前,我國逐漸發現,原來這一招不打的話以為是金融核彈,第一次打發現是金融炸彈,響一下就沒了,再次打可能就發現是金融二踢腳,該是樂的時候了。
道理也很簡單,別人用美元,目的是為了買東西!如果買不到東西,誰還用美元啊?所以我猜,此時我們國家應該要樂開花了,正愁怎么更快推進人民幣結算,結果老美來神助攻了。
我們再看上周的另一條重磅新聞,就是央行可以二級市場買賣國債,這意味著什么呢?
這標志著央行已經開始做準備,要為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做政策性布局了。
這背后的道理是這樣的,央行負責人民幣的發行,但該發多少錢呢?貨幣的數量不能亂發,要有依據才能不亂。
我們看一下我國的歷史數據,這是央行在發行人民幣的過程中做的資產儲備。圖中,紅色和綠色占了很高的比例。
其中,在2014年之前,紅色部分,也就是外匯儲備,占據了絕對的大頭,其實代表著,央行每收到一美元儲備,就相應地印對應數量的人民幣發行出去。
所以你說,人民幣的發行數量,是參照美元數量嗎?那美元是哪來的呢?其實是中國生產的貨物賣出所收到的。
所以本質上,貨幣的發行,是想跟出口的貨物數量做掛鉤,這跟我前面講的,社會上的錢和商品,是需要一一對應的道理是類似的。(點擊查看《從金幣到紙幣的秘密》)
參考2019年11月8日視頻
而在2014年之后,紅色部分,也就是外匯,占人民幣發行量的比重在下降。
后面增發的人民幣,大部分是以綠色色塊做對應。綠色色塊是什么呢?是對商業銀行貸款。
我們再想一想,14年之后,我國的內需日漸增長,國內的商品和服務越來越充沛,而企業在提供商品和服務的過程中,是不是各種商業貸款也在大量增長?
這樣一來,央行發行多少數量的人民幣呢?就通過綠色色塊的大小,又同社會中的商品和服務數量產生了對應關系。
所以,如果沒有大的變化,這些舊的貨幣發行原則和經驗已經足夠了。
而最新的新聞說,央行可以下場買國債了,對應的則是,增發貨幣可以越過外匯儲備背后代表的出口貨物量,越過社會新增貸款背后對應的商品和服務數量,央行有了很大的自主權,決定到底該增發多少貨幣。
大家覺得,究竟是什么樣的大變化,需要這種新規則呢?
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有一天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后,意味著有大量的人民幣在境外流通,跟我們國內的生產商品和服務的數量已經早已經脫離。新增大量的人民幣需求來自境外,已經跟國內的生產無關。
當出現這種變化的時候,過去的通過外匯儲備和通過商業銀行發行貨幣出去的經驗,就真的不夠用了。
所以此時再看央行可以下場買國債的新聞,你是不是心里有數了?
當國際貨幣的地位易主之后,美國就再也不剩下什么了,屬于中國的時代終于要開始了。
快變天吧,我們已經等很久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