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思·比爾德施泰因博士(Keith Bildstein,德味兒十足的姓)曾任美國“”研究和保育部門的負責人,他自1992年起,到2018年正式退休都在鷹山工作。依托這個全世界最早的猛禽保護區的深厚底蘊,基思博士在遷徙猛禽的研究和保育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也出版了一些重量級的著作。比如,2000年他參與主編由國際鳥盟和“鷹山保護區”聯合出版的《觀猛:全球猛禽遷徙熱點指南》(Raptor Watch: A Global Directory of Raptor Migration Sites),首次系統性地總結了當時世界各地已知的觀察遷徙猛禽的熱點,這些地方往往也是開展監測的絕佳選擇,內地的在該書中也榜上有名。
2007年,基思博士又參與主編了由猛禽研究基金會推出的《猛禽研究及管理技術》(Raptor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Techniques )的第二版,這本堪稱猛禽研究百科全書的重要著作,從文獻、辨識、分類、研究設計、調查技術等方方面面都做了精要的介紹,參考價值很高,日本猛禽研究大佬山崎亨教授(Toru Yamazaki)于2010年還將該書譯為了日文出版。
2017年,臨近退休的基思博士有感于跟猛禽相關的大量資訊都躺在文獻里面,對猛禽感興趣的廣大公眾往往又接觸不到,寫作出版了新書《日行性猛禽的好奇天性》(Raptors: The Curious Nature of Diurnal Birds of Prey)。他希望能夠為讀者提供豐富的細節,但又不過于繁雜,同時希望可以提供權威且具有啟發性的閱讀資料。
作為一個專注猛禽議題的公眾號,我們決定試著翻譯基思博士新書里的某些章節,希望能為大家提供好的閱讀資料。
第七章 遷徙(Migration)
“鳥類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旅行家”——弗蘭克·查普曼,1915
猛禽的遷徙,意即日行性猛禽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進行的季節性、來回往復的長距離移動,仍在從很多方面給予我們驚喜和啟發。體重不到200克的紅腳隼能夠往返于西伯利亞最東端的繁殖地和非洲南部的越冬地之間,是所有遷徙猛禽當中最為嚴峻的跋涉之一。這些如紅隼般大小的勇士成群結隊跨越70°的經緯度,常常會進行長達4000公里的跨印度洋飛行,而這只是每年超過22000公里來回旅程的一部分。盡管紅腳隼或可以聲稱創造了所有日行性猛禽里最為艱苦卓絕的遷徙紀錄,包括新大陸的斯氏鵟(Swainson's Hawk)、舊大陸的“”(注:歐亞鵟vulpinus 亞種)和在高緯度北極地區繁殖的游隼,往返遷徙的距離也幾乎不相上下。
跟其他的鳥類相仿,猛禽大多也沿南北軸向遷徙。跟低緯度的同類相比,在高緯度地區繁殖的種類具有更強的遷徙習性。由于北半球在北緯30°至80°之間的陸地面積是南半球同樣范圍內的15倍,也就不奇怪北半球有著更多的遷徙猛禽種類了。單是在亞洲就至少有66種遷徙猛禽,歐洲至少有38種,北美洲則至少有33種。
有不少關于猛禽遷徙的歷史記載,我所能找到的最早是《舊約》當中對于約伯的勸誡:“鷹展翅南飛,豈是藉著你的智慧?”(Doth the hawk fly by thy wisdom, and stretch her wings toward the south?)晚近時期,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在《鷹獵術》(De arte venandi cum avibus)當中有了最早關于氣象條件影響猛禽遷徙的記述,他寫道:“我們注意到當吹起適宜的風的時候,無論白天或是晚上,遷徙的鳥兒往往都會急于搭上便車,甚至為此會忽略覓食和睡覺”。
包括西班牙歷史學家貢薩洛(Gonzalo Fernández de Oviedo y Valdés)在內的其他的觀察者,早在十六世紀就描述了加勒比海地區的大規模猛禽遷徙。近乎同時期的法國動物學家皮埃爾·貝隆(Pierre Belon)描述了舊大陸的類似景象,他記載了土耳其伊斯坦布爾上空跨越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大量黑鳶。顯然,幾千年以來人們就已知曉猛禽的大規模遷徙了。
盡管遷徙飛行這一行為之于猛禽,就像強健腳爪和敏銳視力從身體構造上對于它們具有重要意義一樣,但對猛禽遷徙現象的了解卻長期是鳥類學領域中的短板。直到十九世紀后期,高品質棱鏡雙筒望遠鏡的出現才讓鳥類學家們真正“看到”了遷飛猛禽,并且可以正確地識別相應的種類。20世紀初的的發明也是遷徙研究領域內的另一重大進展。20世紀30年代,隨著雙筒望遠鏡價格門檻的降低,外加的誕生,推動了在北美和歐洲主要的遷徙通道上,那些傳統的遷徙瓶頸和其他猛禽匯集點進行“觀猛”的新興活動。這項活動至今仍在貢獻相關區域的猛禽種群數量和遷徙策略的相關信息。
二十世紀的最后25年,遷徙猛禽的研究進入到被許多人稱為的“黃金時期”,此時的科學家開始給猛禽個體佩戴上微型的甚高頻(VHF)無線電發射器,很快又開始用基于衛星的超高頻(UHF)追蹤器。衛星追蹤可以讓被追蹤的個體揭示出它們實際遷徙時的時空變化,而非根據在觀察點記錄到的移動和環志回收數據來借助理論模型去推測它們的移動狀況,由此在過去三十年間極大地推動了猛禽遷徙的研究。如今我們對于猛禽遷徙的起源、動因和復雜性有了更好的理解,在很多方面為該現象提供了更為真實的生物學圖景。本章即反映了這些重要的新技術是如何促進猛禽遷徙研究領域新洞見的累積。
(未完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