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動汽車是時下的社會熱點。月初人們還沉浸在某米首款汽車成功上市的興奮中,月底就被某界汽車的交通事故澆了冷水。曾被視為汽車工業未來的智能電動汽車還安全嗎?雖然我們知道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安全,但統計數據和事故案例都說明,智能電動汽車在安全問題上的確存在問題。
做過QC的朋友們都知道,要徹底解決問題就得找到問題的根因——根本原因。那么,導致智能電動汽車安全問題的根因是什么?
我認為根因是造車新勢力的思維定勢問題,是IT思維被無邊界濫用的問題。
當前主導智能電動汽車行業發展的不是傳統車企,而是IT企業。在智能電動汽車這個品類中,狂飆突進的是造車新勢力。而造車新勢力的肇始者和主流陣營都不是傳統車企,而是IT企業。特斯拉的創始人馬斯克是搞IT出身,國內主流陣營的某米、某界都屬于IT企業,其他的造車新勢力也都有濃厚的IT企業風格,或者正在努力向互聯網行業靠攏。
由于每個行業處理的問題都不一樣,各個行業都會不斷積累本行業特有的一些訣竅。行業訣竅積累多了,就會形成行業思維定勢。越是成功的企業,其積累的行業訣竅必定越多,其行業思維定勢往往也越強烈。IT行業也不例外,成功的IT企業必定具有濃厚的IT行業思維定勢。現在IT企業造車,必然會把IT思維定勢帶入造車過程。
那么,IT行業有哪些思維定勢呢?
第一,IT行業重視功能,輕視安全,缺少本質安全。IT行業做研發,無論是需求調研還是系統設計,都是從功能開始的,安全子系統往往是系統設計完后再附加上去的。IT行業更沒有本質安全的概念。本質安全是指通過設計等手段使生產設備、系統或產品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誤操作或發生故障的情況下也不會造成事故的功能。本質安全常常用來做失效保護,要求在設計時就必須考慮安全措施。
IT行業不用考慮失效保護。IT系統崩潰了死機了,重啟就是,操作者不會有生命危險。微軟的Windows系統早期版本就經常死機藍屏。但工業設備和產品則不同,其一旦失效,輕則可能導致操作人員傷亡,重則可能發生群死群傷事故。工業設備和產品必須考慮在系統失效的情況下,如何保護人員的生命安全。下圖就是一臺變壓器的失效保護,其數量和難度遠遠多于制造變壓器本身。智能電動汽車也一樣,你得有本質安全設計,你得考慮鋰電池、電池BMS系統、智駕系統、電動車門、高速快充……這些東西的某一樣萬一失效,你怎么保護司機、乘員以及周圍人員的生命安全。
第二,IT行業流行SDX理念,重視軟件,輕視硬件。這些年來SDN(軟件定義網絡)在IT行業攻城掠地,一路發展到SDX(軟件定義一切)。似乎一切系統都可以靠軟件實現。這在IT行業肯定是真理。因為IT行業處理的對象是數據和信息,處理過程由軟件完成,硬件只要能保證處理速度就行了。但工業設備和產品則不同,大多數情況下,需要硬件直接用或強壯或精細或快速的動作去處理或響應。就像一個人,腦袋想到了,手眼腿腳就一定能做得到嗎?造車也一樣,不是發動機換成電池組、上個智駕系統、搞幾個大屏就立刻脫胎換骨了。車體設計、材料性能、工藝技術、質控體系、機動性、防撞性……這些都不是軟件好就能實現的。
第三,IT行業流行敏捷思維,重視快速迭代,輕視質量控制。自從《人月神話》幻滅以來,敏捷開發就一統IT江湖。在IT行業,誰不敏捷誰就是怪物。敏捷思維的同義詞是容錯試錯,然后快速迭代。既然允許有錯,只要快速改了就好,那誰還搞周密的質量控制。敏捷思維當然是高度適配IT行業的,因為IT系統的錯誤,既危害不大,又能快速更正。Windows系統不是每周都在發布新補丁嗎?但這放在工業設備和產品中,又立刻會出問題。如果事先考慮不周密,車輛出廠后,不起眼的小錯都可能要人命。你說你可以快速迭代,但死去的人卻再也不能重生。
第四,IT行業流行架構思維,重視概念設計,輕視底層設計。自從Zechman論文發表以來,架構思維日趨高大上。TOGAF認證炙手可熱。我在上課時也經常勸學員,要想提工資就去考個系統架構師。這仍然是高度適配IT行業的。雖然IT系統開發的瀑布模式已經被拋棄,但IT系統仍然需要基于整體架構自上而下地推進。系統架構師使用V模型做架構設計時,從來不用考慮他設計的系統架構能否落地的問題。因為IT行業的基本理念是分層自治。我只負責干好我這一層的事情,下一層事情自然有下一層人去干,層層落實即可。同時,IT系統架構師也不用考慮系統的工作環境,因為IDC機房的環境都是標準化的。
但工業制造業卻不同了。工業設備和產品的設計,必須先做底層驗證。底層功能性能可以實現了,才能一級一級向上做功能完善、外觀設計。產品驗證通過了,還要做工藝驗證,又要從底層開始,一級一級向上推進。有一級做不到,這事就得停止,換個技術路線又重新從底層開始。工業制造業是從下往上推進的。同時,工業設備和產品設計還要考慮到設備和產品工作環境的千差萬別,要考慮實時性、穩定性、可靠性、本質安全性等等。董明珠造車中途放棄,蘋果造車研發十年最終也放棄,我猜想可能是遇到了難以逾越的底層驗證。反觀現在的造車新勢力,一個比一個大干快上,底層驗證做沒做、做了多少不得而知。
第五,IT行業流行互聯網思維,重視通用性,反對專用性。最成功的IT企業多數都是互聯網平臺公司。從互聯網平臺公司的成功經驗中提煉出的互聯網思維廣受推崇。互聯網思維的實質是降低技術壁壘,產品通用化,迅速吸引海量用戶,通過海量用戶獲得規模效應,最終形成“贏家通吃”的局面。但工業設備和產品則不同。工業設備和產品的種類極度分化,形成了很多狹小的利基市場。工業制造業必須通過筑高技術或工藝壁壘,實現差異化的技術競爭力,創造或獨特的產品、或更高的品質、或最低的成本,來獲得最大化收益。工業制造業具有一定封閉性,廠家特別重視專有技術和工藝的積累、利用和保護。很多造車新勢力拿到的技術資料,往往只是行業內公開的秘密,然后就開始造車了,這樣造出來的車大概率只是畫了個老虎的外形。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隔行如隔山,在一個行業內行之有效的訣竅,到了另一個行業可能就是陷阱。很多IT企業大舉進軍汽車制造業,不能不令人擔憂。上述IT行業思維定勢,在IT行業內可以說是根深蒂固。我認為正是這些思維定勢,才是導致智能電動汽車安全問題的根因。
這個問題引發的思考不只停留在智能電動汽車行業。數字經濟已經席卷千行萬業,各個行業都在做數字化轉型。在數字經濟狂飆突進的時代,IT行業究竟該秉持什么樣的心態?對這個問題應該重新思考。到底是互聯網+、數據x、AI+,還是+互聯網、x數據、+AI?在數字化轉型中,傳統行業技術和IT行業技術,到底誰是主角,誰是配角?到底該由誰來主導行業數字化轉型?
我認為,要認識到,互聯網、大數據、AI技術、大模型……這些都只是人類龐大的工具庫中的一種工具而已,這些IT工具雖然很有效,但卻不能代替其他工具包打天下。對傳統行業上百年來積累下來的技術知識要有敬畏之心,少談跨界思維,少談重構某某。甚至在數字化轉型方案中,IT技術都應該甘當配角。
回到智能電動汽車的話題上來。我自己認為,在電池能量密度、鋰化合物化學穩定性、低溫下電池能量輸出性能、高效且安全的快充、智駕系統的失效保護等等問題解決之前,智能電動汽車行業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如果非要買智能電動汽車的話,我優先推薦傳統車企的產品。有的朋友會說現在大家的產業鏈都一樣,但至少他們沒有或比較少IT行業思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