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瑣碎,吐出來太矯情,咽下去又辣嗓子,百般無奈涌上心頭,話到嘴邊又覺得不值一提。”
我深深被梁曉聲那質樸而真摯的文字所吸引,每一次閱讀,都能感受到那股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它仿佛擁有神奇的魔力,讓被生活磨難麻木的心靈重新煥發生機,跳動不已。他的文字沒有矯揉造作,沒有高高在上的廟堂之言,而是真實地描繪著煙火人間的喜怒哀樂。
在他的散文集《獨自走過悲喜》中,梁曉聲用細膩而深情的筆觸,通過日常生活的點滴片段,與我們分享了他七十余年的豐富經歷和深刻感悟。他讓我們重新感受到了人世間的悲喜,與我們的情感產生了深深的共鳴。
書中描述了一名北京“三無”青年張宏的境遇,他無戶口、無親戚、無穩定住處,身處都市的底層,生活充滿艱辛。在與張宏的工作接觸中,梁曉聲發現年輕人主動“加班”的現象背后隱藏著無奈與心酸。
張宏選擇主動加班,甚至在公司帶頭內卷,他的動機簡單而令人心痛:只是為了在繁華的都市中求得一線生機,為了支撐起家庭的重擔——父母的生活費用和妹妹的學費。
當梁曉聲想要以張宏為案例,將他寫進一份關于《勞動法》在現實生活中被遵守情況的調研報告,為廣大青年發聲時,卻遭到了張宏的拒絕。因為他深知,這可能會讓他失去唯一的飯碗,生活的壓力讓他無法冒險。
這樣的現實令人心痛,它比寒風更加刺骨。梁曉聲在書中表達了對年輕人在現代都市中“牛馬”般處境的深切同情,并盡自己所能去幫助他們。然而,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只有當《勞動法》真正被企業貫徹實施,勞動者的權益才能得到切實保障。
前段時間,一則關于清華副教授就“躺平”現象發表長篇見解的新聞引起了廣泛爭議,甚至登上了熱搜,引來了近兩萬網友的批評。該副教授認為“躺平”不僅是對父母的辜負,更是對辛勤工作的納稅人的不尊重,而他則堅稱“內卷”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正向力量。
他提出,“內卷”體現了社會競爭的活力,證明了通過不懈努力和競爭,個人仍然能夠獲得上升的機會,避免社會階級固化,打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僵局。然而,這一觀點并未得到網友們的認同,反而招致了廣泛的批評。
實際上,合理競爭與無序的內卷有著本質的區別。
原本每日只需工作八小時,但總有人為了所謂的“卷”而加班至十小時、十二小時甚至更多,最終可能導致身心俱疲,卻依然無法在這場無休止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因此,許多年輕人選擇“躺平”,實際上是對這種無序內卷的抗議和逃避。他們不再盲目追求所謂的成功和競爭,而是選擇回歸生活的本質,追求一種輕松自在的生活方式。他們不再過度投資自己,而是在自己能力范圍內,過一種更為簡單和純粹的生活,遠離壓力和焦慮。
“躺平”并非消極的放棄,而是一種對生活態度的重新審視和調整,是年輕人對現代社會快節奏、高壓力生活的一種反思和回應。
面對當今不公且不完善的工作環境,年輕人應該覺醒,拒絕被過度剝削,選擇一種簡單而純粹的生活方式,拒絕無謂的加班,這是完全合理且必要的。
正如余華所深刻洞察:“在我年輕的那個時代,努力工作往往能夠換來應有的回報。然而現在,情況已大不相同。如果有人仍告訴你,只要努力工作就能得到豐厚回報,那不過是空洞的雞湯,與現實已相去甚遠,時代已然變遷。”
重讀梁曉聲的散文集《獨自走過悲喜》,我更加欽佩他獨特的創作風格:既有現實主義的英雄化,深刻揭示人性的光輝;又有現實主義的平民化,真實描繪平凡人的生活面貌;更有現實主義的寓言化,以寓言的形式傳遞深邃的思考。
這個時代,我們確實需要更多像梁曉聲這樣的作家,以他們銳利的筆觸和深刻的洞察力,真實記錄社會現實,反映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