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記憶丨小六馬路小胡同
作者:宋曉慧
童年時我家住在長春市南關區小六馬路小胡同一號,我和哥哥弟弟都在那出生長大。
那是一座三、四十年代建造的青磚木板結構的二層樓,樓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建在室外的木樓梯,樓道頂棚有雨搭,刷有紅色油漆的樓板和樓梯,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淋一片片褪色掉漆,有的地方還時常會搖搖晃晃。房管部門每年春天都來維修,只有春天才會看到紅色的樓廊,紅色的樓梯和一家一戶紫色的入戶門和綠色的窗欞。二樓樓廊的各個柱子上都一根根彎彎曲曲的鐵絲,家家都在這里晾曬被褥和衣服。樓上樓下一共住著十幾戶人家,我家是樓上最西邊兩間屋,聽老人講偽滿時這里是日本人的一個招待所。
【小六馬路小胡同位置,圖源《長春市南關區地名志》和平胡同翻拍。↑】
全樓是一個居民組,我姥姥是組長,掌管全樓的大事小情,通知,開會,查電表,收衛生費;代發布票,肉票,豆腐票。不僅如此還要代管雙職工家門鑰匙,為小孩兒熱飯,調解家庭糾紛等等,每天樂此不疲。全樓大人叫她李嫂,小孩兒叫她李娘。自然全樓的大人我都得叫姥爺、姥姥。長大了才知道這些姥爺、姥姥們年齡都和我爸爸媽媽差不多,我在樓里輩兒最小。
【1980年代的豆制品供應票,和平胡同翻拍。↑】
那個年代鄰 里間很親,家家都是敞著門過日子,洗衣吃飯都坐在自己家門口,小孩兒經常拿著自己家的飯和別人換著吃。誰家吃點好的總是互相送一碗嘗一嘗,刮風下雨不用擔心自己家晾曬的衣服,一定有人幫你收好。每年快到端午節那幾天,姥姥就坐在家門口幫鄰居包粽子,平時誰家要做衣服她都幫著裁剪,誰家做鞋就到她這來選鞋樣,入冬前她總是幫鄰居做棉衣棉褲,我姥姥做的棉衣特別合體,穿著好看不鼓包,不臃腫。這位從清時走過來的小腳老人深受全樓人的愛戴,那些年輕的舅舅、阿姨們經過我家門口時總會喊一聲:大娘,我把泔水給您倒了。大年初一鄰居們都早早的來給她老人家拜年,小破樓里的日子熱熱鬧鬧,就像一家人。
【1964年夏天,姥姥、爸爸媽媽和我們。作者供圖。↑】
在姥姥的帶領下,我也經常參加“社區”活動。當時全樓共用一塊電表,經常是姥姥和幾個“班子”成員商量后,晚上突擊查電燈度數,挨家挨戶在燈上貼紙條,以防有人少報瞞報,我不僅常參與還負責計算電費,上門收電費。
雖然我和哥哥都生于五十年代 ,長在困難時期,但是并沒過多的體會到生活的艱辛。當時爸爸媽媽都在省市機關工作,姥爺也有工作,媽媽又是姥爺姥姥的獨生女,在姥爺姥姥的精心照顧下,我和哥哥從沒吃過涼飯,沒穿過破衣服。我家外屋房梁上掛著一個大竹籃,里面總有糕點和水果。姥爺下班后經常去六馬路浴池泡澡,回來一定是給我們買福聚城的包子或小花卷。聽媽媽說六二年困難時期爸爸還領我和哥哥下館子搓了一頓,這在當時是多少人家想都不能想的事。
【六馬路福聚成飯店,和平胡同翻拍。↑】
每年水果剛剛下來的時候,姥爺總是讓我們嘗個鮮。記得有一次姥爺領著哥哥買回來一個大西瓜,哥哥抱著大西瓜,在樓上樓下好多人的羨慕中上樓梯,可能是有些緊張了,結果手一松,西瓜嘰里咕嘍滾到了下樓,看著摔碎的西瓜,姥爺二話沒說領著哥哥又去買回來一個。現在想起來當時姥爺讓我們多神氣啊。
姥爺沒有兒子,對哥哥就特別偏愛。可能是爸爸覺得我委屈,只要有時間就帶我去副食店,挨個的問我吃啥、要啥,爸爸最疼我。哥哥內向老實,我要尖。吃水果時,我總是把每個都先咬一口全占上,告訴哥哥這是我的了。吃魚也不用大人挑刺,總比哥哥吃的多,吃的快。到現在還記得姥姥坐在小板凳上,邊給哥哥挑魚刺邊說:你看妹妹吃的多好,快還扎不著。(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宋曉慧,筆名太陽屋,長春市人,銀行退休職員。
編者:李春昌
【和平胡同-春發盛】編發長春記憶文章,歡迎閱讀點贊、劃線留言、轉發分享。【胡同長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