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不長耳朵”的孩子,內心都藏著深深的逆反情緒。父母帶著覺知去看見孩子,允許孩子,更有利于提高親子溝通的質量和效果。
——薩姐
作者:暖心
前幾天,和幾個媽媽聊天時談到了一個問題:要怎么說話孩子才會聽?
一位媽媽控訴自己的兒子有“受虐傾向”:每次好好給他說不會聽,一嗓子吼過去,立馬見效。
這讓我想起了每天催兒子的場景。
每天讓他寫作業,好聲好語地對他說兩三遍,他聽不見,只要我一吼,他立馬就行動!
每天把玩具到處亂扔,讓他收拾一下,可是他就是“不長耳朵”,只有吼才管用。
和他說話特別費勁,有時候說三遍也不見他回應,真的是又急又氣!
為什么現在的孩子都不長耳朵呢?
有網友總結過一個詞,叫“吼叫依賴癥”:吼得越大聲,孩子越老實。
太多的孩子根本不會聽父母好好說,因此許多父母習慣性地用“高聲倍”去命令孩子。
但是,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
其實不然,長期吼孩子,最終都會變成傷害。
01
孩子“不長耳朵”的背后,
藏著無聲的逆反
知乎上一位媽媽說:8歲的兒子非常磨蹭,做事拖拖拉拉,有時候真的能把人氣死。
寫作業,半個小時只寫幾個字;
吃飯時,手里不停地扒拉玩具;讓他洗臉刷牙,喊幾遍都不動一下。
因此,她每次情緒一上來,就忍不住吼孩子,特別生氣的時候,她還對兒子說:
“我不想做你媽了,太累了,一點都不聽話,我沒有你這個兒子...”
可是,不論她怎么吼、怎么罵,孩子就是不回應她。
其實,從心理學上來說,“不聽話”的孩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逆反心理”作祟。
孩子2歲以后,會逐漸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他們特別厭煩父母的催促、指責、命令。
可是,大部分的父母都特別專制,總是要求孩子“你必須這樣做、你應該那樣做”。
這些強制性的語言,很容易讓孩子產生抗拒心理。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高登在《父母效能訓練》的書里指出:
父母命令、威脅的語氣,會讓孩子感覺到被拒絕、被壓制、被控制,所以非常容易激發孩子的抵觸情緒。
孩子的抵觸情緒到了一定程度就會進入“mother-deaf”(在媽媽面前就變成“聾子”)狀態,好像耳聾一樣,對媽媽的話完全聽不進去。
父母喋喋不休的嘮叨、態度強硬,很容易讓孩子陷入:內疚不安→不耐煩→反感討厭這樣的心理變化。
最終:他們就會用“假裝聽不見”來做無聲反抗:
“我聽見了,但是我不想回應你”。
每一個“不長耳朵”的孩子,內心都藏著深深的逆反情緒。
父母帶著覺知去看見孩子,允許孩子,更有利于提高親子溝通的質量和效果。
02
缺乏共情能力的父母
才會讓孩子“捂耳朵”
網上看到曾有一所小學的老師們廣泛搜集了一份關于“孩子怎樣和父母聊天”的問卷,數據顯示:
90%以上的父母,每天和孩子聊得最多的是“學習及作業”,特別是拿作業評頭論足:“做完了沒有”,“怎么這個不會、那個不會”。
而和孩子聊“夢想”,談感受的父母只占1.6%。
很多的親子關系都是建立在父母的意愿之上,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就很容易導致孩子“捂住耳朵”。
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叫“缺乏共情能力”:
即只在乎孩子有沒有讓自己高興、有沒有聽話,根本不在乎孩子為什么沒有聽。
他們缺乏對孩子內心活動的探究,經常性命令、指責、否定,只是父母單方面的情緒輸出,最終只會讓雙方在“不同頻道”的模式下,父母習慣吼罵,孩子習慣沉默。
最終給孩子帶來無盡的傷害。
傷害一:大腦受損,人會變笨。
澳大利亞的一所中學里,有個老師做了一個實驗。
他把一群孩子隨機分在兩個教室,讓他們玩快問快答的游戲。
一間教室采取吼罵、催促的方式。
孩子們一旦慢了、錯了,他就會大吼。
結果,孩子們頻頻出丑,連簡單的計算都出錯。
而在另一間教室,采用平和的情緒。
結果,沒有被吼的孩子,答題準確率要遠遠高于被吼的孩子。
吼罵是對孩子思維的打斷,長期如此,會出現反應遲鈍、卡殼的現象。
傷害二:長期被吼罵,孩子的抑郁風險更大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2018年的報告顯示,成長階段遭受監護人打罵,吼叫的孩子,性格會自卑的幾率占79.25%,而他們的犯罪比例高達42.59%。
為什么問題會如此嚴重?
因為被經常吼罵的孩子,他承受著被否定、被打擊、甚至人格的侮辱,內心非常缺愛,因此而進行“自我價值的扭曲”,總覺得自己“這也不好、那也不好”。
最終,孩子會變得:
被迫屈服,內心充滿對父母的怨恨,最終叛逆;
缺少控制感,內心逐漸扭曲,最終陷入無盡的內核中。
03
好的父母,學會用“技巧”去溝通
樊登老師曾經是:“我兒子從生下來到13歲,我都沒有跟他大聲說過一次話。”
他認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情緒正確的表達非常重要。
當孩子做得不好時,其實內心已經感覺特別緊張、害怕,這時父母如果還大吼大叫,只會讓孩子陷入無止境的暴力情緒與恐懼環境中。
是啊!
只有父母變得柔軟,降低音量,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才能養出健康的孩子。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用吼,孩子還愿意配合你呢?
1)看著孩子的眼睛說話,給他重視感
在表達一件事情時,一定要確保對方“正在關注你”,它能提升溝通的效率。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說話時,總是在各做各的事情,讓彼此的交流少了聯結感,所以說的話毫無分量。
內藤先生所說:你想教育好孩子,先看看你給孩子愛的目光足夠嗎?
和孩子說話,一定要看著他的眼睛。
目光是一種非常有征服欲的“語言”,它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在重視自己,此時再帶一點肢體語言,就能拉攏孩子的注意力,讓他也回應給父母同等的尊重與關注。
2)調整說話的方式和語氣,給孩子尊重感
有心理學家說,孩子3歲以后處于培養自尊和自信的關鍵期。
與孩子交談的最重要原則是:尊重他。
如:你要求孩子學習,可他還想再玩一下,這時候你不能發脾氣去否定他,而是用尊重的語氣說:“那你再玩五分鐘,就去學習,好嗎?”
與孩子交談,盡量語氣溫和,讓孩子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
把責備換成尊重,孩子更愿意聽。
3)不要光說話,要行動
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不要用嘴巴去說服別人,而是用行動去影響別人。
父母,是教育中的示范者,無論何時都要做到以身作則。
我們去喊孩子看書,可能你喊了好多遍,孩子都不會聽,這時候用行動去提醒孩子,比你催促一萬遍都管用。
一個好的管理者絕不是一個“口號司令”,更不是一個“甩手掌柜”,而是一個示范者,用行動去激發孩子的積極性。
父母千萬不要當指揮家,而要當陪伴者。
4)做得好要鼓勵,讓孩子充滿價值感
心理學大師德雷克斯說“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樣”。
無論在什么環境下,孩子都需要正能量的鼓勵。
任何時候,都不要說與孩子對立的話:
說了多少遍了,還記不住;
我說的話你聽不見嗎?……
這樣的話缺乏理解與共情,只會讓孩子有分離感。
優秀的孩子都是夸出來的,正向激勵可以促進孩子在下一次重復動作時更加有動力。
比如:字寫得有進步,就夸一夸他;
考試進步了一分,也不要吝嗇贊美。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我們隨時在關注孩子,
孩子聽到你肯定他,欣賞他,他會很開心,他和你交流的意愿就會提升。
5)多向孩子開放式提問,少用陳述句
有教育專家說過:培養兒童規則意識要注意,體驗中一定要用“問”來啟發孩子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以“講”來說明和灌輸。
在親子溝通中,父母要多通過提問、回答、對話和討論的方式與孩子交流。
通過問“如何”和“怎么辦”這種開放式的問題,讓孩子開始獨立思考,最終學會如何解決問題,也更愿意與父母溝通。
比如:孩子亂丟玩具。
與其說“趕緊把玩具收一下”,不如跟孩子說“如果媽媽、爸爸每天也把東西亂扔,你會怎么做呢?家里會怎么樣呢?”
這種說話方式給孩子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你的想法是值得傾聽的,爸媽非常關注你的想法。
這樣孩子才更愿意和你溝通。
04
《父母的語言》里有這樣一句話:
“語言是一個強而有力的媒介。”
但是要確保我們的語言能給孩子積極的影響。
命令和安排,不是教育孩子的良藥,而是摧毀孩子的毒藥。
我們要和孩子對話,就不要隨時訓他;
要想關系更近,就要多聆聽;
暖心的語言與情緒,會讓你成為孩子的共情者,讓他更愿意靠近你。
好的父母,會給孩子未來新生的力量,而不是“創傷”。
愿每一對父母都能同頻共振,形成默契的親子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