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國各地的工程項目減少,土木行業的同行們正面臨著一個困難的抉擇——降薪或裁員。為了確保企業的持續運轉,中建某局的高層領導下令人事部制定一項有效的解決方案。
畢竟,在這么多員工面前,賠償的數額也不是小數目,必須維護上層管理人員的利益。
這些公司選擇首先采取降薪的措施,將部分員工調至所謂的“人才沉淀池”或更委婉地稱之為“人才調動中心”。
這些名詞聽起來雖然堂皇,但實質卻無非是把這些員工集中起來,發放基本工資維持生計,甚至可能需要他們自己補貼一部分。
在這些人才調配中心里,員工只能領取基本工資,繳納社保,甚至有些地方員工還需要額外補貼。
盡管這些員工沒有被裁員,但被調配到這個中心就已經意味著接收到了被裁員的信號,裁員的腳步離他們并不遙遠。
這種做法旨在通過接受較低薪水的新崗位來幫助員工過渡,然而最終可能會因為薪資不足以支付房貸、車貸和日常開支而不得不主動離職。
這種慢慢推行的方式有著讓人逐漸適應的感覺,就像是溫水煮青蛙一樣。
通過這種方式,公司不需要承擔任何賠償責任,雖然這種手法陰險,但卻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考慮到員工們都有房貸、車貸或家庭開銷需要維持,這個計策顯得更具威力。
在這種建筑市場萎縮的情況下,甚至設計單位也過著艱難的日子。
就如之前所討論的,不管上層領導的情況如何,普通員工確實過得不容易。
一些員工甚至已經數月沒有拿到工資,獎金更是久未兌現。僅存的安慰可能來自于醫保尚未停繳,但面對日常生活的各種花銷,微薄的工資是否足夠?
目前,央企員工需要應對“只進不出”的就業環境,只要工作表現不佳或考核不過關,就有可能被解除勞動合同,而這與他們的實際表現往往無關。
由于薪資結構,績效往往占據較大比重,但績效考核的結果基本取決于領導的一言一行,所以公司完全掌握著薪資的發放。
此前我們向往的央企、國企是否還能被稱為“鐵飯碗”?在這樣的環境下,或許同行們可以考慮尋找在小公司、小企業中,那里或許存在更好的機會。
我有一個朋友在自家地區的水利公司工作,老板很有錢,工作環境舒適自由,只要完成工作,自由支配時間,聽起來很不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