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未盈
《哈爾濱一九四四》前天收官,在這部諜戰劇里,有人在偷情報,有人在搞陰謀,有人在談戀愛,只有他在兢兢業業地當一個打工人。那就是張子賢飾演的潘越。
潘越作為特務科的智商擔當,卻越努力越心酸,費盡心思討好領導,沒能升職反倒降職,臉上寫滿了班味的疲憊。而他后期在聰明與瘋癲之間反復橫跳,可謂是演出了當代職場人的大型發瘋現場,被觀眾譽為“天生打工人”。而張子賢也帶入了自己初入職場的感受來詮釋這個人物,“每個人在工作中都會遇到不認真的人,明明自己想要做的更好,但也沒辦法憑一己之力救場,就會很著急煩躁。”
也許正是用這種親身經歷代入角色,引發了當代打工人的深刻共鳴,也讓張子賢飾演的很多角色都能出圈。他雖不是科班出身的演員,但演技非常自然、松弛和生活化。無論在《叛逆者》中出演“摸魚王”王世安,《萬里歸途》中說著“easy,easy”的外交官章寧,還是《三大隊》里被撤職的警察廖健。張子賢是一位永遠讓觀眾驚喜的“劇拋臉”演員,每拍一部新劇,便如同換了一張全新的面孔,從來不會讓自己的光芒蓋住角色的光芒。
最近,在張子賢繁忙的劇組拍攝間隙,骨朵與他進行了一次線上的深度對話。當談及如何錘煉演技時,張子賢卻謙虛地將自己的進步歸功于合作過的演員們,尤其是在《叛逆者》里合作過的王志文,不僅幫助他建立了作為演員的自信,還為他指明了一條做好演員的路徑——“那就是真誠和純粹。”
01
潘越,愛發瘋的打工人
回望這部一年前拍攝的《哈爾濱一九四四》時,張子賢坦言,他之所以接拍這部作品是因為導演張黎,他一直很欣賞張黎的很多作品。而張黎也看過張子賢參演的電影《受益人》,被他的演技所打動,于是萌生了與他合作的愿望。兩人一拍即合,便開始了將潘越從文字形象變成真實形象的創作之旅。
張子賢說:“最開始看劇本時,我認為這是一個典型的諜戰劇劇本,我相信和黎叔合作,也許可以做出比劇本更精彩的創作。而潘越這個角色,我認為他是一個認真上班的打工人,但也有內心真實的恐懼。因為在1944的時代背景下,他首要的任務是讓自己能生存下來,因為他沒有崇高的信仰,所以會為了活著不擇手段。”
《哈爾濱一九四四》講述的是一段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地下黨奮戰的傳奇故事,張子賢飾演的潘越,是哈爾濱(偽滿)警察廳特務科情報股股長。作為特務科的智商擔當,他的偵查能力一流,不僅屢次拆穿地下黨宋卓文的計謀,成為宋卓文臥底期間的最大威脅,還主導了反派與正派之間的多次諜戰。張子賢的精彩演技,將潘越的多面性詮釋得淋漓盡致。他既有八面玲瓏、謹慎精明的一面,又藏著陰險狠辣的一面。每當他眼鏡一閃,觀眾就預感到他又在醞釀某種陰謀。
張子賢向骨朵分享了他創作角色的歷程:拿到劇本之后,他首先會從社會屬性、年齡、臺詞來判斷這個人物的性格;抓住性格的大致輪廓之后,他不會設計過多表演細節,因為會限制人物的生動性,而是選擇在現場表演時保持新鮮感,和對手一起去感受當下的人物,碰撞出人物的本能反應。
比如有一場戲,是共產黨小魏為保護臥底宋卓文,在郵局吞下重要信件,潘越為取出信件,不惜殘忍割開小魏的喉嚨。他在傾盆大雨中被鮮血濺滿臉頰的樣子,讓觀眾深感殘忍和心痛,直呼“快被潘越氣死了”。
在演這場戲的時候,張子賢坦言自己也很害怕,“我也覺得這事兒挺缺德的。所以在現場實際拍攝的時候,我先轉過身,抽了自己兩個大嘴巴,才上去拿刀把小魏的喉嚨割開。我認為不管這個人有多殘暴,除非是天生的變態,不然在執行這種慘無人道的任務時,他一定會有他的恐懼所在。”
隨著特務科工作任務日益繁重,潘越背負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他本來就飽受精神疾病困擾,又因一次失誤被日本軍官嚴厲批評并降職,這一連串的失控讓他在上班時情緒崩潰,被特務科科長關雪強迫送進醫院,被囚禁的他只能和宋卓文展開權力的暗斗。這個人物的后期表現很癲狂,和前面的精明謹慎形成了鮮明對比。
對于潘越的瘋癲,張子賢是這樣理解的:“潘越每天勤勤懇懇上班,而在他眼里,同事領導們并沒有認真的‘搞事業’,下屬也不認真干活,久而久之他肯定很窩火。而且他明明追查到了宋卓文的雙胞胎身份,但提出的線索也沒人相信。他感覺這些同事領導一個個都不爭氣,關鍵是合起伙來擠兌他,當然就會很容易發瘋。”
在演繹這一角色時,張子賢也代入了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真實情感。“我原先也遇到過不認真的合作對象,那時候心態就容易急躁,因為我很想把這事兒辦好,但總有幾個人不認真,就會影響到整體的發揮。這和潘越的心態是一樣的,潘越作為自驅力很強的打工人,想要獲得自我實現,但總被領導忽視,心態就很容易失衡。我覺得這和當代職場打工人的困境也有相似之處。”
02?
戲里發瘋,戲外認真??????
《哈爾濱一九四四》是張子賢和導演張黎的首次合作。張黎是攝影師出身,極具個人特色的影像風格和對于歷史獨特視角的展現,讓他執導出了很多高分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這兩部經典歷史劇,也讓他成為了很多演員心中向往合作的導演。
這次合作,不僅讓張子賢感受到了張黎的敬業精神,也從他身上學到了對人物更精準的表演塑造。張子賢談及黎叔時,不禁感慨道:“這個戲拍了半年多,期間我會有比較懈怠的階段。但每次看到黎叔為了更高的藝術追求毫不放松時,我們都會肅然起敬。我記得沒合作之前,聽聞黎叔是一個很有個性的藝術家,但我和他接觸起來沒有任何障礙,我把他當作一個陽光開朗的大男孩,他也把我當作好朋友一樣去共同創作。”
早在沒有看到劇本之前,張黎就對張子賢說潘越這個人物的特點是“有病”。張子賢說:“他的精神狀態有點焦慮抑郁,有長期的睡眠障礙,所以有時候辦的事情不是正常人辦的。當時我和導演都有點吃不準這個人的病怎么演,直到開機拍攝半個月后,我才能逐漸找到這個人的瘋勁兒。”
當時有一場戲是日本人組織特務科體檢,潘越為了隱瞞自己的病情,偷偷取出體檢報告單,躲在廁所里撕掉。張子賢說:“我剛開始的設想是等日本人離開之后,我悄悄地把報告單撕了,再跟沒事人似地走出來。黎叔卻說你撕的時候動作必須是猙獰的。我的想法是我動作那么大,被別人發現怎么辦?但黎叔覺得潘越有時候控制不了自己,他也想不了那么多。”
經過了半個月的表演磨合期后,張子賢越來越能把握住潘越身上瘋癲與理智的分寸,張黎也給了他更多的發揮空間。
除了和導演的靈感碰撞,張子賢在劇中和多位演員也有精彩的對手戲,特別是與楊冪飾演的特務科科長關雪之間的較量,兩人在職場中勾心斗角、互相算計的戲碼十分有趣。“楊冪是一個非常認真的好演員。在創作過程中,黎叔對于人物和劇本的呈現要求非常嚴格,在我看來,一個好演員的前提是精準地完成導演的要求,而楊冪的完成度非常高。”
相比于獨自構思表演,張子賢更喜歡在現場和對手即興碰撞,這種碰撞雖然有時會超出劇本的原有內容,但也能激發出意想不到的火花,為雙方帶來更生動的人物表演。其中,有一場戲讓他印象深刻:很多新人來特務科體檢,蔣奇明飾演的田小江因為不愿意抽血,和護士發生了爭執,田小江喊著:“我爸是O,我媽是O,我肯定是O!你不能抽我的血!”
張子賢說:“這時我飾演的潘越走過去調停,一邊說‘行行’,一邊把血型記在紙上,原本這場戲就結束了。但蔣奇明又接了一句‘謝謝長官’。因為我倆之前拍過幾場戲,他每一次說話都在喊,我就加了一句:‘你總那么激動干什么呢?’說完這句話,蔣奇明說,‘我瞬間找到了田小江的人物性格——愛激動。’”
在《哈爾濱一九四四》半年多的拍攝過程中,張子賢除了努力完成導演的要求,和對手演員交流打磨,內心還有一份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他說:“其實每一次拍戲我真的挺焦慮的,因為我不僅想把劇本里的人物演繹出來,還想演出與眾不同之處。比如說很多演員都演過特務,那我就要演一個不一樣的特務。同時,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演繹,將我對角色的理解傳達給觀眾。”
03?
簡單做人,真誠演戲??????
張子賢雖然不是科班出身的演員,但對表演有著濃厚的興趣。在將興趣變成職業的路上,張子賢發現:表演對于自己來說,就像玩游戲一樣,每一次拿到不同的劇本,扮演不同的人物,就會有一種新的體驗感。
張子賢扮演過很多種職場打工人,他自己也曾經做過幾年打工人。他21歲步入社會工作,最初到朋友創立的影視公司上班,先從編劇、制片等崗位熟悉行業,后來一個跑龍套的機會,讓他敲開了演員的大門。
談到過去的經歷時,張子賢認為自己其實沒有過生活中的低谷期,“我挺好的,遇到的很多人對我也特別好,上班的經歷回想起來也挺好玩的。我沒有經歷過特別苦的或者很不堪的成長經歷,網上有文章說我吃不起六塊錢的盒飯,實際不是,那只是一段很好玩的經歷。”
不過在張子賢的演藝生涯初期,他遇到了一些態度不太認真的合作伙伴,這給他的內心帶來了不少痛苦。“我在他們中間學不到什么經驗,那時候我也不認識別人,如果不跟他們混在一起我就沒戲拍。所以后來我選擇不跟他們一起玩兒了。”
當張子賢憑借演技在一些影視作品中嶄露頭角時,他所接觸到的創作班底也越來越好。這幾年與他合作的導演、演員,用他的話說,“那都是神壇上的前輩”,比如王志文、黃渤、張譯等等。張子賢說:“我能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表演經驗和認真的態度。無論周遭環境怎樣、拍攝時長多久、身體多么疲憊,他們都能非常執著、不妥協地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比如在拍《萬里歸途》的時候,張譯提議加一場吃火鍋的吵架戲。張子賢說:“最開始這場戲很簡單,主要演的是張譯飾演的宗大偉和王俊凱飾演的成朗發生矛盾,我就在中間勸了一下,但最后呈現的效果是我和譯哥的矛盾升級了。譯哥說咱倆只有吵起來,你的犧牲才能更突然、更有力量、讓觀眾更感動。他為了我這個人物,為了全片考慮,對自己的人物也做出了一些犧牲。這種關照真的很打動我。”
除了有這些同行作為榜樣,還有一位良師的引導讓張子賢的演藝生涯迎來了轉折點——那就是王志文。張子賢說:“在和王志文老師拍《叛逆者》之前,拍戲對我來說真的很吃力,因為我完全沒有方法,也沒有建立起演員的自信,是王老師幫我找到了作為演員的自信。在《叛逆者》里,我和王志文老師拍完了一場戲后,他總會問我‘你覺得好嗎?’我說:‘覺得還行’,他就說:‘是不是還能更好?’,我說:‘能’。他說:‘那咱們就要那個最好的,咱們可以多拍幾遍。’”
張子賢回想起來,其實王志文教給自己的不是方法,而是指明了一條路徑——”如果想成為一個好演員,是需要認真和純粹的。”不光是演戲,做人也是如此。張子賢逐漸意識到:無論是拍戲還是待人接物,都應該簡單一些。
“最開始別人會覺得我有點怪,‘怎么我們都繞著說,他非直接說?’但后來我發現這份簡單不僅讓我自在,也讓我的表演走在了正確的路上。”
相信張子賢憑著這股簡單真誠的勁兒,能向他所敬仰的前輩一樣,在表演上沖向更高的山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