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雙碳”戰略目標提出即將迎來4周年,中國經濟的底層邏輯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為適應碳中和新時代發展,各級地方政府積極轉型升級,擁抱低碳綠色經濟,光伏、風電、氫能、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等行業企業也快速取代水泥建材、紡織印染等高耗能行業,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時期招商引資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此過程中,各個地方政府結合自身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政策優勢、人才優勢等,全力扶持新興產業的發展,以期冀著能夠在碳中和這條康莊大道上快速實現高質量發展。
此背景下,「能源嚴究院」、「儲能嚴究院」將陸續推出《新能源商業地理》系列報道,將從宏觀、中觀、微觀等不同角度解碼地方經濟新動能。
《新能源商業地理·廣東篇》,本期,讓我們走進廣東惠州。
文 / 何鈞 編輯 / 楊倩
頭圖來源 / 惠州市政府官網
來源 / 儲能嚴究院
核心要點速讀
惠州作為“粵東門戶”,在新能源產業領域展現出強勁的發展潛力和實力:
惠州GDP連續十年穩居廣東省第五。新能源電池產業為其重要引擎,2022年產值達866.7億元,力爭到2025年新型儲能產業集群產值達到1800億元,躋身全國新型儲能產業的“第一方陣”。
惠州電池產業起源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形成了從原材料到電池制造、回收的完整產業鏈。億緯鋰能、德賽電池等新能源電池龍頭企業云集。
得益于深厚的產業基礎、政策支持、產業鏈優勢和前瞻性的發展規劃,惠州正逐步成為“新能源之都”的有力競爭者。
“雙碳”背景下,新能源產業發展迅猛,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入到“新能源之都”的競逐中。眾多玩家中,一個低調的選手已悄然殺入這個賽道。它就是有著“粵東門戶”之稱的惠州。
論名氣,惠州遠沒有深圳、東莞、廣州這些鄰居耀眼,但它的實力和潛力卻不容小覷。數據顯示,惠州GDP已連續十年穩居廣東省第五名,僅次于廣州、深圳、佛山和東莞。
2022惠州GDP達到5400億元,增速4.2%,居全省首位,其中新能源電池產業產值866.7億元,同比增長22.19%,成為惠州經濟強勢增長的重要引擎。
惠州電池產業始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30多年的積累與沉淀,產業基礎深厚。這里不僅聚集了億緯鋰能、德賽電池、欣旺達等新能源電池龍頭企業,還形成了從原材料到電池制造、回收的完備產業鏈,是國內產業鏈最完善、品類最齊全的產業集聚地。
其中,億緯鋰能今年一季度排名首次躍居全球儲能電芯第二,動力電池裝機量全國第四、全球第八。
2022年,惠州消費類電池產量13.5億只,占廣東省電池產量的20%。許多人手里智能手機的電池,都來自惠州。
在新能源汽車時代,動力電池被譽為電動汽車的心臟,“得電池者得天下”。憑借在這個萬億賽道的優勢,惠州在“新能源之都”的角逐中已經拿到了一張通往未來康莊大道的門票。
△圖片來源:惠州市政府官網
01
調轉“屁股”
惠州位于珠江三角洲東部,是歷史上的“嶺南名郡”,處在今天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節點上,也是廣東省最具成長潛力的城市。
但在40多年前,惠州經濟還是以農業為主,1978年三產的比例為55.8∶20.8∶23.4,農業產值比工業和服務業總和還要高。現在工廠林立的大亞灣經濟開發區和仲愷高新區,當年還是一片荒蕪之地。
1979年,為加快對外開放步伐,中央批準廣東、福建兩省實行特殊政策,給予兩省對外經濟活動更多的自主權,并設立了珠海、深圳、汕頭和廈門四個經濟特區。
緊鄰的深圳、東莞經濟發展得如火如荼。不過,改革開放的東風也吹到了當時的惠陽地區,惠陽也加快了經濟發展的步伐。面對工業基礎薄弱的現實,惠州當時的領導班子經過一番調研,提出調轉“屁股”,把“屁股”坐在工業“板凳”上的戰略決策,大力發展工業。
當時廣東沿海地區發展工業,大多利用毗鄰港澳的地理優勢發展“三來一補”加工貿易。緊鄰惠州的東莞正是靠著“三來一補”聚集了上千家外資企業。但惠州的領導層認為這種模式“只有星星,沒有月亮”,惠州要做就做“先進的大項目”,通過大項目拉動大發展。
這些大項目中,一個是引進中海殼牌石化項目,發展石化產業,另一個是以工業發展總公司(即后來的德賽)、TCL等為龍頭,發展電子工業。
通過與香港金山、日本東芝、LG、金霸王、松下等企業合作,德賽先后成立了30多家外向型合資企業,進軍電池行業。
這些外資企業帶來全球最新產品、先進技術和成熟的企業經營管理理念,惠州很快躍升為全國最大的電池生產基地。
1990年代,全國人民的家用電池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來自惠州。
中國電池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1998年,僅德賽集團所屬公司就生產電池8.6億粒,其中9V積層鋅錳電池的產量,更是占到了全球產量的一半。
當年那句“80年看深圳,90年看惠州”,足以折射出惠州的發展潛力。
惠州電池產業名聲在外,又吸引了人才聚集。1999年,湖北荊門人劉金成就是偶然在報紙上看到“惠州是世界上最大的電池生產基地”,決心到惠州來闖一闖,受聘擔任德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兩年后,他在創業氛圍活躍的仲愷高新區創辦了億緯鋰能的前身——晉達電子,為惠州電池行業增添了一支重要的生力軍。
隨著電池產業發展壯大,惠州電池企業抓住一個個風口,通過自主創新、自主研發,不斷實現產業的升級與迭代。
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站上風口后,億緯鋰能、德賽電池都發展成為鋰電池龍頭行業,并吸引了比亞迪、欣旺達等在這里落戶,這意味著全球動力電池前10強已有4家落地惠州。
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惠州新能源電池產業匯聚了110多家產業鏈企業,其中不乏在鋰電池結構件領域市場份額全球第一的科達利,電解液領域龍頭企業新宙邦化工等龍頭企業,基本形成了從上游電池原材料、電池結構,到下游電池、電池回收利用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一個千億級新能源電池產業集群已然在惠州崛起。
02
新能源“沃土”
2022年,億緯鋰能宣布與惠州市人民政府達成《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深化戰略合作,由億緯鋰能投資不少于20億元,用于在惠州本地的研發投入和高級人才引進。
同時,惠州市政府將規劃建設新能源電池產業園,為億緯鋰能上游原材料供應商落戶惠州提供支持,確保其原材料就近配套和穩定供應。
△圖片來源:億緯鋰能官網
2023年,TCL投資25億,分三期在惠州龍門打造新能源產業園項目,建成后預期產值約140億元。
事實上,近幾年來,除了億緯鋰能、TCL,一大批新能源電池產業都在搶灘惠州,電解液龍頭企業新宙邦計劃擴建惠州生產基地,贛鋒鋰電位于仲愷高新區的高端聚合物鋰電池研發生產基地投產。
億緯鋰能等動力電池企業龍頭選擇落戶惠州,都是看中了這片新能源的“沃土”。
2023年,中國民營經濟發展論壇發布《2023中國百強產業集群(民營經濟聚集區)研究報告》,惠州新能源電池產業憑借“硬核”實力成功入選。
產業集群是邁克?波特1990年在《國家競爭優勢》中提出來的一個概念,它是指一群具有產業關聯性的企業,在特定產業領域內聚集而形成的經濟現象。
基于聚集性和產業關聯性這兩大特點,優質產業集群能夠促進企業間資源、信息、技術創新的合作與交流,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
產業集群帶來的競爭優勢,在惠州有明顯的體現。
首先是龍頭企業作為“鏈主”吸引更多相關企業落戶,帶來更大的規模和集群效應。前面提到的億緯鋰能與惠州的戰略合作,除了資金的投入,還將引進產業鏈上游電池正極、負極、銅箔、膈膜、電解液等鋰電池用主要材料供應企業和項目。
這對惠州新能源電池產業進一步聚集、延長產業鏈條有促進作用。而且,這種集群不是企業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企業之間業務的關聯度,保障了企業供應鏈的穩定。
例如,位于大亞灣經濟開發區的新宙邦化工,生產電解液的原材料環氧乙烷就來自隔壁的中海殼牌。而它生產出來的電解液,又直接提供給億緯鋰能、寧德時代等電池制造商,最終生產出來的電池,被送到比亞迪等新能源汽車工廠。
健全的產業鏈、上下游完善的配套,不僅降低了企業的物流成本和生產成本,也給企業帶來穩定的供應鏈。
更重要的意義還在于,上下游企業之間可以更加緊密地進行技術交流和創新合作,上下游更加高效地協同發展。
2023年,惠州新能源產業聯盟成立,由藍微電子、贛鋒鋰業、億緯鋰能等35家企業組成,將促進產業內成員單位之間的交流、資源整合,提升整個產業的競爭力和創新力。
隨著集群規模的不斷擴大和企業間協同高質量發展,惠州新能源電池產業集群將迸發出創新力和持續增長能力。
據惠州市工信局數據,2022年,惠州新能源電池產業產值達到866億元,增速22%,預計2023年將突破千億。
更為重要的是,在新能源這個賽道上,惠州成功打造了良好的產業基礎和產業鏈生態。
2022年,新能源產業領域規上企業達到79家,新能源從業人員超10萬,僅億緯鋰能科研人員就超過5000人。
新能源發展的沃土正加速在惠州形成。
03
惠州的底氣
“機會是為更有準備的人準備的。哪有什么風口,我們知道市場是在不斷發展的,我們就在前面準備好技術和產品,等著市場的爆發。”
劉金成曾這樣概括億緯鋰能的發展。這也是對惠州新能源發展的精準描述。
隨著國家“雙碳”戰略的持續推進,新型儲能成為藍海賽道之后,廣東省把新型儲能產業打造成“制造業當家”的戰略性支柱產業,而實現這個目標,惠州將扮演重要角色。
廣東省2023年3月出臺的《廣東省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中,定下了2027年新型儲能產業營收1萬億元的目標。
《意見》在提出建設珠江口東岸儲能電池產業集聚區、鋰電硅碳負極材料集聚區、電解液專業園區、銅箔、鋁箔、聚偏二氟乙烯膜等輔助材料集聚區以及儲能控制產品及系統集成先進裝備制造集聚區中,惠州均被點名。
對于惠州來說,多年來在新能源電池領域深耕厚植,當新型儲能的風口來臨,一切都水到渠成。
“競逐儲能賽道,挺進全國第一方陣”,這是惠州市定下的發展目標,惠州力爭到2025年新型儲能產業集群產值達到1800億元。
為此,惠州專門成立了惠州新型儲能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組由市委書記劉吉和市長溫金榮掛帥,分別擔任組長和常務副組長,這在廣東省是絕無僅有的。
在已有的新能源產業基礎上,惠州如何搶占新型儲能的制高點?
一是發揮現有龍頭企業“鏈主”引領帶動作用,有針對性地招引有核心技術的新型儲能企業落戶,以達到強鏈、補鏈、延鏈的目的。
例如,惠州目前電池制造上游材料產業不強,且以消費類和動力電池為主,儲能電池制造、應用場景都有待拓展。
下一步,惠州就要發揮德賽、億緯鋰能等龍頭企業的磁吸效應,補上短板。
除此之外,新型儲能在多種場景下都可以探索實施,但目前在技術、成本、需求等方面依然存在挑戰,真正在社會上推廣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惠州通過加快試點項目建設,以推動新型儲能在多場景下的推廣應用。
目前,惠州擬建設龍門零碳生態園電源側儲能試點、博羅欣旺達“源網荷儲一體化”試點、惠東白花電網側儲能試點等五大試點,為新型儲能的推廣應用打造可復制的樣本。
2023年9月,惠州首個鄉村振興光儲一體化充電站在在博羅縣落地,充電站有一臺240千瓦液冷直流充電推和3臺60千瓦直流快充充電樁,轎車和電車都可快速完成充電。這也是惠州在新型儲能場景拓展的生動實踐。
不過,按照惠州市能源和重點項目局黨組書記黃偉忠的判斷,“惠州新型儲能初見成效,但只是到了1.0版本,接下來要想辦法推進2.0版本,把數字化、智能化融進來”。
重要的是,惠州新型儲能產業正邁向全國“第一方陣”,除了惠州30多年積累的新能源電池產業基礎外,惠州在長期參與到全球經濟分工的過程中,培養了對產業潮流和風口的超強敏銳度,總能在每一次產業潮流中主導產業換擋升級,駛入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這正是惠州競逐“新能源之都”的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