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中部斷檔”的現象愈加嚴重,中美兩國去年GDP均在17萬億美元以上,美國GDP更是高達27萬億美元,而排名第三的德國,GDP還不足5萬億美元,日本由于匯率暴跌,GDP已經被德國超越,排名跌至世界第四,為4.2萬億美元。
現在的全球經濟,幾乎由中美兩國共同主導,其他國家的體量與中美相差太大,不在一個層次,從世界500強的數量分布就能窺見真相,也能看出中美經濟及產業的巨大差異。
早在1996年,《財富》雜志才剛剛開始統計各國的大企業營收,然后按照營收來進行綜合排名,最后排列出全球最大型的500家企業,世界500強由此而來。
那時,美國和日本是全球經濟的兩大領頭羊,當然最主要還是美國領頭,日本經濟領域很強,但在其他方面受到美國的掣肘和限制,美國、日本的世界500強數量分別達到:153家、141家,合計占全球的58.8%。
但是,美國針對日本的“廣場協議”也正在發揮效果,再加上日本自身采取了“長痛”策略,刺破泡沫,保住實體,隨著樓市和股市的崩盤,日本經濟開啟了長達30年的“痛苦期”,GDP一路下滑,世界500強數量直線暴跌。
1996年,我國只有3家企業上榜,而且都是國企,GDP總量排名全球第七,在意大利之后,那時還沒有加入世貿組織,經濟還沒有開始騰飛。
到了2002年,美國的世界500強企業數量創下歷史新高,達到198家,美國一家獨占全球近40%席位,而日本的上榜數量從三位數跌至兩位數,剩下88家,泡沫經濟的后遺癥對經濟的摧殘才剛剛開始。
與此同時,我國也順利加入世貿組織,開啟了中國制造的全球化之路,2002年我國的世界500強數量提升至13家,GDP反超意大利,躋身全球第六。
此時的美國正處于歷史上的經濟巔峰時期,隨后GDP占全球的比重,以及世界500強數量開始下滑,尤其是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后,上榜數量驟降至132家,日本跌至64家,而中國提升至35家,歷史拐點正在到來。
由于美國對于經濟危機的處理方式是“長痛不如短痛”,所以當時美國的房企和銀行破產一大批,迅速出清泡沫和債務,隨后動用大量資金入市,穩定了整個市場,不到2年,美國經濟快速恢復,這和日本對于經濟危機的處理方式截然不同。
美國選擇“短痛”,日本選擇“長痛”,注定走向不同的道路,這也為我們提供了前車之鑒。
到了2010年,美國經濟基本恢復差不多,中國GDP在迅速趕超英法德之后,再度超越日本,成為當時的經濟奇跡,超越西方強國的用時之短至今沒有對手,隨后2012年我國的世界500強數量又反超了日本,同時我國成為了全球工業增加值最高的國家,反超美國。
隨后的這些年,美國的上榜企業數量緩慢下滑,并不是說美國不行了,而是中國上榜數量急劇增加,把一些美國和日本企業擠出了榜單,2014年上榜企業突破100家,2018年再度突破120家。
根據2023財富世界500強名單,中國上榜企業達到了142家,連續兩年位居世界第一,而美國排名第二,達到136家,日本只剩下41家,位居第三。
至此,中國和美國成為了全球經濟的領頭羊,而且幾乎在各個領域都出現了中美兩國領跑的局面,比如互聯網、AI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等等。
過去的幾十年,美國逐漸轉變為了美元霸權收割全球的金融帝國,“吸血”歐盟和日韓,美國地位不斷穩固;而中國發展成為了具備全球最完善工業體系和產業鏈的第一大工業國,一個向虛,一個走實。
當然,我國雖然上榜數量世界第一,但是利潤水平還有待提升,去年中國上榜企業利潤5618億美元,而美國上榜企業利潤1.09萬億美元,幾乎是我國的2倍,畢竟美國云集了眾多的高科技巨頭,利潤足夠高。
但是,我們用40多年走完了西方國家幾百年的路程,這本身已經是經濟奇跡了,各種工業規模都是世界第一,這是過去幾十年努力的成果,未來要提升的就是民營經濟、實體經濟、高科技企業、上榜企業利潤水平、居民收入等等。
所以,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飯要一口一口吃,要走的路還很長,任重而道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