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宋代時期蜀人撰寫的文集序跋內容十分豐富,涉獵極其廣泛。但蜀人生于、長于蜀地,蜀地的地域文化,深刻影響著這片土地上事物與人的方方面面,對士人品性、氣質和精神面貌的成長影響尤甚。因此序跋內容呈現上烙印了獨特的蜀地地域文化特色,尤其是受蜀地地域文化影響的情感貫穿于許多序跋之中。
一、蜀地濃厚鄉土情結的記錄
蜀人的思想情感受到蜀地地域文化影響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對蜀地濃厚鄉土情結的表達。需注意在這里的鄉土情結,不單指孕育蜀人故鄉的自然山川,也包括誕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文要素,如先賢圣人、一方風俗、地方產物等。
《<成都古今集記>序》記載:“成都,蜀之都會,厥土沃腴,厥民阜繁,百姓浩麗,見謂天府??V縷之賦,數路取贍,勢嚴望偉,卓越他郡?!?br/>
從范百祿《<成都古今集記>序》的開篇之詞可見,成都這片土地物阜民豐的發展盛景,作者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肯定了蜀地的雄奇,提出自然環境對個人氣質和文風的有益塑造,也同樣表明其對故土自然、人文氛圍的高度認可。
三嵎,也寫作三隅,在今四川仁壽縣城外。民謠云:三隅青,陵陽榮。三隅翠,陵陽貴。
可見此雄奇險要,并且生活在此的居民十分依賴其山上的物產。自然山川給予的巍峨感,使得此地士人“大抵莊靖篤實,而文亦如之”,這樣的精神品質也使得士人在為政上勤勉自持,能“以勛勞名節著見者”。
同樣,蘇軾早年隨父赴京中第、為母守喪后,就一生未曾回到蜀地,但蜀地依舊是其渴望回歸的地方。在《書王公峽中詩刻后》中蘇軾言:“軾蜀人,往來古信州,山川草木,可以默數?!弊掷镄虚g都透露出他對故鄉極其深厚的思念之情。
對蜀地的情結不止蜀人才有,曾任蜀地安撫制度使的福建人袁說友,親臨蜀地之后大贊蜀地“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之后他主持修著成都地方詩文總集《成都文類》和地方志《成都志》,這兩部典籍中保存了宋及宋前珍貴的成都歷史文獻,是目前研究蜀地文化的重要參考文獻。
我國是農耕文明起源的國家,世代重視安土重遷,思鄉念親早已構成了中華基本情感底色。這樣的情感因子使得序跋文中的地域書寫,尤其是在文章中對自己故土追憶的內容,成為了序跋中體現蜀人地域身份的標志。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蜀人序跋中,對蜀地的鄉土情結表現地如此濃厚。
二、為蜀地正聲立名的使命感
蜀地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易守難攻,是古代兵家常征之地。此外,蜀地物產富饒,擁有“天府之國”的美譽,蜀地也是國家財賦的重要來源地,在宋代擁有重要的經濟地位。
但宋王朝建立之初,卻對蜀地長期持提防態度,認為蜀地邊民易動,蜀人好奢侈、好游樂的行為也是一個極其不穩的因素。宋太祖曾有不用南人為相的言論,可見當時朝局對蜀地的排斥態度。因此,宋王朝的統治階級對蜀地的態度似乎形成了一個悖論,即肯定蜀地蜀人重要性,但卻時刻提防蜀地和慎用蜀人。
隨著田錫、范鎮、蘇軾、李燾、張浚、魏了翁等人入朝為官,面對朝廷對蜀提防態度,他們奔走疾呼,通過各種途徑為自己故鄉蜀地辯護、澄清。因此,此時期蜀人為他人借題寫序跋這樣的溝通機會,在文中即肯定蜀地重要性,以期引起統治者的重視;還為蜀地和蜀人正聲立名,積極為其辯護;同時也告慰同鄉人,要增強對自蜀地地文化的自信心。
《辨蜀都賦》記載:“朝廷不用憂巴蜀,稱霸何曾是蜀人?!?br/>
宋王朝對蜀地的提防態度由來已久,從《辨蜀都賦》中可以看出即看到當時在朝為官的蜀人的無奈,也可知世人對蜀人的誹謗言論影響之深。自北宋至南宋這樣的言論依舊存在。受蜀地地域文化影響,對蜀地有濃厚鄉土情結的蜀人很難不為自己故鄉發聲。此外,蜀人在序跋中言論蜀地重要作用,其目的還在于讓蜀人認識到自己故鄉重要性。
宋王朝對蜀地的誤解,究其原因,一是蜀地地遠閉塞,消息通達不便;二是宋代蜀地廣人眾,地形復雜,夷漢聚居,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治理難度大;三是宋廷對蜀地的經濟攫取,加重蜀地動蕩;四是蜀地守將嚴責苛察,舉措失宜,加劇了蜀地社會秩序不安;五是蜀地偏安政權割據時間較長,民心不附。
實然,面對如此復雜的原因,身處其中的蜀人在北宋初年曾以二十多年不事科舉的態度作為反抗,但后來部分有志之士還是選擇了積極為蜀發聲。從蜀人序跋中的這些積極的辯護內容,讓人看到了他們背后強大的地域自信。
三、多為集注類文集撰寫序跋
在宋代,詩歌注釋很流行,被稱為“杜千注”和“蘇百注”。值得注意的是,宋代有很多蜀詩人,尤其是著名的趙慈公、杜天、石寅、趙奎、任遠、石榮等,他們都來自蜀地。因此,這些文人留下了大量的題跋,在蜀人的題跋中獨樹一幟。這里,我們主要選取唐代的名家,包括杜甫、韓裕、柳宗元三人;宋代有蘇軾、黃庭堅、王安石三家。
這一現象的發生并非偶然,而是蜀人熱愛文學的歷史傳統,是宋代政治、經濟、文化特殊情況的結果,與宋代詩歌的特點和詩歌闡釋有關,是由作家與詩人的關系引發的。從長期來看,宋代蜀人眾多的現象是蜀文學傳統的延續。同時,這也是宋代蜀學的成就之一,也是蜀人的驕傲。
《自序》記載:“余喜本朝孫覺莘老之說,謂:‘杜子美詩無兩字無來處。’又王直方立之之說,謂:‘不行一萬里,不讀萬卷書,不可看老杜詩。’因留功十年,注此詩”
誠然,蜀地自漢文翁治蜀開始,大興教化,以此為根脈,延續數百年,形成了濃厚好學的文化氛圍。蜀人性情樂觀堅韌,為學多有自己獨立看法,不人云亦云,在治學方面肯下苦功。
序跋作為文集副文本,直接服務于文集,是解讀文集的著手點。著名的集注大家如趙次公,郭知達將自己集注緣由、集注原則、編寫體例等信息記錄在文集的序跋。集注的序跋文就像線引,可以通過它快速、全面引導后世學者掌握集注家的思路。
此外,在集注的序跋中,還記錄許多當時社會出版行業和治學風氣的信息,如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序》記錄了當時社會上妄加附會名人制造噱頭,為謀取經濟利益的社會風氣,“欺世售偽?!边@篇序文補充了宋代社會風俗的文獻材料,另外也可從中看到這些從事集注的蜀人,在為學、治學上的嚴謹和操節,這也正是蜀士以及蜀學在宋代可以造極一時的文化因素。
結語
宋代時期蜀人創作的序跋文章,因不是專門的文學創作,其文學藝術特色較為單一。但因其是服務于序跋,用以記錄豐富內容,蜀人在撰寫過程中仍然充分運用了各種表達技巧,尤其是部分序跋文中強烈的情感抒發,使得序跋不再平鋪直述、單調乏味,增強了其可讀性。
參考文獻:
[1]沈約,《宋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