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位瀘州的媽媽可火了,甚至成為了重慶家長們集體“吐槽”的對象。
而事情的起因竟然是這位媽媽發的一條朋友圈,就因為這條朋友圈,孩子點招資格被取消,40萬打了水漂,當地小升初MK全暫停,這位媽媽也成為了眾矢之的。
在小作文里,媽媽說自己為了兩個孩子通過小升初的提前選拔進入心儀的學校,每周末都會帶娃去重慶補課,前后花了將近40萬,終于孩子順利簽約某初中競賽班。
媽媽開心之余忍不住發了一條長長的朋友圈感慨這些年付出的努力。萬萬沒想到,這條感慨轉手就被舉報,最終兩個孩子的簽約資格被取消,今年重慶小升初mk被按下了暫停鍵。各大機構和待考學生家長都在罵這位“炫耀”的母親。
點招考試,一直都是很多名校提前選拔優秀人才的方式。雖然明令禁止,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都在暗地里舉行。
為了優秀的教育資源,家長們更是將財力物力,時間精力都投入在其中,像上面這位瀘州媽媽一樣,跨城市補課的孩子不在少數。
一個朋友,為了讓孩子參加這種考試,孩子全年365天,從沒有休息過一天,連過年都在不停地刷題,自己也辭職在家,專心帶娃各種上課補習。
這么卷到底有沒有必要?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深刻地體會到現在的家長雞娃真的是越來越上頭了。
以前你覺得三年級就學完小學數學已經很夸張了,現在已經有三年級的孩子搞定初中數學了。以至于有人開玩笑是不是以后要實現“幼升初”了!
每年XSC的時候,網上都會爆出一些小學生的簡歷,厚厚一沓,各種學術性研究看得人眼花繚亂,國際大獎拿到手軟,還有的孩子甚至已經成為學術著作的作者,要多夸張有多夸張。
小學畢業,KET,PET是最不起眼的的標配,如果你沒有拿過杯賽,全國大賽的冠軍,根本就沒有擇校的資格。
這樣卷,結果真的如家長所愿嗎?
中科院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郁17.2%,重度抑郁為7.4%。也就是說差不多每4個孩子中就有 1 個檢出為抑郁。
而這個數字還在逐年上升中。
上文中,朋友家那個365天刷題的孩子,初一下學期被查出了抑郁癥,天天在家躺著,死活不肯去上學。朋友愁的頭發都白了一半。
一位當初中老師的朋友對我說,初中抑郁的孩子遠比我們想象的多得多,尤其是一些重點學校的。
實際上,大部分孩子的優秀都是被父母強逼出來的,都是無休止的補課刷題強推出來的。這些孩子一旦進入青春期,自我意識增強,內心的反抗和焦慮就會加重,唰唰滑落的成績讓他們不安,父母的嘮叨強迫讓他們反感,這些負面情緒和壓力不斷折磨他們,最終我們的孩子病了。
本該玩的年紀,被關在小小的房間里面,無休止地刷題,刷題,刷題。
他們沒有時間喘息,沒有時間反思自省;他們沒有機會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只能按部就班地按照父母的規定向前走。
他們缺乏和大自然相處,缺乏和他人的互動,缺乏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腦子里都是別人設置好的程序。
最可怕的是,我們的孩子早早戴上了厚厚的眼鏡片,家長輕描淡寫地說“沒關系,長大做個手術”就好了。
我們的孩子身體素質一個比一個差,體弱多病,跑個步都呼哧帶喘,家長卻經驗滿滿地說“考試之前喝幾只紅牛,體能就上去了!”
近視,鼻炎,脊柱側彎成為了這一代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可是在家長眼里,這都不重要,以后“縫縫補補”就好了。現在最關鍵的還是成績。
所以,到底是孩子病了,還是家長病了?
網上有很多大學老師吐槽,高考成績不錯的孩子,一到大學就躺平擺爛;畢業論文懶得寫,覺得延畢也無所謂;上課一片安靜,沒有任何人和老師討論互動,毫無當代大學生的活力,看下去,都是“清澈愚蠢”的眼神。
我們到底要培養一個什么樣的孩子?
難道把他送進重點班,名校就算成功了嗎?人的一生很長很長,學習是很重要,但是不能決定他的一生。
和成績相比更重要的是,如何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能一直懷有好奇心,擁有持續的學習能力才是更有效,且更重要的事情。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