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必須探入自己的最深處,才能真正了解自我的本質和意義,進而到達解脫。”
192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黑塞正處在人生的至暗時刻。
父親去世、兒子夭折、婚姻破裂、戰爭又殘害著他的心靈……
在重重打擊下,黑塞崩潰得想要自殺,不得不尋求心理醫生的治療。
在榮格長達數周、近百次的密集心理分析治療后,黑塞總算是挺了過來。
而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更加冷靜、在生命內部不斷探求出真正自我的黑塞。
我們的人生就像是一場按部就班的旅程。
你要在年少時讀書、在27歲左右結婚生子、在而立之年擁有穩定的工作與幸福的家庭。
花甲之年幫兒女養育孫輩、耄耋之年頤養天年。
在這過程中,哪一步或早或晚,都會被旁人指指點點。
好像在什么時間就該做什么事,是被眾人所默認的。
很多聲音告訴我們,你該這樣做,你該那樣做。可人這一生,究竟該做什么,只有我們自己知道。
余華曾說:很多人光是活著,就已經拼盡全力了。
在經歷無數的精神內耗后,如何才能覺醒?
在現實的不斷擊打和命運的作弄下,迷茫與困頓如何才能破解?
當你讀完了黑塞經歷了所有悲痛后著就的《悉達多》,或許便能有所體悟。
第一次覺醒
開始思考自己的價值和存在意義
散落在《悉達多》文本各處的細節無不在暗示著這樣的一個事實——悉達多就是黑塞。
黑塞寫下悉達多的故事,是為了向世人記錄下自己前半生與時代、世界的諸多沖突,并展示自己是如何從精神危機里重獲新生的。
悉達多的一生,也是黑塞的一生。
人們常說,有些人出生就在羅馬。 小說主人公悉達多,便是如此。
他地位尊貴、秉性溫和、聰慧機敏。當別的小孩尚未開智之時,他就早早開始對世界的思索與探討。
這場探索是痛苦且漫長的,書中代言,他的長輩即使把他們畢生所學盡數教給了他,他依舊感到茫然空虛。
如果把悉達多的困惑具象化為一個具體的問題,那便是——
“在我的認知里,有沒有一個最簡單的詞,能精準地容納這個世界?”
幾位苦行的沙門來到了悉達多的故鄉,而他們的到來立刻吸引了悉達多的注意力。
為了得到開悟,他和摯友哥文達摒棄一切世俗的欲望,體驗疼痛、饑餓、焦渴和疲憊,將身體折磨得骨瘦如柴。
然而在跟隨沙門之后,悉達多卻發現,這些沙門只是一群無聊平庸的和尚,他們確實略懂一些普通人難以接觸的把戲,但是他們沒有修行的志向,反而因為這些微不足道的優勢沾沾自喜。
與這樣的人同行,無疑是任何一位有識之士的恥辱,也與悉達多的志向相悖。
他清醒地認識到:除了學會忍受和麻痹痛苦,他并無任何實質進步。
逃離沙門的悉達多遇上了聲名天下的佛陀,在跟隨眾人聆聽過佛陀的教義后,他意識到:
“知識可以傳授給其他人,但是智慧不可以。”
這段故事,可以對應黑塞14歲考入墨爾布隆神學院的經歷。
黑塞曾提到,他少年時一度癡迷于傳統哲學中的形而上學,且有志鉆研這門高深的學科,探尋世界的本質,因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神學院。然而事與愿違,才不過半年,學校便暴露出虛偽與殘虐的一面,使黑塞的心靈受到嚴重的創傷。
黑塞曾言,他本性溫順,但是卻反對任何形式的告誡。他只要一聽到“你應該怎樣怎樣”,就立刻轉身,變得頑固不化。
薩古魯曾說:
“理解自身現有生活中的局限,并且最大程度地活出精彩,然后看看怎樣才能超越這些局限,具備這樣的生活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脫離可以提供富裕且順遂一生的家庭,去思考人生活著的意義。
察覺自身視野的狹隘,聆聽他人的聲音,體悟自己的思考。
或許過程痛苦又漫長,但邁出去的每一步都不會讓你后悔。
第二次覺醒
探索生命的意義
辭別了佛陀與好友哥文達,悉達多便走向了塵世間。初入塵世,一路上繁花似錦,悉達多嘗到了世界的另一番滋味。在遇到名妓卡瑪拉、富商卡瑪斯瓦密后,他更是憑借聰明才智贏得了一場世俗意義的成功。
然而悉達多始終都明白,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并不能讓他感到滿足,也并不能讓他拋棄心中那個努力追尋真理的影子。
名利場中的你來我往,反而讓他深感疲憊,眨眼便消磨了大半生。
為了麻痹自己靈魂上的痛苦,他沉溺酒色,自欺欺人度日。
在最后一次的宿醉里,他在河邊驀然醒悟,連夜拋下卡瑪拉、卡瑪斯瓦密,離開了這里。
情人卡拉瑪在聽聞悉達多離去后,不像一般棄婦,怨恨悉達多的負心之舉,反而平靜地走到窗前,那里有一只鳥籠,籠里是她最喜愛的小鳥。她打開鳥籠,放飛了這只小鳥。
這部分故事對應了黑塞從神學院逃走后,前后五年時間的人生變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掌握著德國話語權的上流階級口中,一戰竟然被鼓吹為一場偉大的變革。這樣的觀念經由主戰派扭曲是非的煽動與宣傳,上至王公下至貧民,舉國上下鼓吹戰爭,靡然成風。
面對這樣是非不分、顛倒黑白的世相,黑塞要反抗還是要順從?
他要有所為還是有所不為?
要知道他已經不再年輕,他有了妻子、兒子、名譽、聲望,如果公開表明自己反對戰爭的立場,代價不可謂不高昂。
黑塞也曾糾結過這個問題。
彼時的他為了融入德國人的狂熱情緒,想方設法地去當一名德軍的志愿者,他拜訪了當時德國規模最大的一家軍醫院。他在這家醫院里認識了一位唯恐天下不亂的老小姐,這位小姐對于戰爭的認識足以代表當時德國廣大國民對一戰的認識。
“這位老小姐十分激動地告訴我,她居然得以經歷這個偉大時代,真是高興與自豪。我很理解,像她這樣的女士是需要戰爭的,戰爭可以讓她從懶惰的、完全自私自利的老處女生活中走出來,過一種積極的、有價值的生活。
但是當她向我陳述她的幸福時,走廊里躺滿了包扎著繃帶、身體扭曲的傷兵,病床之間躺滿了折手斷腳和垂死的人,令我心痛如絞。”
1915年,黑塞公開發表了自己的反戰態度。
而黑塞也被德國全境的報刊打為叛徒,被全德國人民視作敵人。他更因為這次以及之后數次發表反戰宣言,而失去了“家庭、財產以及一切舒適之物”。
1916年初,噩耗從家鄉傳來,黑塞最敬愛的父親因病去世。墓碑上有一行來自圣經題字:
“繩索扯斷,鳥兒自由了!”
父親碑額的題字,正對應著小說里卡拉瑪放飛鳥兒的一幕。
在悉達多意圖終結自己生命、入水的瞬間,他頓悟了:
我必然經歷貪欲,追逐財富,體驗惡心,陷入絕望的深淵,并由此學會去抵御它們。
學會接受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熱愛它,以歸屬于它而心存欣喜。
(圖源豆瓣《悉達多》一書書評)
第三次覺醒
接受自己的有限性和不足之處
也超越自己的限制,追求更高的目標
在河邊,悉達多與當年有一面之緣的船夫瓦蘇迪瓦重逢。
在瓦蘇迪瓦的邀請下,悉達多住進了河邊小屋,向他學習擺渡、耕作之事,兩人在雨夜中聽雨,在小屋里論道。
期間,悉達多的兒子出現,喚起了悉達多前所未有的愛。
他拼勁全力,去疼惜他,照顧他,企圖能贏得孩子的心。
但過慣了錦衣玉食生活的孩子,哪里接受得了跟著父親過貧瘠的生活。
一個清晨,孩子偷偷逃走了。悉達多瘋了似地到處追尋,卻一無所獲。
直到最后,他終于放下了執念,放棄了對孩子的尋找。
“人只應服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不屈從于任何外力的驅使,并等待覺醒那一刻的到來;這才是善的和必要的行為,其他的一切均毫無意義。”
如果無法放下一些生命中的“執念”,就永遠無法得到解脫。
真正的覺醒,就是不再苛求完滿,在世事紛繁間,保留一份順其自然的豁達。
心理學大師榮格說:
“讀黑塞的書,像在暴風雨的深夜,感受到燈塔的閃耀。”
在焦慮,抑郁,精神內耗侵蝕年輕人生活的今天,黑塞的文字,更是成為許多年輕人的救命之書:
“29歲焦慮爆棚,是《悉達多》救我一命。”
如果要在浩瀚的文學史上,尋找一位作家,解答我們在人生彷徨之時的所有困惑。
我的答案是——赫爾曼·黑塞。
如果要挑選一本書,那么我的答案是——《悉達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