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S19出來之后,我開始精心在直播中挑選100張試音唱片。NS19具有35-40000Hz的頻寬,作為密閉箱,這個頻寬讓它幾乎不受音樂形式的限制;由于頻響在70-20000Hz范圍滿足+/-1.5dB的精度,這讓它具有精準的錄音還原能力;三分頻前后雙高音的設計也讓它具有極佳的解析力;它同時具有50Hz<1.5%的極低的失真表現(在100Hz及以上僅為0.4%),以及良好的相位失真表現(300-6000Hz<20deg,該指標對聲場影響巨大,和失真一樣成為音箱廠家的噩夢指標)。NS19的極高的解析力、準確的還原能力這些,都讓它成為自己鑒別唱片錄音優秀與否的利器。
在挑選過程中,自己也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現,網上公認的天碟唱片排行榜單的確實有其道理的,不管是TAS榜還是劉漢盛老師的天碟榜。名碟就是名碟,它們代表了唱片錄音的天花板。但是,隨著錄音技術的進步,也有相當多的新唱片在錄音上有了挑戰老錄音的實力。更重要的是,自己一向喜歡自己排自己喜歡的系列。雖然說在權威上比那些頂尖的唱片榜單肯定是不如的,但好歹是自己的,也算是自己的成就了。希望大家喜歡!
正是因為是自己個人的喜歡,水平有限得很,所以,爭議肯定是難免的,如有雷同,實屬巧合(才怪)。如果你有更好的推薦,歡迎補充!自己也會盡量找來聽聽,大家樂才是真的樂!噴的話,輕點輕點,不要攻擊人身。
自己把它們大致分了下類,大約為頂尖天碟唱片二十張、人聲輕音樂民樂電影音樂二十張、古典入門精選二十張、協奏曲(鋼協、小協)二十張,獨奏及其它二十張。要下載的就算了,一是自己沒有抓軌的能力,二是請大家支持正版,現在正版已經很便宜了(尤其是在各大音樂平臺上),謝謝!
頂尖天碟唱片二十張
一、炎黃第一鼓
TAS天碟榜單第一名的唱片就是這張,排在HP老爺子的最發燒的天碟榜單之首。以前自己一直沒有明白TAS榜單老爺子是咋搞的,很多唱片在自己聽來就不怎么樣嘛。這張更是自己一向鄙視的音效碟,關鍵是,我還沒有聽出來它有什么好。展會或其它地方聽過幾次,感覺也就那樣了。直到我沒事買了一張刻錄,然后在NS19上發現某些細節交待不清。忍不住買了這張HDCD(HP老爺子就推崇這張的HDCD版本),然后發現,那些細節也太豐富了。豐富得讓我有聽現場的感覺,這張唱片所用的樂器都是我非常非常熟悉的民族樂器,小時候自己經常能聽到。鼓皮振動起來的那種略帶金屬感的泛音,以及余韻消散過程的真實性,真的是歷歷在目。第二首中國打擊樂的細節也同樣如此,那種感覺真和在樂隊旁邊聽沒兩樣了。
李小沛老師是國內首屈一指的錄音師,他這張專輯也確實有排到TAS榜首的實力。但實話說,以前自己聽到的器材就沒有一套能真正播好它的能力。
二、金響宴
這張唱片是自己在試音NS17時,在寶華的聽音室用它和805D比較時播放的。那里面的細節、聲場等讓自己深為震撼,當然,當時是播放里面無詞歌那首。這張SACD唱片購買后,它也理所當然的成為自己首選試音唱片(之一)。無詞歌的鼓聲一響起,現場聽到的每個人都會驚嘆NS17的低頻表現力。它的聲場和細節也同樣讓人贊嘆。
其實,除了這首外,這個專輯中的任何一首錄音都非常非常棒!尤其是其中彝族舞曲那首,演奏家手指套擦弦的細節,右手在琴板上移動的細節各種豐富,感覺似乎琴手就在你面前一般。自己讀大學期間曾經多次拜訪過吉林孤兒學校(自己曾經在后面資助過兩個孤兒妹妹讀大學),他們學校里有一個民樂樂團,每次排演自己都能坐在樂隊邊上聽大半天,對這類細節實在是太熟悉了。
如果說有什么問題,這張專輯好幾首的錄音用的是膽咪,信噪比不高,底噪完全可以聽到。但相對于它優秀的錄音來說,這個缺點簡直忽略不計。
三、三盲鼠
其實這個封面是D版的,因為我也只有刻錄的D版,哈哈。JVC的那個xrcd版的這張唱片網上售價超過1000元而且一年都蹲不到一張,但效果更好!展會上我聽過一遍,那效果,讓人目瞪狗呆。除了細節極其豐富外,最關鍵是聲場。得益于NS19背向高音的設計,它擁有極佳的聲場還原能力,我能準確的感覺到每一件樂器的位置,完全不受限于音箱的位置。中間一個鈴鐺的位置讓我感覺尤其深刻,它居然竟然跑到了音箱前面右側偏下的位置,和當時展會的燈重到了一起,讓我以為是那盞燈發出來的。中間JAZZ鋼琴的演奏,甚至讓我感覺到演奏者手指彈奏的鍵的位置了。
不過,我手里的刻錄碟是找的朋友刻的,雖然原盤確實很好,但實話說刻錄的聲場比原盤差了一大截,就是這樣,它同樣可以輕松位列這二十張唱片的前面。
四、Tutti
這張唱片當然不用多說,無數多的榜單都把它排到試音天碟的前幾位了。不過說實話,就古典而言,比它演奏錄音都好的大把。但這張太有名了,而且它的錄音絕對可以算是頂級。所以俺也就俗氣了一把,把它列到了前例。
五、三角帽
實話說,這張就比上面那張錄音好。它的缺點是更難放一些,所以沒那么受推薦。這也是試音唱片普遍存在的一種情況,不是最好的錄音最受推崇的,而是錄音好又容易播的才受推崇。有些錄音不加味精的,雖然好,但是很難播好。三角帽這張錄音就是典型的味精少那種,不過自己這張只是普通CD。可惜自己只有CD轉盤,不然我一定要去找一張它的SACD版(這張SACD版是二嫂出的)。
這張錄音時間是1955年和1960年,轉眼60多年過去了,它的細節、聲場,還有鮮活感仍然是無比的出色。現在它還能在各大碟榜上,當年的錄音師們真的牛啊!
六、敲擊卡門
又一張巨牛的老錄音,它的錄音時間是1968和1969年。哪怕是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它們都是如此的優秀,如此拉風,邋遢的胡須,手里的馬丁,都是那么的深深迷著了我。不好意思,串臺了。
當年美國載人登月了,大國氣派啊。轉眼60年過去了,以今天科技的進步,登月都是如此的困難。所以,千萬別憑想當然認為當年的科技不行。好吧,我改,其實科技是真不行,關鍵還是人行。就如同當年我們又沒錢又沒技術,但一樣能造出來原子彈和氫彈,這真不是開玩笑。現在全球能造出氫彈的國產,也就五常而已。
七、格里格、舒曼鋼協
這張唱片很少上榜單,雖然它也非常有名,但主要是在老樂迷眼里。克爾提斯指揮以色列交響和柯辛合作的格里格和舒曼的鋼協,錄音時間是1962年,這一年就是頂級的搭配。當年Decca和EMI以及RCA,還有哥倫比亞,家家都是經典不斷。
聽聽里面的鋼琴獨奏,以及樂隊的伴奏,比例是如此的恰當。那動態、細節及質感所帶來的現場感和鮮活感。現在的錄音都很難能比上。
八、魔鬼的顫音
這張唱片就不用多說了,太多的人都吹它了,沒有它的榜單是不完整的。但是要真的放好它并不容易。不過,為什么,俺保管的唱片看起來都這樣,像是沒付錢似的,嘿嘿。
九、白頭佬
又一張不用多說的唱片,這位老爺子當年玩得真high。可惜的是,由于再版次數太多,其高頻已經明顯不行了,我這張也是普通版。轉眼一個甲子過去了,它的母帶已經退磁得不行了。想想它狀態良好時候的聲音,真的是無法想象,當年怎么可能用那么簡陋的設備錄出如此出色的錄音出來的呢?幾十年后的今天,排最發燒的唱片它仍然可以名例榜單,而且不止是我,幾乎沒有一個頂級唱片的榜單不把它排起去的,包括TAS。
十、流浪者之歌
即然白頭佬都上了,那這張大俗片就得排上了。穆特阿姨的唱片我喜歡的不多,但這張是個例外,不管是錄音還是演奏,或者是選曲,都非常非常的棒!
十一、動態琴皇
這張唱片采用大號貝森多夫鋼琴加膽咪錄制,其鋼琴余音極為豐富。播放鋼琴對音響的要求極高,因為它的頻響從28Hz到上限不限(很多人都知道鋼琴的泛音是要遠超過20k Hz的,但卻不認為有用,其實不然),而且動態極為巨大,因此特別適合于拿來試音。不過,能放好它的系統嘛,基本上都是天價了。不對,NS19不是天價,但也放得非常好。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貝圣的音樂,精彩到無以復加,百聽不厭。
十二、威爾弟歌劇小提琴改編
又一張小提琴的天碟,細節之豐富,效果之出色,音樂之動聽。相信我,不管你是不是古典音樂的的愛好者,你都會喜歡它的音樂之美的。當然,其實上面的每張唱片都有這個能力。
十三、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
這張由“業余”指揮家卡普蘭指揮倫敦交響的錄音演奏水平都是超一流的,卡普蘭這位半途出家的指揮家,一輩子如信仰一樣的只指揮馬二,水平非常之高,加上錄音又講究,所以這張唱片輕松收入自己的頂級發燒唱片之中。
他還有一個和維也納愛樂合作的版本,DG出的,錄音也非常的棒,更具有歌唱性。馬二是我最喜歡的交響曲之一,我有馬勒兩位弟子兼朋友的布魯諾.瓦爾特和克倫佩勒的版本,但居然最得我心是卡普蘭這個版本。有錢就是好啊,可以任性到這種程度,快40了才轉職學指揮(他老大年輕時就是億萬富翁了)。
十四、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協
索尼原來曾經把哥倫比亞的經典錄音拿來重新發行過一個系列的CD,結果,不咋的。但我曾經買過同系列的磁帶,效果極為出色。后面自己也收了同樣版本的CD,結果發現跟磁帶沒得比。才明白其原始的錄音是非常優秀的,但CD化的過程中沒搞好。
結果弄得自己對索尼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敢碰。所以,當朋友拿出這張來時,自己還嘲笑了一把。結果發現,效果好極了,小提琴細膩迷人,細節級為豐富。樂隊層次分明,動態十足。分明就是一張頂級的天碟。演譯水平也屬于一流。里面第五首選了一首老柴《天鵝湖》的選曲,非常精彩,但很奇怪我在天鵝湖組曲里死活就是找不到。
十五、貝多芬 悲愴奏鳴曲
貝圣這首曲目最著名的版本當然是吉列爾斯的那張,不過,俺還要想選這張。這兩個版本當然都非常的棒,不過那張吉列爾斯用的是施坦威,而這張古爾達用的是貝希斯坦(應該錯不了),貝希斯坦共鳴更強烈,但高頻則缺少施坦威的迷人泛音。當然,其實它一點都不差,關鍵是,你的音箱得有更好的高頻表現才行。當我用自己的NS17播放時,我喜歡吉列爾斯的版本,但當我用NS19播放時,高頻細膩度上來了,解析上來了(雖然說NS19用的高音單元用的是NS17同款,但分頻點分頻器件的不一樣導致音質差別很大),我就喜歡這個版本了。畢竟它的琴腔共鳴要好得多,比較版本是非常有趣的事。
十六、歌劇精選集
這張唱片一收,基本上就集齊了歌劇的經典唱段了,從普契尼到享德爾,從比才到威爾第,從羅西尼到多尼采尼,從莫扎特到圣桑。基本上經典的都集齊了。除了瓦格納外,其實里面也有一段。但瓦納格,他的歌劇中的經典一張唱片是收不完的。對我這種淺淺的歌劇迷來說,超級足夠了。
重點是除了曲目外,它的錄音以及演奏歌唱等水平也都是一流的,雖然肯定不是最經典的,但勝在錄音非常好,都是近些年的錄音。
自已原來一直不是太喜歡歌劇,其中一個關鍵是:音響要播好歌劇的難度,不是一般的高。它考的是綜合的實力,大型樂隊、巨夸張的人聲(美聲歌唱家的音域極寬),超大的動態,這些都使它成為hi-end系統的試金石。但一旦播好,那種極致的美感,會讓很多人為之發狂。NS19非常出色的完成了歌劇的播放,聽這張碟真的是迷人極了。
十七、圖畫展覽會、荒山之月
圖畫展覽會的管弦樂版本我大約有七八個吧,但都不是各大天碟榜上的,不過都不是唱片榜單上的。這也怪自己,以前收碟時都是亂收,從來不參考榜單啥的。結果很多樂曲版本雖多,但都不是什么知名版本。弄得我只好不停的洗碟。
這張萊博維茨指揮的皇家愛樂樂團的版本是昌哥推薦的,雖然不是太有名,但錄音確實是真的好。好到爆那種,每次用NS19播放時都讓我直感慨,每支樂器的獨奏、齊奏,各個聲部都表現得跟現場一樣。這讓自己手里的版本跟白開水一樣,只想趕緊出掉,哈哈。
十八、Dianne Reeves 專輯 The Grand Encounter
終于到了人聲天碟了,要推薦的唱片其實不多。原因很多,不過多數唱片應該在下個清單上,我準備專門做一個人聲、輕音樂、JAZZ、電影原聲的二十張唱片清單。能上這個清單的就兩張。一張是自己無意中收到的,由Dianne Reeves演唱的The Grand Encounter的專輯,Blue Note的錄音。
這張錄音是真好,在安靜的環境下,用NS19播放,你完全能感覺到歌手就在你的面前,那細節豐富到:我居然能聽到耳返中傳來的聲音。當然,除了錄音好外,歌手的演唱水平也是真的好,黑人JAZZ歌手那種特別放得開的感覺,以及樂隊極富生氣的華彩隨性的演奏,現場感十足。
十九、蔡琴 機遇
我一直不太喜歡口水歌,而蔡琴可以說是口水歌的鼻祖級的歌手了。當然,她的水平比現在的口水歌歌手強太多了。口水歌是不太適合用來試音的,倒不是說它們的錄音不好,也不是說它們不好聽。而是,用口水歌很難試出音響的優劣。雖然我知道很多燒友不愛聽這話,但實話有時會比較難聽一些。它們常常會讓一般的音響發出非常悅耳的效果,反倒是好的音響上偶爾會出現相反的結果。
這個并不難理解,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樸實的烹飪方式,味精加多了,反而影響口感就是這道理。實際上我上面多數唱片都挺挑器材的,如果想要完全過關,除了器材本身素質外,也需要精心的調校。自己也曾經用它們在展會上丟過人(還被燒友吐槽過,因為展會時間太短,出于各種原因導致效果不甚理想),但這并不會讓它們從自己的清單中剔除,恰好相反它們更成為自己的試金石。這也就難怪為什么展會很多攤位都喜歡把口水歌為主,或者在網上錄音中大量的口水歌了。
不過,這張唱片還是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成為試音碟的,首先是它的錄音確實很優秀,另外大家對蔡琴的聲音都很熟,如果有點問題也比較容易聽出來。當然,更重要的是,它里面的鋼琴伴奏也是試出高音延伸及解析力的關鍵因素。
二十、電影原聲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電影原聲唱片中考器材的太多了,多得有點過份,這點從TAS榜單上大量的原聲唱片就可以看出來。不過,或許是電影院所用的器材很專業的奢侈(當然,是指頂級的系統),這導致電影音樂錄音時根本不考慮器材的限制。實話說,在普通音樂包括古典錄音時,或多或少都會考慮系統的重播能力進行動態的壓縮,很多音樂包括交響樂的頻響低頻下潛也不是太深。
但電影原聲音樂,根本就不用考慮這點。而且很多電影音樂作曲家都喜歡采用超大編制加人聲合唱,或者是電子和真實樂器混合的方式來表現電影中恢弘的場景,它們的低頻和動態巨猛,這使得它們常常讓普通的hifi系統出盡洋相。甚至是在hi-end級別的系統上,也會暴露出系統的短板。因此在展會上自己幾乎看不見幾家敢用電影音樂試音的展房。當然當然,自己可以算是少有的例外。用燒友的心態做產品的我老是喜歡拿這類極限碟來試音,說實話這樣不好,對銷量真的是不利。
這張唱片也曾經上過不少的榜單,但它并不是自己電影音樂中最考機的唱片,但電影音樂就是考機,它的低頻、動態、層次和聲場,都讓它成為自己每次展會上必備的唱片。
---------小廣時間-----
成都自然聲品牌由燒齡超過二十年的音樂、音響及耳機資深發燒友杰長老于2017年初創辦,注冊商標NS audio。自然聲以一個資深發燒友的角度出發,致力于研發聲音自然、均衡、樂感好,對錄音還原能力強、用戶使用體驗好、價格合理的耳機和音箱類產品。
富有感染力的音樂及好錄音自有其迷人之美!耳機和音箱作為最終端的器材,準確自然的呈現錄音中的音樂之美是其基本也是最高的要求。自然聲成立的初心即是推出致力于自然再現錄音中的音樂之美,全面、均衡、自然的呈現高素質的聲音所帶來的自然樂感,讓音樂本身打動用戶。
自然聲的產品即能滿足嚴格的指標參數及曲線要求,耳機產品遵從音特美、哈曼或hrft曲線,音箱產品采用與大廠合作研發單元,并采用標準消音室及德國頂級Klippel系統進行測試,確保其曲線、失真等指標滿足嚴格的要求,確保聲音的準確還原。
自然聲在研發產品過程中也極其注重美感,邀請多位資深發燒友及國內多位音樂專業人士參與調音并滿足其對聲音回放的要求,這讓自然聲的產品能滿足更高的審美要求。其調音者和用戶包括作曲家方崠清、作曲家劉曄、指揮家尼克拉斯.史密斯,音樂評論家嚴峰、攝影家兼音樂音響發燒友趙鋼;資深發燒友包括hifi版本Eric,家電論壇版主殘劍、基點俱樂部版主老陸、基礎玩家小胖,耳機俱樂部版主小白、Vineland、包雪龍,蜂鳥網創始人春卷等。最關鍵是,他們都是免費的(朋友多的好處),你不用為此付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