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江大發
編輯|優優
風口之下的普通人
6月的武漢開始正式進入一年最熱的時節,中午時分的太陽尤其灼熱。
剛剛吃完午飯的盧葦冰收到了給無人車充電的工單,他穿著熒光綠的馬甲,在充電站等待無人車自己進站,幫無人車充好電,準備下午的工作。
盧葦冰正在給無人車充電,充好電后的無人車
下午將會繼續工作(圖源受訪人)
80后的盧葦冰,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他在這個九省通衢的江城長大,伴隨著城市產業的發展和變化,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時代的浪潮里。
他學過汽修,也在4S店上過班,做過網約車司機,現在成為了無人車的地勤安全員。從自己開車到協管無人駕駛汽車,盧葦冰兜兜轉轉和“車”打了小半輩子交道,在這座“中國車都”的不斷變化的產業背景里,他也是萬千同樣普通人的縮影。
在“中國車都”武漢,
一個普通80后繞不開汽車緣分
盧葦冰,就像他所在的城市一樣,和“車”強烈地綁定了。
作為一名出生在武漢的普通家庭的男伢子,兒時父親常常用二八大杠馱著他往返學校。80年代出生的他,正趕上汽車產業的風逐漸興起。而這股風也選中了武漢——這個中國地理意義上的核心地帶。
1992年,盧葦冰十歲時,武漢成立了第一家汽車合資企業神龍汽車,還為此興建了沌口開發區,這是武漢汽車工業發展的起點。
往后十數年,武漢在汽車產業上持續高歌猛進,東風本田、上汽通用、比亞迪、吉利汽車等整車制造廠,以及博世、康明斯、法雷奧和格特拉克等零部件廠商陸續進駐武漢。
7家整車企業、12家汽車總裝工廠、500多家零部件企業,統統聚集在武漢西南經開區的東風大道上,這條13公里長的大道串聯起屬于武漢的汽車產業生態圈,當地人親切地稱其為“汽車城”。
年幼的盧葦冰可能還不懂汽車工業,但是汽車,確實貫穿了他的整個成長的過程。
那時武漢市的馬路上已有不少出租車,能看到菲亞特、皇冠、日野、豐田、三菱等十余種車型。兒時自行車上的他目光掠過這些浮華的車影時,會不自覺被吸引。
武漢出租汽車公司,
讓武漢馬路上多了不少出租車(圖源網絡)
“覺得汽車很時髦很酷,男孩子可能也都喜歡汽車,誰知道結果這輩子都和汽車打上了交道。”
那個年代,汽修成為當時最時髦的注腳,數不勝數的年輕人涌入汽修廠和汽修學校。
因為,國內民用車的總保有量已從92年的691.79萬輛增長到了千禧年的1609萬輛,發展勢頭極為迅猛,路上跑的車肉眼可見的多了起來,對于汽修和保養的需求量急劇上升。
上世紀九十年代到千禧年間,
全國汽車保有量持續增加(圖源:懂車帝)
盧葦冰也是其中的一員。中學畢業之后,他順理成章地學起了汽修,期間還拿下了大專學歷。在當時,與入讀大學的遠大前程相比,干汽修很實在,它是一門足以養活自己和家人的好手藝。
他幸運地,追趕上了第一波汽車帶給自己的紅利。
盧葦冰的二十歲到四十歲,是武漢汽車產業騰飛的二十年,見證了“中國車谷”的輝煌歲月。一直到2018年,武漢市汽車產量170萬量,汽車及零部件產之達4000億,連續九年成為武漢經濟的第一大支柱。
21歲時,學成的盧葦冰進入4S店工作,將維修、顧問、汽車服務、售后服務等各個環節上的工作干了個遍,狠狠地打磨了自己的技術,積攢了豐富的行業經驗的和大量客源,隨即27歲的他不甘于此,創業開起了自己的維修店,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而這個時刻,在汽車行業呆了數十年的他,敏銳地發現了新的行業趨勢。
新能源汽車異軍突起,武漢在“油改電”的風潮上慢了一步,被廣深超車,中國車都的地位岌岌可危。而后東風雪鐵龍半價大清倉火遍全網,似乎也正式宣告了新能源汽車的崛起。早早感應到行業態勢的盧葦冰,提前一年結束了自己的創業之路,幸運地躲開了一場行業震蕩帶來的損失。
2017年,正值網約車行業如火如荼之時,沒有找到新方向的盧葦冰相中了平臺給的五險一金,成為了一名網約車司機,徹底地告別了汽修行業,奔向了自己的新生活。
人滿為患的網約車,
倦了的中年人決定下車
“我就想著,實在不行,開網約車去。“
網約車,一度被視為中年人的退路,職場失意也好,創業失敗也罷,統統靠它兜底,盧葦冰也不例外。2017年,關停自己的維修店后,他很快成為了網約車司機的一員。
那個時候,平臺會給司機繳納五險一金,每月還能拿基本工資,雖然只是湖北省最低工資標準——兩千多塊,但是加上在線時長、考核、跑單量和獎勵等,努力跑車后確實能達到收入過萬。
2021年之前,盧葦冰對這份職業還算滿意,業績看自己沖不沖,時間也可以自由支配。那時他幾乎每天六點多出門,然后趕在八點前到家,兼顧著把孩子從學校接回來吃晚飯的任務,周末也總是騰出一個休息日,用來陪伴家人,只在需要沖單的時候才會“加班“。
42歲的盧葦冰,駕齡超二十年 (圖源受訪人)
比起其他干網約車的同行,身為武漢本地人的盧葦冰,在跑單上相對“佛系“,大概收入8000元左右,極少數幾個月跑過A,績效和底薪一起拿到10000元以上。而平臺的績效是按照整個司機團隊的排名來考核,分A+、A、B+、B、C+、C,D,最低檔的收入大約4000,A+則在13000+,后者只有極少數司機有可能拿到。
這些能拿到A+績效的師傅,大多數經濟壓力較大,每天的工作時長預估在12小時以上,為了拉高流水需要跑夜班車,因為這個時間段不太堵車且長途單子多,他們幾乎是把家安在了車上,犧牲了家庭時間來拼命沖單。
“我其實大部分時間也是在B和B+檔,說到底,A+檔只有10%的人,我還是覺得身體更重要,工作和生活要平衡”,盧葦冰說。不是他不想多賺錢,而是他不想失去對家人的陪伴。
可以說,只要司機拼了命的跑,回報是可觀的。但是這樣的好日子并沒有持續太久,2021年之后,司機們的收入銳減,再是平臺自身也遭遇困境開始更改策略,轉換成了后來的租車模式,即不再提供底薪和五險一金,司機需要花錢向平臺租車,盈虧自負。
按照當時的平臺政策,租車費用大約2600元,維修和保險由公司負責,如今價格基本上漲到了3000多一臺。表面看,這樣的措施或許能夠大大地激發師傅們的跑單積極性,但隨著網約車市場的供需變化,實際情況卻是司機收入的減少。
有師傅苦笑道:“每天一睜眼就欠平臺幾百塊,早上給平臺打工,下午才是自己份兒。“
面對這樣的轉變,一些人選擇拖著繼續拿底薪,一些人則重新開始找工作或者學習新技能,盧葦冰是后者。2022年,盧葦冰離開了網約車行業,打算先在各個平臺看看汽車售后相關工作,無人駕駛就這樣出現在他的眼簾。
這也是不斷變化的汽車行業給他帶來的一次新的職業機會。
從安全員到地勤組長,
被改寫的職業發展軌跡
現在的盧葦冰,是一名無人駕駛地勤安全員小組長。這是他在10年前,想都沒想過的全新職業。
2015年,國家推出“中國制造2025計劃“,首次從頂層對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做出重要規劃,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正式被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在全球新一輪汽車產業升級的浪潮下,武漢一馬當先,于2019年在經開區成立中部首個國家級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范區,武漢汽車產業從此有了新航向,普通人的命運也隨之改變。
跑網約車的那幾年里,盧葦冰常在新聞里看到智能網聯汽車的新動態,內心好奇無人駕駛的發展情況,直到偶然的一天在電視上看到了“蘿卜快跑”,武漢人把這個一板一眼遵守交通規則,總是禮讓行人的無人車昵稱為“苕蘿卜”。隨后,他在招聘平臺搜索,居然發現了安全員的崗位在對外招聘,他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個新窗口。
盡管那時不太清楚崗位的具體內容,但是作為擁有20年駕臨的老司機,盧葦冰還是滿懷信心地給自己報了名,并在15天的嚴格培訓后正式上崗。無人駕駛安全員的主要工作是觀察、記錄以及在必要情況下接管車輛進行干預。
盧葦冰時常感慨,擁抱新事物給他的生活帶來了太多意想不到的改變。
第一天坐在主駕駛位置上時,盧葦冰緊張得不知手腳該往哪兒放,一是擔心自己的安全,二是怕控制不住自己習慣性伸出的手,所幸一周后就放松了下來。每當無人駕駛車輛行駛在路面上,總會引來好奇的目光,很多乘客也都抱著嘗鮮的心態來體驗。
如今,在武漢的街頭打“蘿卜快跑”似乎已是稀疏平常的生活。盧葦冰非常慶幸,自己再一次站上了新的風口。
盧葦冰正在檢查車輛狀況(圖源受訪人)
與此同時,這份工作也讓盧葦冰的生活狀態和收入水平都回歸到了一個穩定的狀態。“之前我估計一天至少工作12個小時往上”,但現在,工作和作息更規律了,既有五險一金的保障,也丟掉了跑單的壓力。規律的工作時間,他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和成長。
家里人對盧葦冰的“新職業”無不感到好奇。
盧葦冰孩子今年上高二,感興趣的東西,就像十幾歲盧葦冰的升級版。青年時期的盧葦冰對汽車著迷,盧葦冰孩子對無人駕駛汽車著迷。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以前很少和父母談論心聲,但現在,孩子時常拉著盧葦冰聊無人駕駛汽車的新鮮事,讓盧葦冰感到親子距離被拉近了。
盧葦冰妻子則是剛開始對無人車的安全系數不太放心,直到親自乘坐體驗后,發現無人駕駛汽車在川流不息的車流中依然應對自如,她才卸下了內心的緊張感,在和周圍親戚的聊天時,言語中透露出對丈夫的新工作的自豪。
隨著技術的升級和優化,自動駕駛開始進入無人化的階段,盧葦冰也從主駕安全員轉為了地勤安全員。當然,蘿卜快跑的測試車輛依然需要配備安全員,根據交通部的規定,運營中的車輛也需要按比例配備遠程安全員。
轉為地勤后,盧葦冰要負責多輛車的收發工作
對盧葦冰來說,相比于坐在駕駛位上的安全員,考驗解決問題能力的地勤工作是新的挑戰,也是他非常滿意的工作。
除了統籌團隊和管理車輛這些既定的工作外,盧葦冰還需要處理許多緊急情況,比如無人車在路上遇到問題時,需要他第一時間去現場解決。“不止是要對車輛負責,我們還肩負著對人和社會的責任,任何緊急情況和車輛矛盾都需要我們去協調,時刻把責任感放在心里。”盧葦冰如是強調。
在蘿卜快跑工作近兩年,盧葦冰已經成為一名地勤組長,帶領著十幾人的團隊,他們中有曾經的網約車司機、外賣小哥、貨車司機,汽修工人等等,來自各行各業。盧葦冰也介紹了幾個之前一起跑車的朋友過來,大部分人留下來了。
對此他表示:“進入新領域需要學習新知識,培訓制度相對嚴格,這對一些人來說是個挑戰,但現在是行業的窗口期,要勇敢地抓住機會。”
結語
盧葦冰的職業生涯變化,是武漢汽車行業的升級史,也是這座城市的敘事。
二十年的職業生涯,他從汽修工,到網約車司機,再到無人車地勤安全員,現年42歲步入中年的他,并不害怕生活的變化。從武漢汽車產業的發展開始,到新能源汽車的崛起,再到武漢抓住了全球智能網聯汽車新機遇的風口,進行新一輪產業變遷。他一直在和時代一起折騰。
10歲那年坐在自行車上的盧葦冰,不會知道自己現在的生活是這樣的故事。他的人生,以自己沒有料想過的角色,見證和參與了武漢汽車產業的變遷。
當勢不可擋的技術浪潮,對普通人日常生活周而復始地沖刷,抹去了一些陳舊的印記,改變了許多人的發展軌跡,但更重要的是潮頭一直有著新希望和未來。
盧葦冰是縮影,而更多的盧葦冰,曾經或許是網約車司機,是快遞員,是技術工人,都在不確定性的人生和滾滾歷史變化中,尋找自己確定的未來。
這也是,一座城市給普通人帶來的底氣和歸屬感。
*本文中均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