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中,我們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明明是一個好的管理舉措,卻產生了背道而馳的結果。
比如:為了降低成本,公司總部做了集采,但成本反而更高了;為了追壞賬,公司為項目經理設立了壞賬獎金,但壞賬率卻不降反增;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集團成立了商砼公司,要求所有的下屬單位必須用自己生產的混凝土,結果利潤沒增加,反而官司不斷。
這類現象的背后,其實都指向了一個問題:總體目標與局部目標的不一致。
一
總體目標與局部目標
總體目標與局部目標不一致的問題在企業中普遍存在,令管理者苦不堪言。更頭疼的是,造成這類問題的原因多種多樣,很難通過簡單的管理手段有效解決。歸納起來,主要有目標失真、體系失靈、結構失衡三方面的原因。
1
目標失真
比如在集采的例子中,問題很可能出現在考核指標的設定上。
很多公司對采購部門的考核內容是采購價格最低,所以采購部門在招標時,就簡單用 “最低價中標” 這一唯一標準,甚至是將所有供應商每一個分項報價的最低價加起來,搞一個 “最低價中的最低價” 。供應商為了拿到項目,被迫接受了種種霸王條款,這樣一來,采購部就順利完成了任務。
此時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對于采購,公司的目標到底是什么?——是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下,成本最低。
但成本最低,能否簡單地等同于最低價采購?
當然不是,最低價中標后,供應商就會想方設法偷工減料、惡意索賠,讓項目管理人員寸步難行。于是,工程結束后,不僅成本沒有降下來,項目部還會對采購部充滿了怨恨,雙方內耗不斷。
所以,公司在給采購部設立考核目標時,關注的不應該是采購價格,而是工程項目的總成本。但影響總成本的因素有很多,采購價格、項目管理水平、甲方要求、突發事件等等。如此看來,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好像還不太好簡單地通過考核指標的設計來解決。
2
體系失靈
在壞賬獎金的例子中,問題就出現在了體系失靈上。
設立了壞賬獎金之后,項目經理發現有利可圖,或與甲方合謀、或不主動收款,等應收賬款變成壞賬后再催收。這樣一來,便有獎金可拿。
我們不能簡單把問題歸咎于項目經理 “人品不好” ,因為根據研究表明:員工作惡,往往是體系造成的。
就像社會上的黃牛,他們本質上未必是壞人。黃牛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在社會資源的分配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不充分、不均衡、不公平問題。
拿 “追壞賬” 這個目標來說,設立壞賬獎金本就不是個好的管理手段。我們可以通過項目模擬股份制的設立、項目兌現機制的優化、總部的賦能與監督等多種方式解決。而壞賬獎金,看似最直接、最有激勵性,卻給員工制造了作惡的空間,也促成了總體目標與個體目標的嚴重分離。
3
結構失衡
造成總體目標與局部目標不一致的第三個原因是 “結構失衡” ,簡單來說就是權責利的不匹配。權力大于責任,便會滋生霸權與貪腐;責任大于權力,事情就不可能做好;利益跟二者不匹配,員工就會從其他方面,去取得他認為 “該得” 的利益。
拿混凝土的例子來說,混凝土公司被授予了內部供應的法定權力,享受了法定權力帶來的商業利益,但卻沒有履行提供優質服務、低廉價格的義務,所以其他單位就會產生不滿。不滿產生后,便會扯皮不斷。這樣一來,掙出來的那點利潤,就被內部巨大的交易成本吞噬了。
二
組織有效性
目標失真、體系失靈與結構失衡,造成了總體目標與局部目標的背離。而各類表象的背后,往往是復雜的系統性問題。
在此,需要引出一個概念——組織有效性。
如何衡量一個組織是有效的,有著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即組織的目標與個體的行為高度一致。
了解了什么是有效組織之后,我們就會進而思考如何打造一個有效的組織。這里面涉及的范疇很多,但抽象來看,打造有效組織有三個核心因素:明確的集體共識、適用的管理體系與平衡的組織結構。
三者之間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前文提到的種種表象問題,往往需要三者的綜合作用才能有所改善。
△ 如何打造有效組織?
1
明確的集體共識
所謂管理,并不僅僅是冷冰冰的部門職責、考核目標、制度流程等這些剛性的東西,而是需要很多感性因素。因為管理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建立共識的過程,也很難通過考核、機制等管理工具簡單促成,而是需要通過耐心地溝通,使各方換位思考,才能建立起明確的集體共識。
共識的建立有四個維度:現狀、問題、原因與方案。拿集采的例子來說,項目部與采購部門就很有必要在生產副總的組織下,召開專題務虛會。在會議上,大家都說說對現狀與問題的看法。通過充分討論,采購部便會理解項目部對于供應商管理的艱難,項目部也會理解采購部對于考核指標的無奈。這樣一來,問題的原因就找到了,大家多了些理解之同情,也就構建起了解決問題的可能。
討論不可怕,會上的沖突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家都把委屈憋在心里,憋的時間長了,便會爆發出不可控的結果。
2
適用的管理體系
管理體系對于企業很重要,但也不可迷信體系,因為體系難以窮盡所有的業務場景。管理者總抱怨 “一管就死,一放就亂” 。任何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事情,問題往往不在于管理不到位,更不是規章制度不健全,而在于參與者沒有自組織能力與動力。我們大多人都高估了規章制度的作用。其實,比規章制度更有用的,叫 “默會規則” 。
管理體系,一定要符合組織內的種種默會規則,也就是要盡可能符合 “大家想象的樣子” 。與大家的想象背離太多,人們就會有抵觸與反彈的情緒,這對于企業來說,都是不穩定的因素。在頒布一項制度之前,盡可能多想一想可能帶來的后果。在制度運行的過程中,出現了反作用(比如 “追壞賬” 的例子),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在現有制度上打補丁(比如設立一個機構,專門調查追壞賬的項目經理),而是要反思該制度本身的合理性,有沒有更好的替代方案等。
3
平衡的組織結構
平衡的意思,是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上文中混凝土公司的設立,便是不平衡。因為工程項目的競爭,是激烈的,是高度市場化的,甲方的要求是嚴格的,項目的利潤空間是極低的。在眾多剛性約束下,項目經理必須小心平衡各方利益,精打細算地調配各類生產資源。
我們不能指望項目部一方面參與激烈的市場化競爭,另一方面接受著生產資源的命令式指派。這種不平衡,便會加劇組織中的種種矛盾。集團總部可以成立混凝土公司,但要參與市場化競爭。要賦予項目部選擇外部供應商的權力,也要鼓勵混凝土公司承接外部業務。
封閉,永遠都不是優勢的來源,競爭才是。
小結:如何提升組織的有效性?
在企業管理中,會存在很多總體目標與局部目標不一致的現象,這些現象,通常是由目標失真、體系失靈與結構失衡導致的。面對這些問題,不能簡單地頭疼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要從明確的集體共識、適用的管理體系與平衡的組織結構三個方面系統審視問題的原因,進而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
思考:本文分享了三個目標失效的案例,您所在的企業是否也存在類似的問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可嘗試的解決方案?歡迎與我們溝通交流。
今日互動
《黃太陽供應鏈筆記》面向全國房地產、建筑業、上下游優質供應鏈企業提供服務,致力于讓每個人、每家企業的價值被看見。請添加主編微信:taisam618(添加時,備注公司、崗位、姓名)
業務咨詢,點擊原文鏈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