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長三角“超級環線”來了!
最近,江浙滬皖四地的城建圈都在集中關注6月15日第三季度的鐵路調圖。因為據媒體透露,此次調圖后長三角鐵路將新增一條超級環線高鐵G8388次列車。
該趟列車從上海站出發,貫穿上海、江蘇、安徽、浙江三省一市,沿途停靠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合肥、安慶、池州、黃山、杭州、嘉興等12座城市的21個站點,歷經8小時09分,最后回到上海虹橋站。
這是首條貫通長三角三省一市的高鐵環線。
在此之前,長三角一主三副四大中心城市之間雖然也都有高鐵連通,但處于兩兩分段聯通的狀態。其中上海、杭州之間是滬杭高鐵,上海、南京之間是滬寧高鐵,南京、合肥之間是合寧高鐵,合肥、杭州之間是商合杭高鐵。但如果有人想來一趟滬寧合杭環線游,就那只能不斷地上下車反復換乘,而這顯然不利于長三角內部人員、貨物的往來流通。
在長三角一體化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今天,G8388超級環線的橫空出世可謂正當其時。它把滬杭寧合這四大中心城市、蘇南浙北等經濟發達區域及浙西皖南的著名旅游景點(九華山、黃山、千島湖)串聯成線,既減少了換乘次數,方便長三角居民跨城出行,同時也有利于資源要素在長三角城市之間的充分流動。
而且相比之前那4條高鐵線所構成的“環”,G8388環線半徑更大,特別是西面,直抵安徽與湖北、江西的邊界,將安徽的老省會安慶、世界文化自然“雙遺產”城市黃山等也都囊括了進來,這無疑有助于推動皖中南地區全面融入長三角,甚至是長三角核心區。
過去,人們提起長三角核心區,想到的一定是最早參加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的那16座(或15座)城市。這些城市基本都分布在由滬杭、滬寧、杭寧三條鐵路組成的金三角兩側。這個金三角也因此被稱為長三角的“內環”。
現在,隨著G8388環線的貫通,它有望取代“老三線”,成為長三角新的內環,其地位相當于珠三角的黃金內灣。沿線12座城市常住人口合計約一個億,GDP總量高達16.5萬億,約占全國經濟總量的12.9%,比粵港澳大灣區11市還多出2.5萬億。
不過如果要問新內環的貫通,誰是最大受益者,我覺得不是安徽,不是江浙,而是上海。
02?
在長三角,上海是絕對的老大。周邊城市哪怕強如蘇杭甬,一個個也都高舉著接軌上海、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旗幟。
從廣義上講,上海不僅是長三角的龍頭,甚至是整個長江流域的龍頭。
從上海溯江而上,5萬噸級海輪可直達南京,1萬噸級可直達武漢,而隨著今年底長江朝天門至涪陵河段航道炸礁清渣整治完工,5000噸級貨船將可常年滿載直達重慶。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之所以能夠連續十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背靠的就是千里長江黃金水運。在這個意義上,整個長江流域都是上海的腹地。
但就狹義的城市輻射半徑而言,上海的影響力范圍,其實遠小于人們的想象。
往北,上海的輻射極限基本止于無錫、南通一線,到常州就已經非常弱了。這也是為啥常州西部的金壇、溧陽兩個轄區(市)會被劃入南京都市圈的原因。
往南,其實就只有嘉興,具體來說是嘉興東面的三縣(平湖、嘉善、海鹽)兩區(南湖、秀洲)。西部的海寧、桐鄉則屬于杭州都市圈的核心區。當然,隨著年底滬蘇湖高鐵的通車,上海的輻射范圍有望向西擴展至湖州。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里的上海大都市圈,范圍較為合理。
至于寧波、舟山,雖然歷史上與上海淵源極深,現在也是上海大都市圈的成員城市,還一直在拿“三座阿拉城市”來跟上海套近乎,但因為杭州灣的阻隔,與上海的實際互動并不算太多。相反,寧波舟山港與上海港還是激烈的競爭關系。未來除非滬甬、滬舟甬跨海通道能夠打通,使得寧波不再需要繞道嘉興間接連通上海,否則很難說擁有自己獨立都市圈的寧波會是屬于上海的腹地。
而更外圍的安徽,雖然上海在那還保留有幾塊農場飛地,但就目前的勢力格局來看,皖東幾個城市屬于南京的勢力范圍,彼此軌交相連、產業互動,南京也因此被稱為“徽京”。皖南的黃山、宣城則逐漸在向杭州靠攏。同時,隨著省會合肥的強勢崛起,安徽基本被這三家給瓜分了,上海根本無從染指。
所以,盡管上海是長三角的老大,上海大都市圈也是長三角最大的都市圈,但上海卻無法像北京之于京津冀、廣深之于大灣區那樣,做到對整個長三角的影響力全覆蓋。
不要小看這點區別,因為腹地(更準確地說是輻射區)的大小直接決定城市的發展后勁。就像我經常說的,二流直轄市的發展上限遠遠不及一流大省的省會,原因就在于一流大省的省會擁有龐大的人口腹地,而二流直轄市卻只能整合本市范圍內的資源。
上海雖然是一流直轄市,但毋庸諱言,最近這些年,上海在GDP總量、工業總產值等方面受到來自北京、深圳等城市的激烈競爭,而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因素,就在于上海城市輻射區的萎縮,導致汲取、調配資源能力的下降,這點尤其應該引起重視。
03?
回顧歷史,上海之所以能在不到100年間迅速崛起為中國第一大城市,就是依托江南這個全中國最富裕的腹地。如果沒有洪楊之亂后大批江浙士紳的涌入,上海不可能取代蘇州,成為Number One城市;如果沒有通江達海的區位便利,上海也不會成長為遠東第一都會。
但是現在,上海的這兩項“優勢”都面臨挑戰。
一方面隨著杭州、南京、合肥等新一線城市的崛起,“截留”了部分原本要涌向上海的人才和項目。過去,江浙皖民眾外出工作、購物的第一目的地城市肯定是上海,但是最近這一二十年,上海相對周邊其他城市的領先差距在逐漸縮小,甚至在某些領域,比如直播電商,上海的人才還一度反向流往杭州。
體現在數據上,過去十年,上海常住人口增長幾乎停滯,好些年份還出現下降。相反,杭州、合肥、南京的常住人口卻分別增長了238萬、215.7萬和66萬。
其中作為上海外來人口第一來源地的安徽,伴隨省會合肥的日新月異,人口回流現象日趨明顯。上海市統計局發布的2022年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安徽雖然仍是上海外來人口排名第一的省份,但常住人口中安徽籍的比例呈現持續下降趨勢,從2018年時的28.5%降至2022年時的23.3%。
另一方面受外部國際局勢的影響和國內其他城市的競爭,上海作為外企外資進入中國、中國鏈接世界,溝通國際國內兩大市場的平臺窗口作用也有所減弱。這方面的例子就是剛剛過去的前四個月,深圳的進出口總額反超上海,“外貿第一城”易主。此前,上海的“工業第一城”位置也已被后者取代。
2024年1-4月出口十強市
有人說,今天的深圳,正在扮演一百年前上海的角色。對此我有不同看法。
在我看來,深圳的崛起,依靠的是大灣區內部的同城化整合。比如最近,連通廣州、佛山、東莞、惠州、肇慶等五座珠三角城市的最長“地鐵”開通,穗莞深、深惠、深大等多條城際也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本月,橫跨珠江口的深中通道也將迎來通車。它與港珠澳大橋、虎門大橋以及規劃中的深珠通道一起,把珠江口從天塹縫合成通途。
而在長三角,目前上海的地鐵僅僅連通到昆山,與蘇州軌交系統實現了對接。至于和周邊其余城市,如嘉興、南通、寧波、舟山等,都難言同城化。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是長三角太大了,沒法形成大灣區那樣的全域開發強度和聯系緊密度。但起碼在核心圈,其實還是有可能的。
所以深圳與上海的競爭,關鍵變數不在深圳,而在上海。如果上海能像廣深整合珠三角那樣整合好長三角,那么上海依舊是上海,是無人能取代的存在。畢竟長江流域無論人口、面積還是GDP,都數倍于珠江流域。就區位而言,珠江口沒有一座城市可以和上海媲美。
而此次G8388“超級環線”的開通,正是上海重新煥發活力的一個契機。
04?
上海對長三角的整合,分為內外兩個圈層。2018年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級戰略后,上海便開始了對環滬蘇州、嘉興、南通等“內圈”城市的整合。經過五六年的努力,應該說卓有成效,比如滬蘇嘉城際鐵路已經開工,上海第三機場也落子南通,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建設亦初見雛形。
但,光整合滬蘇嘉通4市是不夠的。2023年,4市常住人口總共5116.5萬,GDP合計90747.8億,僅分別相當于大灣區的59%、64%。考慮到長三角相對大灣區的體量優勢,這個“內圈”僅相當于大灣區內部的廣佛肇或深莞惠等次一級的都市圈,它決定了上海發展的下限。而即將貫通的G8388“超級環線”,則是關乎上海未來上限的“外圈”。
通過這個環線,上海得以把比整個大灣區體量還要大的區域栓到自己這截火車頭上,從而大大拓展了上海的腹地,同時也提升了上海對于整個長三角人口、資源的統籌調配能力,而這又反過來有助于推動長三角的一體化進程。
過去,說起長三角一體化,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接軌上海。而所謂接軌上海,更多時候就是跑上海去招商引資、招攬人才。但上海畢竟不是無底洞,不可能只輻射不汲取。尤其是這幾年,由于一些國家對華“脫鉤斷鏈”,上海向外汲取國際資源的能力受到沖擊,以至于不得不跑到武漢、成都等地去反向招商。
而G8388“超級環線”的貫通,有助于促進上海與沿線其他長三角城市形成一種雙向互動、分工協作的發展新形態。
事實上,大灣區優于長三角的地方,就在于內部各城市間的分工協調。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給出的定位,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澳門是世界旅游休閑中心,廣州是國際商貿中心,深圳則是全球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即便是東莞、佛山這兩個制造業中心城市,也是一個主打外貿,一個專攻自主品牌。
反觀長三角,因為是城市群,內部競爭大于合作,導致很多城市的產業結構同質化。而要改變這種情況,形成廣東那樣的分工協作,關鍵得有一個牽頭城市,這個城市無疑只可能是上海。但是受限于實際有效腹地狹小等因素,上海過去在整合長三角資源方面能發揮的作用并不大。
現在有了G8388“超級環線”,上海的城市輻射范圍終于得以觸達至江浙皖全域,龍頭作用更加顯著。在其帶領下,長三角各城市間有望實現更好地協作分工,人流、物流、資金流也將更順暢地流動起來,實現配置效率的最優化。
同時,有了內外雙圈加持、背靠整個長三角腹地的上海,也是如虎添翼,重新煥發出對于北京、深圳的競爭優勢,所以我才說:
這個圈一劃,上海無敵了。
多說兩句:
最近,“三土城市筆記”聯合數十位國內資深媒體人、寫作者,發起“為父親寫史”計劃。我們希望盡可能多地記錄每一個普通人或平凡或坎坷的一生經歷,為家人珍藏回憶,為這個大時代留下見證,為將來的國史編寫收集資料。如果您有人生故事需要傾訴,或者希望將父輩的經歷整理成冊,歡迎私信聯系我們。
︳END ︳
想了解更多區域城市最新信息, 歡迎加入三土城市筆記讀友群。入群請先添加土哥助手號,并注明“我想入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