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之前徒步瀏陽河已歷4個假期:去年五一、端午、今年元旦、清明。今年五一假期,我緊接著前面的行程,乘車到瀏陽市永和鎮境內的大溪河大橋,繼續沿瀏陽河上行,到達瀏陽市達滸鎮并繞麻洲村的河中島走了閉環的另一側,從象形路口乘車返回長沙市區。
五一期間,長沙市瀏陽境內大部分時間陰雨綿綿,增加了徒步的難度,也營造了旅行的詩意。時值春末夏初,野外鳥雀鳴澗,溪流潺潺,林深氣清,山花爛漫,我一路隨性游去,漸入喧囂的城市中難以體驗到的世外佳境。
以往每一段行程結束后,我都以散記的形式,在自媒體上發布了圖文,介紹了沿途見聞,這次也不例外。
一
5月3日下午晚些時候,我徒步來到官渡鎮邊上的河口電站。
河口電站建在官渡鎮邊上,屬于竹山村河口組,大溪河的一條小支流金雞河在這里與大溪河匯合。河口電站為河床式水電站,裝機容量1280千瓦,庫容10萬方,2009年建成投產。從河長公示牌上可見,金雞河(官渡段)以金雞水庫壩下為起點,竹山河口嘴為終點,全長12公里。兩河交匯處建了河口橋,金雞河過橋下后從滾水壩翻下去與大溪河匯合。
縣管河流河長公示牌顯示,大溪河官渡段,即從新云山村鄧家壩到竹聯村樟彭壩,這一段總長9公里。官渡鎮中心邊上,有一個長2公里的河段,從將軍廟至河口電站,是樣板河段,在河岸邊的近水處,建了一座數百米長的有欄桿的橋。
大溪河穿鎮而過,在官渡鎮中心的河段上建了三座橋,河兩岸的建筑外觀都裝修成古色古香的,支在岸邊的7個大字“我在官渡說愛你”有些無厘頭,不過,也是一種大膽的表白。
靠右岸一邊的河中,每相距百米左右,建有用于過濾垃圾的圓柱狀設施。其中一個柱體上撐開了傘,傘下坐著一個釣魚的人。他身后有木梯斜搭連通岸邊。支架木牌上標明“新安古街”“萬擔倉碼頭”的字樣。多只帶頂棚的客船停泊在萬擔倉碼頭邊。萬擔倉為兩層的小樓,所掛紅燈籠因長期日曬雨淋,外觀紅色早已變淡。樓下一間屋子為游客服務中心。
碼頭停泊著好幾只有頂棚的小船,能坐幾人至十多人不等。
傍晚時分,沿河兩岸的燈陸續亮起來。
面朝河面的小型建筑上有“居陵古渡”四字,河對門位置較高的樓房頂上嵌有“官渡古鎮”四字。
往前走,岸邊一塊臺地外墻上的壁畫十分形象地再現了昔日官渡古鎮船只往來、客商云集的熱鬧場面。
彩虹橋的燈飾亮起來了,老遠看去,在夜色中分外醒目。
在這有些朦朧的暮色里,古鎮更顯得有幾分神秘,有幾分詩意。
二
官渡古鎮有幾個著名的景觀景點和相關的歷史文化,不妨了解一下。
關于古炮臺遺址:
官渡古鎮地處湘贛水運交通要沖,是歷朝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此炮臺建于宋朝,公元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康王趙構于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后于1235年爆發宋元戰爭。
據史載,當時官渡古鎮即宋朝瀏陽州衙所在地,州衙設立在古鎮的南岳商棧,州衙巡捕房即設立于古炮臺后的華城商棧,因戰亂,綠林悍匪暴動,四處搶占地盤,當時州衙為鞏固政權、震懾悍匪而建此炮臺。
宋朝滅亡。1271年元朝建立,古鎮設為居陵(瀏陽首府),郡衙設立于華城商棧,即原宋朝州巡捕房所在地,首任郡臺巴圖仁謝上任后的1274年,對此炮臺進行了加固,主要用于維護古航運和地方安全,之后于明朝的1368、清朝的1639年、民國時期的1922年、新中國成立后的2018年進行了加固維修,直到如今。
關于將軍捧印:
劉琦(公元1098年--公元1162年)北宋將領劉仲武之子。南宋四大抗金名將之一,劉琦將軍臉上刺有“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字,曾經大破金兀術的“鐵浮圖”和“扔子馬”。后來受秦檜排擠,軍權被剝。
相傳,劉琦歸隱后還心系百姓,寄居湖南湘潭等地,后輾轉來到古鎮(瀏陽縣府)住了約半月之久,當時的這里因地方常受強匪騷擾,局勢動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劉琦動員地方官吏掃平匪患,當時最大的匪窩盤住在幾沖、喻家堡、金坑、大圍山(現官渡竹山、達滸和大圍山轄區,現在尚存匪窩瞭望臺跡),后不出一年就平定了地方匪患,并向朝廷進言減免了一年的上繳官銀,還撥官銀救濟平民,廣施仁德,護國將才,被貶他鄉,還心系百姓,愛民如子,感動天地,一夜之間河中驚現一個完整無缺的將軍石印,金色鯉在魚石印周邊歡躍。
后來看到君昏臣亂、金軍不斷南侵,而自己報國無門,最終憂憤而死。古鎮百姓為懷念將軍,把劉琦當初寄住的浩龍坡改名為將軍嶺,并建起了一座將軍廟,廟宇坐東朝西,紫氣東來,前有傳奇石印,后有青龍點頭,香火連綿,神威浩蕩,香火旺盛至今。
關于居陵古渡:
居陵古渡位于瀏陽河大溪河段的上水灣(瀏陽河第一灣),水質清澈,水深適度,白天花鳥作伴,處處笑聲朗朗,夕陽西下,波光粼粼,水天輝映,魚兒飛梭,浪花點點,似人間仙境美妙至極,是游客們夢中的江南水鄉,是人們重拾鄉愁的故園之戀。
相傳女媧補天時掉落一滴仙液,化作一葉輕舟,這里就有了古渡,1273的元朝劉琦大將軍對古渡進行了加固。一天,一位勇士騎馬呼渡,因船夫行動遲緩,勇士一氣之下躍馬過河,故又有了“馬渡”之說。
古代古渡之上大家閨秀,風流才子,商賈云集,是傳說中古代人祈福求偶之所,只需古渡一游,就能姻美緣滿,好夢成真,仙凡兩棲人士羅英秀才,就在此古渡之上偶遇了絕世佳人,并在古鎮留下了家喻戶曉的“高山有水出泉塘,新壩有水富山鄉”的故事。
這里春風拂面,楊柳依依,兩岸商貿人氣聚集,河面上龍舟飛渡,河岸邊清風縷縷、美食飄香,乘坐于這昔日的古渡之上,讓人遐想連篇,流連忘返。傍晚的古鎮街頭,華燈初上,霓虹閃爍,盡收眼底,讓人心曠神怡,實乃文旅勝地,有識之士投資置業的最佳之選。
關于鎮南橋:
古鎮鎮南橋,全長108米,寬4.6米,主體由8個橋墩支撐,每個墩寬2.4米,墩與墩之間跨度7.8米,始建于宋、元(壘石墩),明朝洪武二年(1369)由官府籌資進行加固,整座橋以麻石為墩,麻石之間黏糊由桐油、石灰、糯米錘制而成,整木(楓木)鋪面,清末民國初由當時當地富商永祥商號捐200擔谷予以修繕加固。
官渡古鎮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原來橋的兩端修筑了堅固的橋頭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分別于1954年、1996年、2013年對橋面以修舊如舊的方法進行了加固。鎮南橋跨越和見證了官渡古鎮1000多年的發展史,也是一座有著光輝歷程的紅色橋梁。
1931年4月盤踞在湖南的國民黨第32師,受命為配合江西匪部進剿主力紅軍的行動,蠢蠢欲動的加大了對湘贛邊鄰地區的清剿配合與蓄意牽制,瀏東官渡地區一帶便成了其禍亂與防范之域。
該師所屬某營匪部700余人在陳光中的率領下,準備西渡鎮南橋,被紅軍營長孔荷憲與戰友徐洪堵在河東,匪部被迫轉于崇光彬帽頂,后在4月28號下午,匪部被紅軍全殲,打擊和消滅了蔣軍對戰區中央蘇區主力紅軍的進逼,為官渡會戰的全面勝利贏得了戰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