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川軍軍閥郭汝棟的弟弟,是蔣介石心腹陳誠的愛將,解放戰爭時期已經是國民黨國防部高層,前往臺灣前,蔣介石還曾經讓他主持西南對我黨的圍剿。
然而他卻是中國共產黨的高級特工。
1980年他恢復身份,有人采訪他關于國軍的看法,他說:“國民黨高層里我只認可一文一武兩個人。”
這兩個人分別是誰?這位傳奇特工又有著怎樣的經歷呢?
中共特工
1927年,蔣介石突然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將南京,上海等地的共產黨人全部清剿,孫中山親自主持的第一次國共合作徹底坍塌。
1928年,中國共產黨的前途到了生死一線的關鍵時刻,大批黨員同志在國民黨的圍剿中犧牲,共產黨必須盡快取得立足之地才能保護我黨。
就在危難關頭,一個青年的身影飛蛾撲火,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此人就是川軍軍閥郭汝棟的弟弟郭汝瑰。
以郭汝瑰的出身,有兄長鎮守一方,完全可以做個富貴閑人,而且當時為了拉攏郭汝棟,川軍首長甚至是蔣介石都曾經提議為郭汝瑰安排前程。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吃喝不愁的軍閥公子,卻能夠看到在戰爭之下百姓壓迫的苦難。
早在學校讀書時,郭汝瑰就聽說過共產黨的事跡,當場就萌生了加入的想法。
后來又跟隨共產黨參加了幾次學生的游行示威,讓郭汝瑰有了救亡圖存的使命感,在好友兼同窗的介紹下,他終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然而時局紛亂,蔣介石針對共產黨一刻也不曾停歇,很快,郭汝瑰的入黨介紹人不幸犧牲,于是他也徹底斷絕了與共產黨的聯系。
此時郭汝棟已經意識到,單憑自己已經無法保全這個弟弟,所以他想方設法把弟弟送到日本軍官學校去進修。
畢業之后,郭汝瑰進入國民黨,跟隨哥哥的腳步投身軍隊。
郭汝瑰和日軍打起仗來根本不要命,無論日軍拿出多么先進的武器,他都要沖在最前面,好幾次日軍的子彈險些擦著他的臉射出去,甚至炸彈就在他身邊爆炸。
但郭汝瑰依舊不肯退縮,憑借著與日軍作戰的功績在軍隊中逐步提升。
這么一個敢打敢拼的小伙子竟然引起了陳誠的注意,于是他把郭汝瑰收到自己身邊做副官,后來在解放戰爭期間,郭汝瑰終于聯系上了南方局領導人董必武,也終于恢復了自己的共產黨員身份。
他第一時間請求回歸組織,董必武告訴他留在國民黨能做的事情,或許比回來更多也更有價值。
之后的兩年時間內,郭汝瑰憑借著陳誠的信任獲取數百分機密情報,多次挽救黨和解放軍于危難之間。
同時憑借著過人的政治手腕,郭汝瑰在國民黨內部一路高升,甚至蔣介石敗退臺灣前安排他去西南主持與我黨作戰的工作,結果遭到了郭汝瑰的直接拒絕。
此時蔣介石才發現,自己和學生陳誠最信賴的心腹居然是共產黨人,氣的他在臺灣跳腳大罵。
不過此時蔣介石已經奈何不得郭汝瑰,但當時考慮到一些歷史問題,中央暫時沒有恢復郭汝瑰的身份。郭汝瑰在家過了一段非常清閑的日子,對自己在國民黨的情況進行了回憶和整理。
1980年,他的身份終于大白于天下,不少已經投誠的國民黨將領都已經驚的張大了嘴巴。
“共產黨為老百姓著想,得有學之士的信賴,怪不得老蔣不是對手。”甚至有國民黨將領當場感慨。
不過大家更好奇的是,作為一個根正苗紅的共產黨特工,一直潛伏國民黨內部和他們共事了幾十年,郭汝瑰是如何看待他們這些人的?
聽了他家的問題,郭汝瑰笑了笑:“我在國民黨這些年,只佩服一文一武兩個人。”
“是誰?”有人忍不住問道。
“張治中和傅作義?!?/strong>
和平將軍
1949年1月,北平的天還非常寒冷,張治中率領國民黨代表團走下飛機,遙遙望見周總理在不遠處等候,兩個人激動的緊緊握手。
此時已經是國民黨最艱難的時刻,解放軍已經先后占領北平,天津和整個華北,眼看著百萬大軍即將靠近長江天塹,蔣介石終于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讓張治中找共產黨和談,劃江而治。
為什么要找張治中呢?
因為他是遠近聞名的和平將軍。
在南京政府執政后期,張治中一直被核心政治邊緣化處理,甚至給人一種傳統文官的謙和形象,導致很多人似乎已經忽略,曾經在抗日戰場上,張治中也是一位浴血奮戰,身先士卒的將領。
尤其那場長達三個月的淞滬會戰,國民黨內部人心惶惶,幾個集團為了自身的利益在戰與和之間爭執不下,甚至有人勸蔣介石放棄上海,向日本低頭。
一向八面玲瓏的張治中第一次得罪人,他頂著國民政府巨大的壓力,四次派兵支援上海,甚至親自前往上海前線指揮,好幾次差點被日軍轟炸,也因此留下了一身的傷病。
此后隨著日軍侵華步伐的不斷加快,張治中一直追著日軍南征北戰,也是因為在抗日戰爭中屢立奇功,他在國民黨軍隊中的權威與日俱增,甚至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昔日能爭善戰的將軍突然不再上馬,他從心底里反對蔣介石對共產黨的圍剿,不止一次苦苦歸欠,可惜都沒有什么效果。
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張治中一直擔心蔣介石對毛主席不利,干脆直接把毛主席安排在自己家里居住,還讓自己的衛隊負責毛主席的安全。
因此事毛主席和張治中將軍之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張治中對共產黨的態度,蔣介石心知肚明,無奈他在黨內的威望太高,根本無法處理,所以在1949年他才會派張治中前往北平與共產黨談判。
不過這一次,周總理盛情相邀,甚至將張治中的家人安全護送到北平,張治中也就再也沒回南京。
新中國成立之后,張治中也一直為新中國的建設建言獻策。
解放北平
至于另一位將軍傅作義,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北平和平解放。
與張治中的政治履歷類似,傅作義早期也是抗日戰爭中的一名悍將,尤其在百靈廟戰役中大敗日軍。
在戰火中,傅作義與麾下將領建立了深刻的革命友誼,擁有了一支忠于自己的心腹軍隊。
然而隨著傅作義在戰場上的威望越來越高,在南京的蔣介石開始惴惴不安,他想方設法把傅作義從抗日戰場的前線撤下來,讓傅作義主持后方政治。
解放戰爭期間,蔣介石多次面臨無將可用的尷尬局面,他曾不止一次想讓傅作義出山,并讓他擔任華北剿總司令。
不過此時傅作義的工作重心已經轉移到民生建設上,雖然坐著司令的位置卻一直沒有主持戰爭。
而且處理內政這些年,傅作義早就看清了蔣介石的罪孽以及國民黨內部的嚴重貪腐,他逐漸對國民政府乃至三民主義失望,認為這樣一個政府,這樣一支軍隊根本不可能為中國人帶來未來。
1948年年底,解放軍從東北三省向北平靠近。
此時的國民政府早已經江河日下,北平城內的國民黨守軍也派系分立,傅作義心里突然萌生出一個異樣的想法。
而此時指揮解放軍作戰的毛主席和周總理也考慮到,北平畢竟是明清兩代的都城所在,城內存放著大量的歷史古跡和文物,當年日軍對北平的轟炸已經造成文化瑰寶大量流失。
中國人自己不能再毀壞自己的文化,所以毛主席和周總理想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北平。
恰好傅作義的女兒傅冬菊就是一位共產黨員,黨組織通過她和傅作義取得了聯系。
得知共產黨的想法之后,傅作義心頭的大石終于落下,他很快同意和共產黨里應外合,解放北平。
1949年1月31日,傅作義以華北剿總司令的身份將北平城內的國民黨士兵全部調出城外,解放軍正式接管了北平防務,讓北平城和200萬百姓免于一場大難。
之后傅作義還幫助黨中央收服綏遠,對全國解放的步伐起到了推動作用。
其實綜合來看,張治中和傅作義在對日作戰中都十分英勇,面對外國入侵者的壓迫毫不低頭。
但兩人在內戰中的表現十分平平,他們深知誰才是能夠真正代表中國普通大眾利益的群體,也清楚在與共產黨人的較量中,國民黨早就敗下陣來。
蔣介石之所以失敗,并不只是因為軍事指揮的無能和政治上的昏庸,更多的是因為國民黨失去民心,站在了人民的對立面。
而張治中和傅作義懂得急流勇退,更懂得民間疾苦,他們雖然不是共產黨員,但卻深知共產黨的思想以及百姓的需求。
雖非同志,卻是殊途同歸,這樣的人也難怪郭汝瑰會欽佩。
舉報/反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