誨人不倦是什么意思?這還不簡單,翻開任何一個字典,都是這樣解釋:教育人從來不知道疲倦。
然而我見到民國一位學人有另一種解釋:不是老師教學口吐白沫地不知疲倦,而是說老師通過教學啟發,讓學生對未知世界不知疲倦,每天都有新鮮感,每天都有人生所寄。
這兩個解釋完全相反,第一種是老師“不倦”,屬于死后三年閉不上嘴的;第二種是學生“不倦”,他的人生是主動的,積極的,當然,這種人生是老師給他的。
我覺得第二種解釋才是正確的,孔子是個高明的老師,教育理念很先進,他不可能絮絮叨叨每天嘚吧嘚地灌輸,你看《論語》里他和弟子們討論問題時的輕松活潑,多么現代,多么時尚。
但兩千多年來,有多少人理解錯了?
按說一個錯誤的理解不算什么,但這個錯誤可嚴重了,從古到今,因為這個理解,形成了名副其實的“毀人不倦”。
比如《紅樓夢》里的賈政就理解錯了。他見到寶玉,問的一定是四書五經,作什么詩詞,這些都沒用,最要緊是把四書背下來。
再比如薛寶釵也理解錯了,她勸寶玉留意仕途經濟學問,氣得寶玉說姑娘你到別的屋里坐坐吧,我這里不談這個話題。薛寶釵這個才貌俱是一流的人物,為什么寶玉偏偏不愛,這就是答案。
這就是說自古以來,無論男人和女人,全體人,他們都愿意“誨人不倦”,愿意喋喋不休地重復空洞的名詞,干癟的知識。遇到一個講個性的賈寶玉,恨不得打死這個孽障。
最終到了變態的程度:自己早就“倦”了,還號稱誨人不倦;自己都不信了,還想讓別人相信。
科舉制度為啥讓人討厭,就是因為那考試內容讓人討厭。制度是好東西,壞東西是考試內容,民國把科舉取消了,但連文官考試制度也整沒了。這個制度被英國人學去了,他們用得很好。
科舉制度取消了,但“毀人不倦”的老套筒還在。
這樣教出來的學生早就“倦”了,你看高考前,學生把練習卷子化作漫天紙屑,他們對這些東西早就恨透了。
上了大學,畢業了,工作了,他們會遇到另一種更加漫長的“毀人不倦”,各種會議,各種講話,各種報表,各種學習,他們的人生只局限在有限的幾個漢字里面,他們此前學的東西,與現實的人生有一毛關系沒有?
這兩天有個事挺轟動,2024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決賽,江蘇省漣水中專學生姜萍以第12名的成績晉級。進入決賽的,多數是北大清華、麻省理工、劍橋等高校的學生。
一個中專學生能取得如此佳績,她是個天才無疑。這不奇怪,中國如此大的人口基數,各方面的天才很多。我相信包括足球在內。
大清朝的時候落后吧?中國第一個留美學生容閎,剛到美國時同學都笑話他,因為他的裝束古怪,可是到期末考試,英語文學他拿了第一,此后再也沒人敢小看他。可見中國人的確很聰明。
但容閎的才學在大清國無從施展,他最大的功績,是動員曾國藩派出留美幼童。可是后來朝廷聽信一個蠢貨大臣的一面之詞,怕這些孩子忘了早年老師們的“誨人不倦”,而把他們召回了!除了詹天佑等寥寥數人,其余全都沒有畢業。即便如此,這些人也奠定了中國近代科學和實業的人才基礎。
所以姜萍的才華不必擔心,她有多大成長空間不用我們操心,我擔心的是她遇到“毀人不倦”的環境。
他的老師王閏秋是數學專業碩士畢業,今年的數學比賽獲得125名(一個碩士被學生遠遠超過,也說明姜萍的能力)。姜萍取得今天的成績,就是他悉心指導的結果。
王閏秋是實現了“誨人”使其“不倦”的,因為姜萍每次請教,他從來不講答案,而是啟發她自己思考,他推薦的數學經典著作,對姜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王閏秋想讀博,這個心愿應該能達成。
姜萍呢,目前沒看到有高校伸出橄欖枝。我倒覺得,姜萍將來自己考大學也好,被大學特別錄取也好,她應該注意選擇,那就是千萬別遇到“毀人不倦”的人,別進“毀人不倦”的學校!
姜萍的數學能力到底如何,我不懂,不過有一點很明確,那就是她發現了數學之美,她愿意鉆進去,這個比天賦還要重要。
還有比這更關鍵的,是釋放孩子天賦的社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