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饑餓感,延時滿足,這在中國絕對好用,同為八零后的佼佼者,如果字節順利上市,張一鳴就會迎來大公司病,但是黃崢已經早早解決這個問題,上一個解決了這個問題的人叫做,任正非。
突然發現,可以開通留言了。
我前段時間,寫了一篇文章,建議傳播肌無力的車企去互聯網挖人,很快就有了不同的聲音,傳統車圈列舉了種種證據,證明自己也很能打。
我不是那種特別喜歡不經大腦,立刻回懟的人,面對質疑,我不想再糾結車圈的事,我在反問我自己,曾經被我們吹的天花亂墜的互聯網公關,如今真的還能打嗎?
我似乎只看到了別的行業的弱,沒有意識到自己行業的停滯不前。
最后的結論是什么?
如今的車圈公關,才是風口浪尖,各行各業的精英都在涌入,大多數的互聯網公司,的確是,廉頗老矣。
激烈的競爭,會催生出來更多的卓越,我相信未來屬于車圈。
從互聯網到數碼科技到新能源汽車,有人說,這是三個圈子,而我看到的則是,融合成一個圈子,車圈的大V越來越頻繁的成為互聯網企業家的座上賓,而互聯網的KOL們早已經是數碼圈的跨界專家,把他們捏合在一起的底層邏輯,就是科技。
在這個融合的過程中,互聯網還能代表公關的先進生產力嗎?
本質上,如今無論是阿里巴巴,還是百度,還是360,這些曾經行業里,最能打的公司的公關部,如今都陷入了困境,你已經多久沒聽到人提過阿里公關天團了?
團隊老化?過于依賴成功路徑?喪失創業精神?
這其實不僅僅是公關層面的問題,這是所有大公司富裕之后,共同的病,一位阿里前高管,前段時間跟我私下聊,他十多年前,從別的公司來到阿里,開了一輛奔馳,然后立刻被其他高管用異樣的眼光看待,如今再去阿里的停車場看一看,戰斗力為何變弱,答案一目了然。
保持饑餓感,延時滿足,這在中國絕對好用,同為八零后的佼佼者,如果字節順利上市,張一鳴就會迎來大公司病,但是黃崢已經早早解決這個問題,上一個解決了這個問題的人叫做,任正非。
誰能解決掉大公司病,誰才能真正基業長青。
互聯網行業的式微,不代表所有企業的式微,比如,拼多多,我依舊認為這個團隊代表最先進的生產力,一萬多人,兩千多億美金的市值。放到公關層面上,拼多多也是如此,最簡單高效的團隊,產品思維,我一直說,這是一個模塊化的組織。
在人層面,他們解決了團隊臃腫、固化、懶惰、內卷的問題;在事層面,他們解決了目標清晰、去人格化、預算匹配的問題;所以,在競爭對手看來,拼多多公關很強,卻又說不出是哪個人強,也說不出到底哪里強。
首先,拼多多的公關團隊,與整個公司的思路一樣,扁平化運作,匯報層級就一級,人數精簡,所以,我說這是一個模塊化組織,高于行業兩到三倍的工資,可以從任何一家公司挖來成熟工種,不談什么期權,就是單純的工資高,你干就有,不干就走,別人可以無縫接手。
這里沒有辦公室政治,甚至同事之間,彼此都不知道叫什么,全國有多少本部門同事,一概不知,極像一個神秘組織,而且流動性并不低,這套制度解決了公關對人的高度依賴。
先人后事,有了人,就需要錢。
在黃崢的世界里,能花錢解決的事情,都是小問題,都是幸福的事情,在公關層面,更是如此,下面做動作,無論是保護自我,還是面對別人,都是無法用錢去衡量的戰略需求,只要你說你能辦成,我就沒見過他們還價,就怕你辦不成。
曾幾何時,預算堪稱宇宙第一的阿里,如今公關們也要羨慕拼多多預算充足,充足的預算,可以降低對公關個人能力的要求,也能確保動作的準確性。
有人有錢之后,就需要辦事了,辦什么事?
當阿里和京東的公關團隊,還在忙于內卷,忙于如何找角度做十萬加,忙于如何與媒體討價還價的時候,拼多多已經完全讓公關實現了服務戰略的目標。
今年,地球人都知道,拼多多在跟SHEIN競爭,這種競爭,在公關層面上,也是公開的秘密,最終的結果是什么?SHEIN從阿里挖了一批人過去,結果被打的滿地找牙,是人的問題嗎?核心還是老板的認知問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難為這批兄弟們了。
這一年,拼多多的公關,辦成這一件事情,就已經戰略勝利,而過去的幾年里,拼多多公關在做的三農傳播,都可以視作戰略性防守。
上述三件事,有創新嗎?其實,并沒有,和十幾年前阿里巴巴公關團隊輝煌時期,所做的事情,很雷同,不是今天的拼多多做得有多好,而是它的對手們,大多數在變大的過程中,業務帶著公關一起變了形。
我從黃崢這里學到的是,聚焦業務,用最高效的人。
確定好機會,看中靶心,找對的人,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千萬不要在用人上,摳摳搜搜。
以上,是互聯網領域,目前我看到的最先進的打法。
我們用目前最炙手可熱的小米傳播團隊來對比一下,如果小米缺位了雷軍,整個傳播效果大概率要縮減80%,如果離開了徐潔云和王化等人,估計只會剩下5%,這個團隊高度依賴人,之前黎萬強從小米離開后,一度小米的傳播就陷入過低迷。
我們再去看一下曾經被稱為“潤物細無聲”的華為,在陳黎芳老師逐漸淡出后,華為的公關團隊也開始呈現出,傲慢、粗魯以及不識舊人的狀態,現在媒體圈在談到華為的時候,一部分人更愿意三緘其口。
所以,我最近跟一些車企管理層接觸的時候,我更多的向他們建議,去像素級研究一下拼多多,有可復制性,學習小米,還是那句老話,先去把雷軍挖走。
現在,很多車企,都在發了瘋似的,高管集體出來做網紅,我預測,半年后,很多人就會以耽誤本職工作,草草收場,這是毫無疑問的本末倒置;而拼多多的傳播模式,才是真正的制度流程的勝利,模塊化的組織架構,把人的因素降到了最低。
人性可以讓一個組織快速偉大,也可以讓一個組織快速衰敗。
我們最后看一看,拼多多是怎么從阿里和京東手里,搶走用戶的,以及公關如何輔助這個過程的。
◆第一,用市場部打頭陣,再次證明了廣告的價值。
在所有大流量渠道,投放全國X億人都在用、砍一刀獲取199元、9.9搶茅臺、1999元搶iPhone,直接打殘原本就很弱智的阿里、京東市場部,被打殘后,阿里和京東市場部說,拼多多沒底線,違反廣告法,我們是大廠,我們不能這么干,不好意思,拼多多的市值已經快要超過阿里一個京東了。
拼多多的廣告,本質上是一套算法系統,印證了一個道理:你明知道不可能,卻又忍不住來試一下,因為身邊有成功案例,沒有人可以戰勝貪欲,畢竟大部分的時間不值錢。
◆第二,用合理的公關系統,穩住輿論的基本面。
很長一段時間里,拼多多的公關,主要任務是維穩,因為市場部在快速攻城略地,并且有大量擦邊球動作,公關很顯然就是穩住輿論,這個階段,拼多多的公關團隊承受住了壓力,基本上完成了歷史使命,基本上,沒有成群的媒體起來譴責拼多多,很多阿里系的鐵桿媒體,可能與京東老死不相往來,但是與拼多多卻一直相安無事,各大社媒的評論區的口碑也一直在線,成功讓拼多多熬到了如今開始求“質”的階段。
聚焦廣告傳播的目的性,在不違規的情況下,提高轉化效率,然后用超出預期的產品實現交易;用悄無聲息的公關行為,配合廣告做好維穩,確保媒體關系的穩定,以及口碑層面上的正向偏好,在戰略競爭出現后,能迅速一擊致命。
業務聚焦,產品聚焦,傳播聚焦,公關聚焦。
所以,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拼多多”們很長期占據競爭優勢,解決臃腫、老化、懶惰,以及戰略的多樣性,需要極大的魄力,誰會沒事拿刀去割自己的肉呢?
真正的頂級,是創造一套普適性規則,有不可逾越的紅線約束,且有短周期的淘汰制度,這才可以確保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公司,基業長青。
車圈,除了比亞迪、吉利少數大廠已經把傳播團隊建設完畢,其他各家基本還在招兵買馬階段,真正輸出有效方法論,還需要時間。
所以,很多車企老板都在問,如何速成,我想答案只有一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