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訪:王選政 李杰?編輯:李杰 李葉? 視頻后期:肖宏耀
受訪人物
陳政,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集團經管會成員、分管吉利汽車全球設計業務,正在主導吉利汽車集團智能電動轉型的設計工作。
作為當前中國汽車設計界的領軍人物之一,陳政在汽車行業深耕超過22年,首創“無邊界格柵”設計,并主導過多個爆款量產車型的設計工作。陳政擁有全球設計團隊從0到1組建和經營的豐富經驗,具國際化設計視野 。他提出“ 設計是品牌最好的翻譯官 ”,汽車設計師應具備“謀事”思維,以設計驅動品牌向新向上發展。
觀點提純
“中國設計新范式”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種一成不變的模式,某種意義上來講,當下的“新范式”更像是一種“不定式”,例如,它既可以在傳承中創新,又可以兼容并包全球頂尖技術和設計思想,這正是其魅力之所在。
《設計》:如果用一個詞或者一句話來概括2023年的中國汽車設計,您會如何表達?
陳政:我會選“自信”來形容2023年的中國汽車設計。
在我看來,2023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中國汽車設計進入自主高速發展的爆發期,中國新能源市場的空前活躍,其實這是國力強盛、經濟強盛、技術自信、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審美自信,進而帶來設計自信。
中國設計迎來了最好的時代,風口之上,設計所蘊含的巨大能量正在綻放。比如,2023年2月23日,我們發布了全新中高端新能源吉利銀河系列,還引發了中國自主品牌之間的大規模“互動行為藝術”,這種“攜手向上的默契”正是在中國設計自信的大環境下造就的。
吉利銀河星艦+大合影
《設計》:您曾談到,吉利創業37年是中國汽車產業自信演化的最好縮影。結合您的教育背景、從業經歷和2023年的中國汽車設計發展狀況。
陳政:很有幸參與到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歷程。我從業22年,經歷了汽車設計在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幾次轉變,從最初20世紀90年代合資品牌只把外方技術拿過來用,到在具備功能的同時尋求造型的階段,再到2008年至2015年間,從造型轉變成設計這個維度,更多關注體驗、實際訴求以及用戶的需求。從2015年到現在,進入了第四個階段——創新階段。這個階段我們有自己的主張、自己的語言,以及對用戶、對產品本身形式的理解,進而形成了品牌。也就說,進入創新階段才能形成自身的品牌,而且品牌與設計的結合,不再是過去的品牌為設計賦能,而是設計要為品牌服務。這個創新階段也是上述中國汽車設計“自信”的源頭。
吉利銀河E8
《設計》:作為主流汽車品牌中首位中國籍全球汽車設計副總裁,結合您的從業經歷和2023年的中國汽車設計發展狀況,如何看待上海車展國際同行關注中國汽車產品的現象?會產生什么樣的連鎖反應?例如對于中國設計師的行業地位變化。
陳政:我剛開始學設計的時候,我的老師告訴我,“If you want to design the future, you must know the past.”如果你要設計未來,你必須了解過去。過去決定了未來很多東西的走向,我們也能從歷史經驗里找到未來的答案。
我2006年就去意大利都靈從事設計和管理工作,中國車企最早的歐洲設計中心也是我參與建造的。作為設計中心的掌舵人,在意大利工作了14年。從都靈到米蘭,即便是同一時代,同一個國家,不同地區的氣質文化也會對審美產生很大的影響。
這一路走來,見證了中國汽車設計的發展與騰飛,從20年前中國車企布局海外設計中心,到現在外國設計師主動來到中國,并設立上海設計(造型)中心,負責人是外國人,以及外國人來到了中國做中國品牌設計。這就是中國設計走出去,外國設計走進來,是一個相互交流和融合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論輸贏。
從上海車展上國際同行關注中國汽車產品也可以看出,中國設計已經乘著中國汽車產業崛起的東風、國力的東風、文化自信的東風,加上前人出海的經驗,揚帆出海了,這是中國汽車全球化的連鎖反應之一。其次,也能看到另一個連鎖反應——以人為本的設計。尊重人的需求,一個品牌才能走得更遠。
以人為本也是吉利一貫的造車初心。站在設計的角度,我們做設計要解決用戶的問題和訴求。去年我們進行了“中華文化影響下基盤用戶審美的探訪研究”,做了大量的田野調查,內觀文化、人群、審美,挖掘不同代際、地域、性別、社會背景的用戶,希望從內在的共性和差異中找到隱藏在中華血脈里的審美DNA。不謙虛地說,吉利設計可能是中國汽車設計行業內對中國文化、中國市場、中國用戶洞察最深入的一個團隊。
我們看到,從2023年的上海車展到廣州車展,不計其數的中國汽車設計作品被圍觀、被稱贊。相信今年的北京車展也會迎來更多的以人為本、設計創新的全球化產品。
吉利銀河E8團隊工作照
吉利銀河E8油泥模型工作照1
吉利銀河E8油泥模型工作照2
《設計》:您在國內外都有從業多年的經驗,在您看來在中國汽車設計“出海”的背景下,吉利汽車設計洞察到的各種差異和共性在具體實踐中是如何體現的?
陳政:我們洞察到用戶的需求受區域、時空、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一定是有差異的,但我們也發現,人的基礎訴求其實是有大量共性的。如果希望滿足大眾審美,把主流大眾市場做大,就應該基于共性做設計,并略微帶有不同地域的差異性。這是目前為止我們初步判斷比較會得到大眾認可的一種結合方式。
當然,隨著時間的變化以及更多的研究,地區、國家間更多的異同將被發掘,比如整個歐洲、美國、日本、中國,它們可能有80%的共性,20%的差異性訴求,基于這些訴求,每家公司會做出不同的配比,得到不同的產品或者解決方案,這其實就是吻合了我們提出的中國設計的新范式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這個“美”不是單純指“漂亮”,而是說不同的解題方案,不同的滿足訴求的產品。
《設計》:在產量和出口量“登頂”世界的背景下,我們是否可以提出“建立中國汽車設計標準”的話題?吉利設計聯合中國美術學院發布的《中國汽車設計話語體系白皮書(第一版)》是中國汽車工業設計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章,請您講講《白皮書》誕生的始末及其將對中國汽車業界帶來的影響。
陳政:“標準”這個詞太單一了,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就是多元包容的,倡導“和而不同”,所以吉利在2023年2月23日,銀河新能源戰略發布會上率先提出的“中國設計新范式”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種一成不變的模式,某種意義上來講,當下的“新范式”更像是一種“不定式”,例如,它既可以在傳承中創新,又可以兼容并包全球頂尖技術和設計思想,這正是其魅力之所在。
《中國汽車設計話語體系白皮書》的誕生是大勢所趨,“天時,地利,人和俱全”。其所指的中國設計話語體系,是由理論體系:思想;知識體系:文言;表達體系:視覺;場景體系:交互,這四大體系組成。而不是刻板的語義設計規范,或者元素堆砌模式。中國自古就有這種話語體系,比如敦煌,接納融合了世界上不同的種族、宗教、民族、文化,成為中西方思想的集大成者,創造出延續千年的輝煌文化,這種兼容并包、開放多元的狀態才是我們所理解的中國汽車話語體系。
《白皮書》的發布,代表智電時代下汽車設計正在思考新的蛻變,這個過程并非只依靠中國設計師來建設,而是要吸納世界多元的設計思想、設計技法,比如我們米蘭的設計中心,通過中外設計師在設計共創中的靈感碰撞和融合創新,創造出更多的好設計。中國設計師告訴外國設計師什么是“很中華、不傳統、更快樂”的設計理念,也會帶他們了解中華文化,帶他們一起過春節;而外國設計師也讓中國設計師看到更多的創新設計思維和視角。
在我們的觀察中,歷史上“唯我獨尊”式設計的生命力都不長久。設計這個領域的美妙之處恰恰就在于它是一個包容多樣性的生態場,各種美態都有其生存空間和存在意義,這里不存在唯一的標準答案。
當然,構建中國汽車設計話語體系是一件艱難而漫長的事,因此,吉利設計呼吁全球的設計同行一起加入,共同構建和完善,智電時代下的汽車設計的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設計》:在上述發展過程中,企業/品牌與設計的關系有什么樣的變化?中國的設計觀念、設計團隊、設計方法有什么樣的變化?
陳政:在我看來,設計是一種生產力,品牌是一種生產關系。我之前一直強調設計是品牌最好的翻譯官,它需要把無形的精神力量、精神內核翻譯成可讀、可理解、可傳播的視覺呈現。現在我認為,設計也是品牌的最強驅動力,可以說,誰把握住了設計進化的方向,誰就把握住了未來競爭的制勝要素。正如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提出的“設計是吉利汽車的核心競爭力”。智電時代,設計賦能品牌向新、驅動產業創新發展,讓品牌更全面、更深入地參與到全球競爭格局中,設計無疑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因此,我們看到中國汽車設計與世界的協作正在變得更加緊密。設計本就需要靈感多元碰撞,想要保持領先,設計必須有全球化格局。吉利擁有國際化的設計團隊,目前已有近20個不同國家地區的,超過500位設計人才加入吉利設計。其中很多是來自全球優秀品牌的設計資深人士,如勞斯萊斯、邁凱倫等。目前已經形成連接中國上海、寧波、意大利米蘭、都靈兩國四地的設計布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吉利正在探索的“全球一體創新協作模式”——不同于很多設計公司采用的各地設計中心競爭的機制(不同項目PK制),吉利結合四地設計中心的特點和優勢,形成有機的生態協作系統,實現全球24小時協同合作機制。吉利意大利創新設計中心只是吉利全球設計體系煥新的第一步,吉利設計步履不停,將不斷吸引國際設計人才,優化全球布局,提升國際化設計實力。
《設計》:請從產業的角度談談中國汽車設計教育的發展、問題與挑戰。吉利設計的產學研創新教學模式如何反哺中國設計?
陳政:中國汽車設計的崛起不是一家之言,也無法單打獨斗,汽車設計生力軍的培養是關鍵的一環。吉利設計遵循“不掐尖,不收割”的原則,設計教育不應該是只有頂層人員才能接受的。去年,吉利設計踐行吉利產教融合3.0版本的理念,為學生搭建千人千面成長平臺,聯合國內各大藝術院校,將中國汽車設計與人才培養體系相結合,通過產業端的實踐、學術端的夯實,從汽車設計人才培養的源頭開始,構建出中國汽車設計人才的“創新培育體系”。面對新的市場環境,中國汽車教育,需要內外兼修,樹立起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范式的汽車設計教育與實踐。
比如:油泥模型在整車設計中不可或缺,但國內高校鮮少開設相關課程。吉利設計與泥塑教育龍頭院校——景德鎮陶瓷大學深度合作,以教賽合一的創新學制,探索可持續的“產學研合作”路徑。此外,吉利設計聯合中國美術學院,對中國設計話語體系展開深度研究,從頂層設計出發為中國設計崛起提供體系化理論支持。同時,吉利設計聯合南京理工大學,通過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方式,探究新生代00后的出行審美偏好,持續創造著眼未來的汽車設計。
吉利設計希望通過產學研聯動推進人才鏈、產業鏈和創新鏈的深度融合以薪火相傳之力,助力中國汽車產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設計》:AIGC對汽車設計有什么樣的影響?Sora 被OpenAi稱為“世界模擬器(World Simulator)”,按照這個迭代趨勢,汽車設計會怎樣變化?對設計教育影響多大?汽車設計師還會繼續存在嗎?汽車設計是朝陽產業還是夕陽產業?
陳政:汽車設計教育必然要有所調整,回歸到第一性原理:汽車設計的本質是要控制什么,是要做什么以及創造什么?
舉個自身的例子。AI設計已經融入了現有設計流程,對吉利設計的現狀有一定的沖擊。在我看來,中國汽車設計最核心的本質是要控制“塑形”,即把一個想法轉變成圖片,數據,模型,實體,到最后生產出來的整個過程。這個“塑形”考驗的是設計師對美的選擇,對解決方案的甄別,以及對解決方案落地流程的掌控。這個過程中,AI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多的想法,但是什么樣的選擇適合你的品牌、自己的企業,以及能夠被制造出來,解決相應用戶的訴求和問題等一系列的把控,人和AI必須結合。AI是一個非常強有力的工具,它不會去挑戰我們的選擇權,只會豐富我們的選擇面。真正挑戰的是,設計師必須具有更高維度的經驗、甄別能力、判斷能力,以及實現的能力。好想法如何最終落地實現,甚至成為產品,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的經驗和專業的控制。所以我覺得它不矛盾,AI幫助我們得到了更多的好主意。
《設計》:請介紹下2023年最滿意的設計作品和2024年即將呈現的內容。
陳政:最滿意的設計作品是吉利銀河E8。
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先生在去年吉利銀河新能源戰略發布會上提到,吉利銀河將引領中國新能源進入價值向上的第二發展“新階段”,為用戶提供更高價值的產品,而對設計而言,則是提供更高價值的汽車設計。就吉利銀河E8而言,設計亮點1:創新的根本源自傳承:就像歐洲的文藝復興。吉利設計秉承著對文化歷史的尊重,對品牌內涵的尊重,在每一次傳承中創新。西湖,是中國千年的文化印記,也是吉利的文化搖籃。曾經Peter Horbury以西湖漣漪為靈感,為吉利博瑞、博越打造了“水波漣漪”格柵,成就一代經典之作。吉利銀河E8以中華文化與審美為源泉,以品牌價值為根基,打造了新一代的“光之漣漪”,形成智能電動時代獨特的品牌辨識度,讓經典煥發新生。設計亮點2:科技也在賦能設計:設計的目的是解決用戶的訴求。智能電動時代,更低的風阻,能讓用戶享受更高的續航里程,帶來更高的價值。吉利銀河E8通過全車超過20個低風阻細節設計,經過2000多次的仿真測試,150小時的風洞試驗,實現了在120公里時速測試下的超低風阻系數0.199,以更低耗、更經濟、更環保的理念,向用戶,提供“負責任”的高價值設計。
2024年,銀河系列將推出3款全新新能源產品,均基于創新的設計語言開發,應用自研的智能科技,持續為用戶帶來高級且觸手可及的出行新體驗。
《設計》:中國目前缺乏一個有全球視野和格局的頂級的、為汽車設計發聲的論壇,吉利2023年開始主辦的國際汽車設計論壇及《中國汽車設計話語體系白皮書》未來是否會保持一定頻率的舉辦和發布?
陳政:在去年的第一屆論壇上我發了一個宏愿:希望能夠持續做10年。
在這次吉利國際汽車設計論壇上,來自世界各地的汽車設計師現場聆聽了來自歐洲設計體系的意大利設計大師馬賽羅·甘迪尼對于新時代的展望,感慨萬千。我覺得這就是一種設計的傳承,它不受時空、國籍的限制。現在中國所發生的就是接納這種傳承,然后在傳承中創新,繼續往前走。我認為這個時候恰恰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20年后回望今天中國所發生的一切,就是時代賦予你的機遇,賦予這個產業的一個窗口期,它就該在這個時間點,在這片土地上綻放它絢爛的生命力。我們并不確知最終會發展成什么狀態,但我認為是一個非常具有生命力和希望的時刻。
《中國汽車設計話語體系白皮書》
話語體系的建立是一個漫長且艱苦的過程,去年打響的第一炮也只是發令槍而已,接下來還需要做很多艱苦的工作,這是一件非常難但正確的事情,希望更多力量能夠加入。我們會盡我們所能地堅持把這個平臺辦下去。
《設計》:我們觀察到一個現象,全球范圍內,經濟發展快的地區,像日本、韓國的年輕人對學習汽車設計的熱情都在降溫,這對教育和產業都會是一個挑戰。您從產業的角度怎么看這個現象?如何讓青年重燃“血管里流淌汽油”般的熱情?
陳政:我其實也沒有答案,但是我認為“熱情”這個詞必須貫穿于整個設計教育及汽車設計工作中,因為你將要遇到的問題是最難的。我一直提一個“熵增”的概念,就是在一個孤立的系統中,如果沒有外力的作用,其混亂程度(熵)會不斷增加,即從有序走向無序。汽車設計要做的事情其實是在建立一種秩序,建立一種美,因此你必然和這種宇宙定律在做抗爭。如果沒有熱情,沒有發自內心對設計的愛,你支持不了多久的。當你滿含熱情的方案一遍一遍被否定的時候,如果不是抱有熱情而是投機心理,或者只是把設計當作一種謀生手段的話,是堅持不下去的。雖然這個反復被否定的過程是方案日臻完善的過程,但沒有熱情的支持,他也不會留在這個行業和領域里。
要喚起青年內心真正的熱愛,和整個社會發展的很多維度有關系。對汽車的熱情80年代在日本,90年代在韓國,新千年之后來到了中國,基本上可以看出,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經濟和技術自信帶來審美自信,繼而審美自信帶來設計自信。經濟強盛了,必然會追求審美。這個邏輯和國運以及國力的發展是有必然聯系的。所以我很看好中國的未來,看好中國年輕人對汽車設計的熱愛。中國兩個大眾產品,高價低頻消費品,一個是房子,一個是車子。現在房子可能有一定的變化,汽車已經變成了低頻高價消費品中很重要、很核心的注意力焦點。剛剛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里至少四五次提到汽車這個領域,我相信這個領域自身的發展慣性也會讓它達到一個新高,成為輿論的焦點,注意力的中心,成為大家都心向往之的領域。
《設計》:面對近年來中國取得的飛速發展,一些外國企業想在一些重要領域通過“換道超車”的方式贏得與中國的競爭。您怎么看?
陳政:我個人認為美國正在技術層面脫實向虛,也就是人工智能。我對人工智能的基本判斷標準是,人工智能如果能夠幫助第一、第二產業,也就是農業和工業的生產力進步和發展,那它就是有益的;如果不能改變這兩個領域,那么它的存在可能就是一個短時間的變化。當生產力發生變化引起生產關系變化,生產關系再重新影響生產力,我相信那個時候就形成了那個時代的世界自洽邏輯。我們現在正處于舊世界和新世界之間的過渡交界點,是否需要換道人工智能,取決于人工智能它最終能起的作用,只要沒有改變工業和農業之間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那就換不過去。因此,我還是非常看好現在我們國家的電動新能源的戰略,以及智能電動車的未來,我認為這是一個新物種,是能夠代表未來的一種產品形式,所以說我對此還是很有信心的。
《設計》:請從您的視角對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汽車設計發展歷史做個簡要的梳理。
陳政:20世紀90年代到2006年之前是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是摸索學習,學步的那種狀態。那個時候沒有流程,沒有工具,只看到從西方過來的一個結果,至于怎么做到的,什么樣的人做到的,用什么工具做得到,用多長時間做到的,沒有人知道。大家都是在逆向摸索,希望能夠從表象推導出后面的邏輯和本質。其實這個過程蠻困難的,其間又經歷了好幾個階段。沒有技術怎么辦?用市場換技術。以合資的方式先學習怎么拼起來,之后學習過程怎么做,再學習每一個零部件的供應鏈該怎么去延展,怎么實現。其實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工業化的過程。除了汽車以外,工業化的發展路徑也就是這樣。這種方式是把外國公司請進來,進行與外國品牌的合資,那個時候還有另外一條路,所有中國企業走出去。從1999年開始到2008年左右的近10年時間里,基本上都是中國公司在海外尋求設計公司,因為只有設計公司愿意幫你做全套的設計,有品牌的汽車公司最多跟你合資,不會和你做設計、做研發。設計公司從圖到方案到模型,甚至后面的開模數據等一系列工作全部做好,打包交付,這叫“交鑰匙工程”。在那個年代實際上就是進行這種學習。有些公司則直接買下對方的生產線、圖紙、工藝等一整套。
工業化的發展,我認為這是跑不過去的一個路徑。從2006年到2015年左右,各在品牌紛紛在海外建立設計中心。因為在汽車文化或者汽車設計文化強勢的地區或者城市,更容易找到相關的資源、人才和工具。在一個對汽車設計認知普遍正確的地方做汽車設計,事半功倍。2015年之后,中國的設計中心以及設計的體系的搭建就逐步開始起來了,是一個伴生的過程。整個過程我叫“西學東漸”,到西方去學習,拿回中國來應用,過去是拿一個產品,后來是拿一種方法論,2015年之后就開始自主研發,就好像高中畢業進入大學了,試一試能不能自己設計一個車出來。
從2015年至2020年的5年是整個自主品牌的設計蓬勃發展、百花齊放的時代,有很多新的主張,不同的設計,甚至有一些創新在整個業界產生了影響。在這個過程中,過去的老師才發現好像學生已經可以獨立思考,獨立完成,甚至挑戰一些更重要的任務,開始有點平視的狀態。
2020到2023這3年,中國發生什么,外界不知道,同時整個歐洲的設計受到了各種不穩定因素以及經濟衰退的影響,很多東西停滯了。待到2023年4月的上海車展,所有同行懵了,中國怎么在這3年里做了這么多的事情?而且如此之快,一點都不差。所以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是有道理的。
2020年之前,我們稱之為“西學東漸”,現在叫“東西融匯”。在我看來,現在特別像1500年前的敦煌,所有的宗教、文明、種族都到你這里來了。現在上海有超過40家的全球OEM,以及不同的設計機構,可能是全球設計機構最多的城市,真正的汽車設計之都。而且它不是排他的,在中國文化圈、中國的價值觀里,追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是接納包容的。
中國汽車也在出海。去年我們做了很多出海各方面的準備和研究,我發現走到不同的地域,它有不同的文化,對不同的設計和審美有不同的接納度。如果你不解決差異,你就無法滿足他在此時此刻的訴求。中國文化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硬給他不愿意接受的或者他需要的你無法給他,那是不對的。因此,適應性的調整是中國汽車設計或者中國汽車出海時面臨的第一個改變。過去的出海叫迎合,我迎合你的市場,這一次出海是進行主動的調整,以及滿足當地的需求,它不迎合。在這個過程中又可以產生一次品牌的裂變,就是說,我一直覺得一個品牌它是很主觀的,很全面的,消費者聽到的、看到的、用到的一個整體的主觀感受,每家企業在里面運用的手法以及調整的點是不同的,它是各個要素相乘得到的結果。每家企業的要素配比不一樣,因此就會產生第二次品牌認知的建立。其實就如同當年的美國品牌、歐洲品牌以及日本品牌在中國的時候,它的品牌都做了一次變化或者升級或者調整。我們中國品牌在中國的現有的品牌認知是這個樣子,可是面臨的第二次機會就是當你出海的時候,你在滿足不同需求的時候,產生出配比的再次調整,那么你一定能夠在當地營造出全新的品牌,而那個東西又會反哺到你全球品牌的整體認知。我認為這個過程會持續10年到15年,15年之后我們重新看現在的吉利,它一定會產生出一個截然不同的發展方向,而另一個出海一定是一個很有力的助推。研究了一遍海外之后,我們知道了問題在哪里,迅速解決調整,我相信久久為功、日拱一卒的堅持,10年、15年之后,咱們的品牌和設計會達到一個更加成熟、更加全面的認知,就像大眾集團、豐田集團,先是從這里走出去,之后反哺,然后整個融匯,最后才稱之為全球化。
《設計》:請給我們正在學習汽車設計的青年一些寄語。
陳政:作為在行業里摸爬滾打22年的中生代,一些感悟分享給同學們。
首先,汽車設計必須是真誠的。設計容不得半點兒的投機取巧,容不得半點兒的歪心思。因為作品如其人,不真誠的心態會造就不真誠的、扭曲的設計,你的糾結、你的掙扎、你的妥協都能從你的作品中看出來,因此我認為要真誠。
第二點就是熱情。你必須瘋狂地熱愛這個領域,否則堅持不下去的,因為這是一條非常難走的路。創新這件事情本身就是在對抗熵增,你會面對無數的困難,這些困難遠遠大于其他領域,唯有熱愛才能夠讓你堅持下去。
我最后說一個提示,過來人的經驗只有過來人才聽得懂,所以,希望所有的同學、新加入這個行業的新人們,努力地去經歷,當你成為過來人了,我今天說的話你就能聽懂了。
吉利銀河E8-設計團隊合影
《設計》采訪現場
吉利銀河E8介紹
吉利銀河E8是中國全新一代純電旗艦轎車,以“很中華、不傳統、更快樂”的設計理念,根植中華文化,傳承中華審美,融匯吉利科技。秉持“至中、至善、至美”的君子之道,吉利銀河E8延續銀河家族設計語言,結合智能化時代用戶審美變遷,為用戶帶來“很中華、不傳統、更快樂”的高價值體驗。
2023年8月15日,吉利銀河E8申報圖曝光。
2024年1月5日,吉利銀河E8正式上市。
2024年,吉利銀河E8一舉斬獲美國IDA設計金獎、德國iF設計大獎、MUSE設計大獎“鉑金獎”, 以及“紅點產品設計大獎”,被譽為新能源時代“超美中國純電旗艦轎車”,并以高價值設計為全球智電時代的汽車設計,帶來新的設計范式思考!
設計說明
車身型面設計
作為高價值純電旗艦轎車,吉利銀河E8不僅用光影型面構建出寬大修長的整車體量結構,更將中國傳統繪畫與雕塑中對“光”的理解融入汽車設計之中。其車身整體型面被拆成9個不同曲率的折面,4個高光面,5個陰影面,沒有明顯的線條與折面,明與暗,虛與實,陽面與陰面,交織融匯,形成潤玉流光的整車型面,讓光影旋轉律動。
前臉設計
吉利銀河E8搭載的全球首個量產一體式發光前臉——“光之漣漪”,采用吉利自研的微孔鐳雕發光專利技術,由158個發光窗口組成漣漪矩陣,每一個發光窗口包含100多個微孔,在繼承大美中國車“水波漣漪”經典審美的同時,讓吉利品牌超級符號“漣漪“在智電時代下煥發新生。
尾部設計
“旭日東升”高位剎車燈的設計,來自旭日上升軌跡。東方初白,一輪旭日劃破天際,“旭日”升起,熠然生輝。
“飛翼重檐”貫穿式尾燈,靈感取自西子湖畔的古塔飛檐,以重疊的形式勾勒豐富的層次,光影變幻,氣韻生動。
座艙設計
吉利銀河E8的無界智慧座艙融入“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在量產車上首次搭載45英寸8K無界智慧霸屏,成就技術上突破的同時,最大化提升駕駛區“著眼率”及盲操區“就手率”,以設計觸達吉利汽車對用戶的安全承諾。
此外,吉利銀河E8座艙內集懸浮音響、香氛和氛圍燈集成一體的“三潭印月”;扶手箱上的電子旋鈕借意“荷塘漣漪”;以及“書山疊嶂”門板設計等座艙內的細節設計將“中式浪漫”注入銀河E8的無界智慧座艙中,為用戶帶來人文與科技創新融合的高級審美體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