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是個作戰指揮能力超群,性格獨特的共產黨將領。有統計顯示,我軍在近4年的解放軍戰爭中,共有134次較為重要的戰役,殲敵超3萬的合計38次,其中由粟裕擔任指揮的就有12次,殲敵超5萬以上的23次,粟裕指揮的有8次。
毛澤東對于夸贊粟裕這件事,毫不吝惜,他曾當著英國蒙哥馬利元帥直言:粟裕是最會帶兵打仗的人。
劉伯承元帥也做出過評價稱粟裕是解放軍中,百戰百勝最優秀的將領之一。
和粟裕卓越戰績交相輝映的,是他獨特的人格魅力。鞠開早先擔任過粟裕的秘書,他曾在回憶錄中寫道:解放戰爭期間,粟裕大將曾先后三次“斗膽直陳”,為扭轉戰局,推進全國解放立下汗馬功勞。
一
1946年夏,中央軍委下令山東、太行解放區主力部隊,外線出擊向南作戰,應對國民黨軍隊進犯。同年6月26日,粟裕收到上級指示,命他率領華中野戰軍主力陳兵淮南,配合山東野戰軍作戰。
上級指令下達部隊后,針對外線作戰和內線作戰的問題,粟裕結合戰場實際情況,展開深入分析研究,最終得出結論,作戰初期應著重先解決蘇中當面之敵。6月27日,粟裕首次“斗膽直陳”,以個人名義向上級發去電報,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擔心表述力度不夠,他又爭取到華中分局領導支持,再次聯名向中央去電。中央軍委上下乃至毛澤東,都對粟裕發來的電報十分重視,經過開會討論最終一致同意采納相關的建議,也正因此才有了“蘇中戰役”的七戰七捷。
華中野戰軍當時在粟裕的指揮下,勢如破竹,僅用一個半月就強勢推進殲滅5.3萬敵兵,尤其海安一戰,更是以200傷亡殲敵3000有余,開創了敵我死傷15:1的奇跡,各解放區軍民因此士氣大振。
8月28日,毛澤東在發往各戰略區的電報中力推蘇中戰役經驗,囑咐首長們仿照辦理,并轉知所屬一體注意。
蘇中戰役打響后,為確保勝利,粟裕曾先后三次向中央去電,希望調派淮南五旅趕赴蘇中支援協作,其中第三封電報以斗膽直陳、尚祈明示結尾,而這也就成為粟裕首次斗膽直陳的由來。
二
1948年初,中央為將戰爭引向蔣管區,擴大戰略進攻,決定派粟裕親率華野三個主力縱隊渡江南下,開辟江南戰場,分散敵軍兵力,配合劉鄧大軍行動。
指令下達后,時任華野副司令員的粟裕并沒有急著行動,而是細致總結我軍作戰經驗,客觀分析敵我力量對比,統覽全國戰局,他認為隨著敵我兵力的消長和戰略戰術的變化,解放軍應該在長江以北發起更大規模的殲滅戰,此舉會更加有力的推動勝利進程。
元月22日,經過反復軍事推演的粟裕向劉鄧去電,提出了“集中力量發動中原大決戰”的建議。鑒于此事關乎戰略全局,粟裕在電文最后用“管見所及,斗膽直陳”八個字以示自己的慎重。
此番,毛澤東將粟裕發來的電報進行逐句圈點批注后,特意轉給陳毅、周恩來、任弼時三人傳閱。不過,中央的最終商議結果是維持原定決策,將戰爭引向敵后方。但粟裕此舉還是為后續的二次直陳打下了基礎。
三
元月27日,粟裕收到行動指令,中央命他制定渡江的具體時間、地點和方式方法,做好準備率三個縱隊組成東南野戰軍,渡江南進,吸引敵軍回防江南。
按道理來說,中央已經確定的戰略決策,粟裕不該再繼續“固持己見”。但身為指揮員的他認為三個縱隊渡江南進,雖會給敵人以相當的震驚、威脅和牽制,但是難以實現預定的戰略企圖,于是,粟裕在堅決貫徹上級指示,認真研究渡江方案著手準備南進的同時,還在研究改變中原戰局,發展戰略進攻的最佳方案和策略。
經過長達兩個月的反復思考,粟裕在4月17日二次去電中央軍委,還是建議華野3個縱隊推遲渡江南進,以便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地區開展大規模殲滅戰。電文最后,這次除去斗膽直陳,尚祈指示外,還加了句話“我們對南渡準備仍積極進行,絕不松懈。”
針對粟裕多次來電堅持中原決戰,毛澤東當即下令讓陳毅和粟裕趕赴河北中央駐地進行當面匯報。
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五大書記到場,粟裕匯報結束后,眾領導當場拍板決定采納他的建議,并任命粟裕為華東野戰軍代理司令員兼代理政治委員。上面當時還給粟裕定了作戰“指標”,要在4到8個月內,殲滅敵軍6到12個旅,粟裕拍著胸脯應了下來。
1948年,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先后發起了豫東和濟南兩場戰役。
華東野戰軍在豫東前線,不僅開創我軍史上首次一役殲敵9.4萬的驚人戰績,還有效扭轉了中原不利戰局。
消息傳回中央后,毛澤東高興的表示:解放戰爭就像爬山,但現在我們已經度過最吃力的爬坡階段。
不久之后,國民黨軍對在淮海戰役中再次落敗,大批主力被我軍殲滅于長江以北。毫不夸張的說,粟裕的斗膽直陳,為我軍渡江南進,降低江南富庶地區的戰爭損失,推進全中國解放做出了重大貢獻。
1955年,授大將軍銜時毛澤東直言,無論功勞、資歷、才干還是德行,粟裕都可以領元帥銜,在解放戰爭中,誰人不曉得華東粟裕呀?可見毛澤東對粟裕的評價之高。然而,粟裕最終卻并沒有拿下元帥軍銜。這到底是為什么?主流說法是,并非中央不給,而是粟裕推讓不要。
但另有觀點認為,1955年我軍首次授銜,不只是單純的戰功評比。授銜既是解放軍正規化的重要歷程,也代表著對開國將領過往革命生涯所做貢獻的肯定。
按條例規定“元帥軍銜的被授予者,是對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勛的高級將領。”
如果上溯到紅軍、八路軍時期,達到軍團級、師級的干部,才有可能授予元帥軍銜,要是以這項標準來看,年輕的粟裕大將資歷還是略顯不足。1955年被授銜的10位元帥,也的確都在紅軍建立之初,就參加了革命,而且多以領導層為主。
其次對于粟裕大將辭讓元帥的說法,除去毛澤東衛士長李銀橋的回憶錄中有記載外,目前的公開檔案資料里,很少發現相關內容。要知道,粟裕時任總參謀長職務,在解放軍乃至新中國的地位舉足輕重,按理講他的言行都會有相關記錄。
再者,評定軍銜過程中,其實有許多開國將領都曾主動提出過降低自己軍銜的要求,例如徐向前和羅榮桓都認為自己對革命貢獻較少,請求不授予元帥軍銜,但對于這些將領的要求中央一概沒有答應,所以粟裕因為謙讓就錯失元帥軍銜的可能性很低。
1955年,全軍授銜儀式在中南海舉行,不過在這里參與授銜的都是大將和元帥,而元帥授銜時間在大將之后。粟裕是第一個上臺的,當周總理喊出他的名字后,粟裕立刻起身整理著裝上前。
周恩來笑著把大將的命令狀交到粟裕手上,而后感慨的說道:你多次死里逃生,可以說是真正的不死將軍。
正如周恩來所言,粟裕在他的軍事生涯中層數次遭遇生死危機,光重傷就有六次,其中兩次都是頭部中彈,差點就丟了性命,直到1984年粟裕去世,家人還從他的骨灰中發現三塊彈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粟裕的訃告中有一句前所未有的贊譽“尤其善于指揮大兵團作戰。”這在全黨乃至全國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舉報/反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