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方藍字“重遠投資觀”關注我哦!
今天看了下消費者信心指數,近一兩年經歷斷崖式下跌后,已經是該指數從成立以來的史上最低值。
該數據由統計局發布,歷史上的歷次危機導致的信心指數下跌,我都用紅框標出來了,無論是SRAS,次貸還是新冠武漢封城,其信心指數都比現在要高。
現在的信心指數,已是該數據有史以來的最低。該指數主要反映消費者對當下和未來六個月的家庭收入和就業的預期。可以說是消費者對于經濟最真實的體感。
然后,我們來看實際的消費數據,也就是零售總額,對比近十個月和疫情前的10個月,我們也能發現,消費總額增速從7~8%下降到了2%~3%(2023年四季度同比增速一度沖高是因為一年前的2022四季度是疫情放開在家咳嗽的時期,2023四季度按兩年復合增速也只有3%左右)。
可以說,無論是心態上的信心指數,還是實際反映到數據上的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數據都創下了歷史新低。
我們知道,消費是所有公司營收的最終源頭。無論一家公司的客戶是個人消費者還是公司,其收入在其產業鏈上的最終來源,只能是個人消費者。
比如賣光刻機的公司,客戶是芯片制造公司,芯片制造公司的客戶是芯片設計公司或手機廠商,而手機廠商的客戶則是個人消費者。這整個產業鏈收入的源頭,都需要消費者來買單。
所以,當消費者信心指數跌入歷史新低,開始縮減消費時,會影響到所有產業鏈上公司的營收增速,而公司營收的減少又會進一步影響到打工人收入,導致更低的消費者信心。形成自我強化的通縮螺旋。
而要讓經濟好起來,就必須要打破這種通縮螺旋。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才能打破這樣的通縮螺旋呢?
操盤手一定比你更加重視這個事情。
所以,如果我們能對可能要到來的政策做出一定提前量的預判,我們就能在資產配置上提前應對,獲取相對于對手盤的信息優勢。然后在未來的投資和資產配置中取得先發優勢和利益最大化。
所以,我前面描述的消費者信心指數跌至歷史最低,并非要吐槽什么,而是要為我們接下來的分析做一下鋪墊。
我們現在開始。
我們還是先回憶下費雪方程式。
貨幣數量 * 貨幣流通速度 =產品價格 * 產品產量
我們的目的,是要走出通縮,也就是上述公式中的產品價格,要上升。
要達成這個目的,僅從公式出發,我們有三個辦法。
1 減少產品產量(公式右側)。
2 提升貨幣數量(公式左側)。
3提升貨幣流通速度(公式左側)。
首先1肯定不可能,因為我們的產能旺盛,甚至可以說是產能過剩,一旦有新增需求,第一時間就會爆產能。
2就是提升M2的增速,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放水。我們過去分析過多次,用以下央行行長的話來說,就是不再設立M2增長目標,而是改為和名義經濟增速相匹配。名義經濟增速近幾個季度都只有4%左右。
過去,貨幣政策曾對M2、社會融資規模等金融總量增速設有具體的目標數值,近年來已淡出量化目標,轉為“ 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 ”等定性描述。
也就是沒有所謂的放水,提升貨幣數量也不太可能。
那么唯一剩下的,就只能是提升貨幣流通速度了。而我們知道,制約貨幣流通速度的,一般就是兩個因素。
第一個因素:貧富差距大,少數富人占據了過多的存款。
比如一個售價10000元的高級VR設備,如果財富分配比較平均,那么14億人里面可能有1億人能買得起,就能創造10000億銷售額,但如果貧富差距過大導致只有1000萬人能買得起,那么銷售額就會減少到1000億。
因為一個富人也不會買10個VR設備。
第二個因素:居民信心不足,傾向于多存款以對抗風險。
而要改善居民信心,首當其沖就是要改善他們的收入狀況。
可是,現在中產背負的債務較重,收入跟不上,債務有失控風險,從跌入史上最低的消費者信心指數看,心態也有些崩潰。指望靠中產來率先消費,是完全指望不上的。
所以,政策方向也就比較明晰了,也就是拿富人的錢,來給中產創造收入,改善他們的收入預期,最終促使中產也愿意消費,最終走出通縮螺旋。
只是,富人的錢,怎么拿?
肯定不能搶。
既然不能搶,那就只能是借。
由于在當下通縮環境,所有的資產價格,都有下跌傾向,所以富人的錢,大部分也都作為存款在銀行里。以招行的客戶為例,是2%的金葵花用戶,占據了81.5%的財富。剩下98%的用戶只占不到20%的財富。
即使其他銀行也有自己的高凈值,考慮到招行的體量和特別的針對富人的優質服務,即使全銀行體系高凈值人群再擴大10倍,二八現象在整個銀行體系也是成立的。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財政通過政府信用把富人的錢借過來,然后定向投入市場,把錢通過特定項目流入到普通居民手中,給他們創造收入。
比如,置換地方債,給公務員發工資,又比如,做政府的救災基建項目,來給承包工程的公司發訂單,然后錢再作為工資發放到這家公司的打工人手中。
這樣,就把從富人手里籌集到的錢,通過擴大支出刺激市場的方式,回流到普通人手中。提升普通人的收入預期,提升他們的消費欲望,慢慢走出通縮。
經過這個循環,富人新增了債權,政府新增了債務,普通人則通過勞動獲得了新增的收入。然后降低自己的債務。
也就是,通過這個循環,普通人的債務就轉移到了政府手中。
那么,富人愿意把錢借給政府嗎?
從數據來看,瓶頸在財政而不在富人。
也就是說,只要財政發國債籌錢,市場就會搶購。現在的問題不是政府發的債沒人買,而是搶的人太多。
這個結論,可以從國債的收益率中得到。
如果發的債沒人買,債券價格就會下跌,其實際收益率就會上升。
而如果發的債買的人太多,供不應求,債券價格就會上漲,其實際收益率就會下降。
而現在的市場現狀是,買得人太多,使得國債價格不斷試探和突破央行所認可的2.5%收益率的下限。
甚至,急得央行都發聲,聲稱要賣出國債以平抑市場需求。
當然,作為專業的投資客,我們都知道,你就算是嘴炮要賣國債,你也得有足夠的國債可以賣啊。
而從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我們可以看到,央行是根本沒有多少國債可以賣的。所以央行最后還是得讓財政來賣國債。并且行長也表態了。
人民銀行正在與財政部加強溝通,共同研究推動落實。這個過程整體是漸進式的,國債發行節奏、期限結構、托管制度等也需同步研究優化。
所以最終的結論指向,依然是可以創造國債供給的財政。也就是財政必須多發債,才能平抑富人的國債買入需求。
到這里,就完美閉環了。
從這里我們也能看到,央行根本沒必要搞QE,也沒有必要去買入國債投放貨幣,畢竟國債現在不是沒人買,而是根本不夠買。存量資金就已經足夠財政部來籌資了。
綜上,我們預判未來會沿著緊貨幣,但寬財政的方式來刺激市場,重點在于盤活貨幣存量,提升存量貨幣的使用效率,提升貨幣流通速度來盡力讓市場走出通縮。
至于該路徑是否能有效果,我們只能是且走且看了。
后記:
未來通脹的希望,就來自財政。
我知道大家并不關心宏大敘事,但我們的資產配置,卻依賴于通脹抬頭。所以我們不得不通過數據來洞察市場的真實動向。
我們接下來會重點關注國債的發行節奏和數量,以及通過觀察國債的市場收益率來判斷存量資金的充裕。
至于能不能推升貨幣流速,能不能拉起消費?
一方面,居民消費是支付方,我們會跟蹤居民側的消費數據和信心指數,另一方面,企業營收,是收入方,所以我們還會持續在每季度財報之后統計最新的滬深300的營收和利潤增長數據并在知識星球發布。
對于知識星球的同學,持續關注我每周在星球發布的各項數據和市場判斷就行,我會幫你們找到那個買房的最佳時間點。
對于星球之外的同學,你就按照我上面提示的幾個數據去跟蹤,就可以大致判斷市場的拐點了。
全文完。既然已經看到這里,請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