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 Dickson Innes | 英國
文|若杉
01
感受,是有記憶的。
最近這些日子,一個讀者的留言始終縈繞在腦海里。
讀者說:
我是男生,一出生就沒有頭發,小時候無論到哪里都會被嘲笑,這對一個小孩子來說是災難。我的父母拼盡全力供我吃穿住讀書,但他們并不懂我的痛苦我的恐懼。從來沒有人保護過我,安慰過我,沒有人告訴過我如何面對這個世界,沒有人告訴過我,我是有價值的,值得被愛的。
我一直被這些負面的東西轟炸、恐嚇,而我一直都在掩飾偽裝。
大學畢業后,出來工作,經常感到內心有一個小孩在哭泣。很痛很難受,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保護他。生活上也遇到很多矛盾和沖突,身體也不好。我知道沒有頭發本來是件小事,如果得到適當的愛,保護和引導,我也可以像其他人一樣健康成長。
我看到很多書,儒釋道,身心靈等。但始終無法解決我心里的障礙,我想如果我能讓這個小孩幸福,我的人生會脫胎換骨,但我不知道怎么辦?
看完這段留言,我非常心疼那個一直在哭泣的小孩。盡管早已成長的他懂得,沒有頭發也許不算一件大事,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沒有頭發就意味著和別人不一樣,意味著會被別人嘲笑。
在孩子的世界里,這一定是件天大的事兒。如果沒有人加以正確引導與撫慰,這個受傷的小孩在童年時期所感受到的恐懼、自卑、沮喪、無助會陪著他一起長大。雖然現在,他已經長大,開始面對成人世界,見過很多有頭發的人瀟灑地把頭發剃掉,意識到沒有頭發并不是一件多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童年對于沒有頭發這件事的恐懼并不會因此而改變。
因為,感受是有記憶的。
如果沒有認真地撫慰過內心的那個小孩,如果沒有從心底真的釋然,這些感受會一直陪伴著一個人長大,并因此自卑、孤獨、不敢面對他人。
因為在他的內心世界,所有人都有可能嘲笑、貶低、傷害他,遠離、或者至少不靠近,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姿態。
02
人人都有缺陷,
并不是每一種缺陷,都一定造成傷害
嚴格意義上來講,每一個人都不是完美的,都多多少少有著各自的缺陷。有人沒有頭發,有人比同齡人瘦弱,有人比同齡人矮小,有人一對別人講話就緊張過度、心跳加速,表達結巴。
這些問題,都有可能造成孩子心底的自卑,但此時,有人正確引導,告訴他你是好的,或者哪怕你不那么好,我依然愛你。孩子因為缺陷而造成的自卑感就會少很多,甚至,可以把缺陷看作是自己的特點,依然自信的活在這個世界上。
電影《奇跡男孩》里,主人公奧吉要面對遠遠比沒有頭發嚴重的多的狀況。他因為出生就做過27次手術,所以,臉部留下了多道傷疤。
十歲之前,他在家里由媽媽教授學習。因為害怕到學校嚇到同學,也讓奧吉更自卑。但父母終究意識到,孩子需要的不只有知識,也需要學習如何與別人相處。
所以,奧吉開始上學了。頂著一張滿是傷疤的臉去上學,對奧吉來說是無限艱難的。第一天,就因為同學的嘲笑而氣哭。
他沮喪地問媽媽:“我為什么一定要這么丑?”
媽媽回答他:“你一點也不丑,所有那些想認識你的人,都會明白這一點。每個人的臉上都有印跡,就像我的臉上因為你的手術長了皺紋一樣。心靈這張地圖,給我們指引前方的道路。而外貌這張地圖,則記錄我們走過的路途,這張地圖從來都不會丑陋”。
在父母的愛與引導下,奧吉逐漸適應了學校,還交到了朋友,并且在學習上的天賦也逐漸顯現,他愈發找回了自信。
另一個例子,是王菲的女兒李嫣。
王菲在懷孕四個月的時候,就被告知女兒有唇腭裂,她幾乎一秒都沒猶豫,就決定生下這個天生就帶著小小缺陷的孩子。王菲信佛,她說,我的信仰不允許我做傷害她的事情。
在李嫣出生后。父親李亞鵬曾經說過,上天既然給了你這道傷痕,我要讓這道傷痕成為你的榮耀。所以李嫣出生后,李亞鵬和王菲就成立以李嫣的名字命名的嫣然天使基金會,基金會用于專門幫助和李嫣一樣有唇腭裂的孩子。
早年,夫妻二人參加楊瀾訪談錄,楊瀾問她們:“面對有‘天使印跡’的孩子,父母可以為她們做些什么?”
對于這個問題,夫妻回答的都很簡潔,王菲說:“就是把他當正常的孩子,在孩子這個成長那個階段,完全取決于家長的心態,我真沒覺得她什么問題,有時候我看和她,我覺得她很漂亮,一點都沒問題”。
李亞鵬說:“別人給了她一個詫異的,或者驚奇的眼神之后,她應該怎么辦?如果有一天她碰到這種情況,我會跟她說,那你給他一個微笑”。
大概是因為夫妻二人足夠自信,也懂得如何去愛這個孩子,如今,李嫣13歲了,這個在媒體聚光燈下長大的孩子,卻很少顯露出自卑。走T臺,做美妝博主,在微博分享日常,她活得如一個普通孩子般快樂。
所以,并不是每一種缺陷都會造成傷害,關鍵看它在生命的初期,種在心里的是愛,是欣賞、是寬容,還是嫌棄、指責、不屑。
而負責為孩子內心播種的,通常都是父母。
03
如果內心的小孩沒有被照顧好,該怎么辦?
不是每個人都有李嫣這樣的好運氣,遇到一對在經濟和精神上都能給予足夠愛和尊重的父母。很多孩子,就像我的這位讀者,父母或許不是不想照顧他,但是,疲于應付生活,只能保證他基本的生活需求,而無法照顧到一個孩子的內心。
如果童年時期,內心的那個小孩沒有被照顧好,該怎么辦呢?
我總結了九個字:看見他,安慰他,陪伴他。
首先,看見他。面對傷痛最積極的狀態首先是看見它。在靜思的時候,看看內心的那個小孩,它多大了,長什么,在干什么,在和誰在一起。
我曾經問過很多來訪者這個問題,只是希望他們更清晰的看到那個孩子。
有的來訪者告訴我,他5歲,父母在家,打成一團,他在一個角落靜靜地看著,恐懼又無助。
有的來訪者告訴我,他六歲,在家門口,呆呆地站立著,很孤獨。
也有來訪者告訴我,他四歲,看著爸爸媽媽照顧更小的弟弟,而此刻,他餓了。
不管那個孩子是誰,在干什么,有多么無助和可憐,你需要先看清楚他。
其次,安慰他。想象一下,如果那個小孩是你自己的孩子,你會怎么對待他。
會不會告訴他,父母吵架,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不是你的錯。
會不會抱緊他,知道你孤獨,媽媽一起陪你玩,好不好?
會不會把他拉到廚房,把剛做好的熱騰騰的食物,遞給他。
前幾天看《奇葩說》,嘉賓秦海璐分享了一個小故事。有一天晚上,坐在賓館的床頭,覺得特別沮喪,突然很想念小時候吃的爆米花那種香甜的滋味。
于是,半夜,披上衣裳,到樓下買了爆米花。吃到爆米花的那一刻,覺得什么都不是事兒,想著:我不是還是可以吃爆米花嗎?這爆米花還是自己花錢買的呢?
長大以后,很多人都有一些別人不理解的“幼稚”行為,比如,特別喜歡買布娃娃,特別喜歡吃小時候的某一種奶糖,特別喜歡某一部動畫片。
這些行為,其實都是對小時候缺失的補償,是內心那個小孩的需求。這種看似幼稚的行為,其實很必要。
最后,陪伴他。陪伴意味著不離不棄,也意味著包容。當你認真的看到內心那個小孩的時候,你會發現,他也會犯錯,他在面對別人的時候,還是會脆弱敏感,他有時候懶惰,有時候倦怠,有時候定了目標,卻怎么也達不到。
這個時候,陪著他就好。不指責更不強求,慢下來,等待他慢慢地獲取力量,自我整合。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需要時間,你也不例外。
有時候想想,長大真的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小時候,無論從體力還是經濟上,都沒有辦法照顧自己。如今,長大了,獨立了,終于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照顧自己長大。
那些曾經的遺憾,如今,慢慢彌補起來。你依然有機會成為一個充滿愛的、自信的、心懷感恩的自己。
———— e n d ————
預約咨詢,請掃碼添加工作室微信!
若杉
若杉心理創始人
暢銷書籍:《停止內耗》
《閱己:做自己的心理顧問》
人生最大的理想:
見不同的人、聽不同的故事、寫不同的文章
我們的咨詢室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Slide for more photos
心理咨詢預約
微信預約:ruoshanxinli
電話預約:19910780529
選咨詢師請前往菜單欄”心理咨詢“欄
或直接聯系工作室:ruoshanxinli
小紅書@心理咨詢師若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