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字士行,他是東晉的名將,也是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一家原本居住在三國時期吳國的鄱陽郡,他的父親陶丹在孫吳時曾任揚武將軍一職。西晉吞并了吳國后,他們舉家遷居到廬江郡尋陽縣。
陶侃年幼的時候家里貧困,屬于標準的寒門,父親更是在他5歲的時候就病故了,只留下孤兒寡母。更難得是,晉朝的選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這個選拔制度看重的是一個人家族背景和門第。當時,朝廷選拔官員大多從士族中挑選,造成了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不平等現象。所以像陶侃這樣寒門出身的人,想要成為晉朝高官,難度相當大!
好在陶侃有一個好母親湛氏,這可是中國的四大賢母之一。陶侃自幼為孤兒而且家境貧寒,是湛氏辛辛苦苦靠紡紗織麻維持生計并供養陶侃讀書。湛氏教子有方和寬厚待人,她截發筵賓、封壇退鲊等典故更是被后世被廣為傳頌。
陶侃最初任縣中小吏,仕途一直不太順利。在朋友鄱陽孝廉范逵的引薦下,陶侃擔任督郵領樅陽縣令,在任上陶侃政績斐然。接著,陶侃和安陽縣功曹周訪結為親家,在周訪的舉薦下,陶侃被任命為廬江郡主簿。
后來廬江太守張夔向朝廷舉薦陶侃為孝廉,由此陶侃得以應征到京城洛陽。在洛陽,陶侃受到西晉重臣張華的舉薦,他被任命為郎中,后擔任伏波將軍孫秀的舍人。
沒過多久,陶侃被朝廷任命為邵陵郡武岡縣令,但他與邵陵太守呂岳關系不和,于是陶侃棄官回家。
然而,是金子總會發光!晉惠帝在位期間,西晉爆發了八王之亂。西晉末年,秦、雍一帶的百姓因天災和不斷地戰亂,就大量遷徙、流落到梁、益地區,這就給這兩個地方帶來了治安隱患。
公元303年,義陽“蠻”張昌在江夏聚眾造反,那些流民紛紛加入其中,他們很快就拿下了荊、江、揚等州大部分地區。朝廷派荊州刺史劉弘去鎮壓這支造反軍,陶侃被劉弘任命為先鋒。陶侃在這次平亂過程中脫穎而出大敗張昌,平定了這次叛亂,陶侃也因功被封為東鄉侯。
公元305年,揚州刺史陳敏起兵造反,占據揚州,為了割據江南,他又派他的弟弟陳恢進攻武昌郡。劉弘派遣陶侃率軍抵御陳恢。陶侃多次擊敗陳恢,又擊敗陳敏的部將錢端,成功抵擋了叛亂的蔓延。
公元306年,陶侃的人生貴人劉弘在荊州任上病故,不久陶侃因母親湛氏病故而離職服喪。服喪期滿后,陶侃被江州刺史華軼上表推薦,任揚武將軍。但華軼和瑯邪王司馬睿關系不和,司馬睿為了爭取陶侃,他加授陶侃為奮威將軍,陶侃和兄弟陶臻轉而投奔了司馬睿。
隨后,陶侃出兵除掉了經常搶劫的山中蠻賊,這些人很多都是西陽王司馬羕的部下,從此水陸交通安全暢通,很多百姓也都在陶侃的地盤開始過上安定的生活。
當時,荊、湘兩州的大部分地區為都被起義軍首領杜弢所占據,司馬睿就派陶侃出兵擊敗杜弢,趁機擴大地盤。然后沒過多久,陶侃卻因為部下王貢叛亂,自己反而被打敗而被貶為平民。
好在,陶侃在王敦的力保之下重新獲得職位,這次他直接擊敗杜弢,自此歷時數年的起義終究還是被鎮壓了。然后,陶侃立此大功卻遭到了王敦的嫉妒,王敦因此將陶侃降職為廣州刺史,荊州刺史一直則給了自己的堂弟王廙。荊州的部下鄭攀、蘇溫等人抵制王廙,陶侃差點因此丟了性命,幸虧王敦忌憚陶侃的姻親周訪才沒對陶侃下毒手。
隨后,陶侃到廣州擔任刺史,適逢杜弢余部杜弘與溫劭等占據交州,陶侃三除兩下就解決了他們,陶侃因功進封柴桑侯,后被封為平南將軍,同時都督交州。
公元322年,王敦起兵反抗東晉朝廷,后攻入建康,把持東晉朝政。交州豪強梁碩不服王敦,王敦先是派武昌太守王諒為交州刺史,讓他收拾梁碩,但是王諒被反殺了。最后,還是陶侃成功將梁碩擊殺,平定了交州,他也因此兼領交州刺史,進號征南大將軍。
兩年后,王敦之亂被平定,晉明帝司馬紹為了制約丞相王導的權力,他一方面重用外戚庾亮、流民帥郗鑒等,同時開始提拔江東士族。陶侃也趁著這個好時機,他被朝廷任命為都督荊、湘、雍、梁四州軍事、荊州刺史。荊州的當地百姓聽說陶侃能重新管理這里,都互相慶賀,可見陶侃在當地深得人心。
公元325年,晉明帝病死,年僅5歲的晉成帝司馬衍即位,舅舅庾亮以外戚身份輔政。庾亮對陶侃這個封疆大吏頗為忌憚,時刻防范著陶侃,他甚至對人說“吾憂西陲(指陶侃)過于歷陽(蘇峻)”。
然而在庾亮的一再刺激,東晉還是爆發了蘇峻的叛亂。蘇峻很快就攻入了東晉都城建康,陶侃的兒子陶瞻被亂軍所殺。很快,陶侃與出逃的庾亮達成了和解,他們會同江州刺史溫嶠一同反攻蘇峻。最終蘇峻之亂在眾人合作下得以平定,東晉政局這才轉危為安。
叛亂平定后,陶侃并沒有趁機居功自傲,他回師江陵。東晉朝廷很快論功行賞,陶侃也因此升職為侍中、太尉,加授都督交州、廣州、寧州等七州軍事,他的地位及威望得到大大提升。
公元330年,后將軍郭默擅自殺害江州刺史劉胤,陶侃出兵討伐并拿下了郭默,結束了這次叛亂,陶侃也因此控制了江州。
兩年后,陶侃派人經營巴東,同時派兵西伐樊城,后又攻下新野,收復了襄陽。鑒于陶侃的顯赫功績,東晉朝廷拜陶侃為大將軍,賜予陶侃如西漢丞相蕭何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的殊榮,然而陶侃卻上表堅決辭讓。
晚年的陶侃已經是位極人臣,但是他“深以滿盈自懼,不預朝權”,期間他多次想告老回到封國,但都被部下苦苦相留。
咸和九年,陶侃在病中上表遜位,隨后他派部下殷羨將官印節傳等送還朝廷。在離開荊州之前,他將軍資、器仗等,都統計得一清二楚,封存倉庫后親自上鎖,將荊州事務托付給右司馬王愆期。
不久,陶侃在樊溪逝世,享年76歲,晉成帝下詔追贈他為大司馬。唐代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宋代的古代七十二位名將中,陶侃均有一席之位。
陶侃生性聰慧敏捷,不喜歡喝酒、賭博,做人謹慎,對待工作兢兢業業,史書記載他在任上“務勤稼穡,雖戎陣武士,皆勸勵之。有奉饋者,皆問其所由,若力役所致,歡喜慰賜;若他所得,則呵辱還之。是以軍民勤于農稼,家給人足。”,他的政績有目共睹,為人所稱道。
陶侃的一生帶給后人的啟示:人若處于低位逆境,不要妄自菲薄,一定要自強不息,積極進取;如果有一天得志身居高位,那也不能得意忘形,而是要不忘初心,篤行致遠。
參考文獻:《資治通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