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消息,不知道大家關注了沒有。
從今年7月開始,國內公募基金的交易傭金費率終于要下調了,下調幅度大約為三分之一。
廣大基民歡欣鼓舞,畢竟基金交易傭金可是真金白銀的從基金凈值,也就是基民的手里扣,跟券商沒半毛錢關系。
昨天,建行也被網傳將進行大規模的降薪。根據兩名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建設銀行已要求其總部員工減薪至少10%,高管將大幅度削減工資。
另外,建行大多數子公司的減薪幅度大于其總行員工的降薪幅度,畢竟不是親兒子。
這下,已經風光不再的金融業,更加雪上加霜。
01
過去,以券商和投行為代表的金融行業一直都是“精英”的代名詞。年薪一直是金字塔般的存在,但近年來伴隨著市場“下行”和監管“上行”,行業跌落神壇。
我們先來看下宏觀數據,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18日,A股當前IPO首發募資總額為264.25億元,較去年同期IPO首發募資總額1150.67億元,同比減少77.04%。
IPO寒冬之下,這業務量直接打骨折,我們再來看看幾家頭部公司的具體數據。
據2023年財報顯示,中金公司營收凈利均兩位數下滑,投行業務收入大幅下滑40%,投行業務利潤爆降80%至3.5億,去年則高達17.9億。
不只是行業頭部的中金不好過,整個投行都如履薄冰。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18日,有30家上市券商披露2023年年報,其中有超過20家券商投行業務收入同比下滑,甚至還有5家“入不敷出”,投行業務幾乎全線承壓。
業務量的斷崖式下跌,自然導致供需失衡、人員過剩,裁員降薪席卷行業。
根據Wind數據統計,目前披露年報的25家券商中,4成券商薪酬總額縮水,半數人均薪酬下降,頭部券商降薪更明顯。
我們還是先來看看投行圈的“網紅”:其實自從中金員工家屬炫富之后,近三年來看,中金的人均薪酬一直在下降,分別為116.43萬、81.96萬以及70.04萬,降薪幅度分別為30%和15%,兩年降薪幅度40%。
路透社此前報道,中金將把境內投資銀行員工的基本工資調降至多25%。
前一陣,很多博主也爆料稱,今年中金降薪再度落地,碩士應屆base從3.8降到2.85,本科應屆降到1.8-1.9。
今天,路邊社最近更是爆出消息,中金有人因為降薪跳樓了。
當事人天津市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竺院外語+人文社科實驗班,金融學畢業,保研浙大金融專碩。
此外,不僅錢少了,人也少了。
截止2023年底,方正投行共有正式員工317名,同比減少12.19%;其中投行業務人員232名,同比降幅達21.62%。光大證券去年少了477人,國海證券少了396人。
而銀行業早就開始“集體”降薪了。
從去年開始,平安、民生等不少股份制銀行開始降薪,招商、浦發甚至出現了追討過往多發的薪水,其中招商銀行一年內追討了上千萬元。
IPO業務萎靡,基金又要降傭,步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后,賣方研究的影響力和公信力也日漸喪失,而銀行業更是早已跌落成為金融“服務業”……
金融行業去魅,回歸均值,已經在所難免。
02
除了金融業的日子不好過,地產行業更是血雨腥風,行業出清仍未結束。
深陷債務旋渦里的地產公司們,近幾年其實一直都在裁員降薪,很多地產人都已經另謀出路。
除了地產公司的日子不好過,各大設計院也是降薪的“重災區”。
伴隨著中國大基建時代的結束,設計院的紅利期已經過了,很多人干著工程師的活,卻拿著農民工的錢,但加班、內卷一個不落。比如:
天津某工業類設計院,已經發不出3月份工資了;
上海某頂級設計院,已經爆出月發三位數了;
廣州某國企設計院普通員工大概降3到4成……
據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超過70%的受訪設計院表示今年業務量下滑,部分企業裁員比例高達40%。
目前大多數設計院的日常就是:甲方沒事找事、同行卷生卷死。
由于僧多肉少,市場惡性競爭進一步加劇,設計費率更是二十年都沒有漲過了。而業主作為甲方爸爸,要么是壓著設計費不給,要么就是給個七八成,中標時設計費還要下浮。
但即便如此,各大設計院依然要爭相跪舔各路業主,用更低的價格承接更多項目。同樣體量的項目,原本接一個項目就能養活幾個人,現在可能需要接四五個,行業無限內卷,設計師只能拼命的加班,而工資卻越加越低。
同樣需要跪舔甲方爸爸的還有廣告公司和公關公司。
這些乙方中的戰斗機,以往總能憑借一句金句或一場活動賺得盆滿缽滿。
然而,隨著企業營銷預算的大規模縮減,昔日的創意盛宴變成了冷餐會。一位資深廣告人感慨:“現在比拼的不是誰的idea更驚艷,而是誰更能熬過這場寒冬。”
深夜改稿10086遍,比稿過招千萬遍,一問預算2500,要求卻有10W+……
在經濟大環境的不確定性中,甲方公司更加謹慎,嚴格控制預算,乙方公司不僅要拼服務、拼創意,更要拼誰能提供更高的性價比。
有句話說得好:“從前是甲方一句話,乙方跑斷腿;現在則是甲方一聲嘆,乙方心慌慌。”
03
其實,還有個隱秘的角落被大家遺忘了。
那便是互聯網,尤其是互聯網行業中的TO B 條線,最近幾個季度互聯網大廠紛紛收縮To B業務。
2023年底,阿里云裁減為政企客戶定制行業解決方案的項目制業務,混合云事業部部分團隊裁員比例達到30%;飛書更是打響了2024年互聯網大廠裁員的第一槍,裁員比例達20%。
大家看出來來了吧,無論是投行、券商,還是設計院和廣告公司、甚至是互聯網公司,服務甲方的生意,也就是TO B生意,都不好做。
今年一季度CPI和PPI累計同比分別為0、-2.7%,較去年四季度變化相對有限,對應平減指數和名義增長率仍在周期偏低位。
而C端消費降級,消費需求不足,自然傳導至TO C企業,導致其增收困難,業績承壓,自然會選擇降本增效,勢必會壓降、消減一些“不必要”的營銷費用、服務費用、和技術費用。
由此,需求疲軟進一步傳導至做TO B生意的公司和業務線。
其實,古往今來,中國的大部分企業客戶本就沒啥購買力,對于數字化、ESG、互聯網技術等等,并不“感冒”。
尤其是在當前的環境下,企業會不斷壓降自身的人力成本,內部都是內卷升級的狀態,對于乙方肯定也是類似的要求,甚至變本加厲。
畢竟,便宜的牛馬比什么TOB服務和產品都好使,沒有什么是臨時工和實習生解決不了,如果有,就在招幾個。
所以,企業客戶往往比消費者更難“伺候”,7×24小時的服務響應都是標配,客戶滿意度高于一切,需求沒有不合理的,只有解決不了的,而尊嚴和原則更是“奢侈品”。
反觀乙方這邊,就必須內卷plus。于是,服務升級、價格骨折,甚至白嫖各種服務,唯有如此才能保住市場份額,因為各家提供的服務或者產品,其實差異不大。
長此以往,行業生態可想而知。
那你說咋辦,短期內確實沒啥好辦法。大環境如此,周期的上下、時代的更迭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有些行業不過是回歸均值、回歸理性,畢竟過往的日子賺錢太容易了。
而有些行業則需要蟄伏,正如任正非所言:“冬天總會過去,春天一定會到來,我們要在冬天養精蓄銳,迎接春天的到來。”
還有些行業正在經歷優勝略汰和行業出清,陣痛過后,留下來的人會看到“明日的世界”。
至于作為個體的我們其實能做的并不多,能做到順勢而為,你已經贏過很多人了。
畢竟很多普通人根本看不清所謂的“勢”。只能憑借一腔熱血和僅有的勞動力在社會橫沖直撞、直至頭破血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