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日本廣播協會稱,日產汽車正計劃再裁1.1萬人,加上之前的9000人,日產將在這一輪裁員風波里裁掉2萬人,占員工總數的15%。
這還不夠。日產宣布還將關閉三家工廠,最關鍵的是,其重金砸入、追趕比亞迪等車企的最大希望——九州電池工廠,現在也被迫叫停。
早在去年11月份,日產就因為銷售疲軟,上半財年凈利潤下降94%,宣布要裁員9000人,當時超70%被裁的都是負責生產制造的人員 。
本以為這波操作能讓日產緩口氣,結果沒想到啊,這才過了沒多久,他們又得接著“動刀”。
日產之所以這么著急加大裁員力度,是因為經營業績實在太拉垮,而且在持續惡化。
上個月,日產就預警了,說由于計入大額減值損失,截至2025年3月的財年凈虧損可能高達7000億至7500億日元,這可是創下歷史新高了。
巨額虧損的背后,是多個市場的“不給力”。
先說說中國市場,中國可是日產重要的市場之一,但2024年日產在中國區的銷量暴跌超12%,直接拖累了整體表現 。
2024年日產在中國市場銷量已驟降至66萬輛,和2021年的113萬輛比起來,近乎腰斬。
在電動汽車蓬勃發展的時代,日產在電動車領域沒能跟上節奏,像軒逸(參數丨圖片)、天籟這些主力燃油車型,面對眾多競爭對手,優勢也沒那么明顯了。
再看看美國市場,那也是日產的最大市場,可他們在美國的日子也不好過。因為缺乏混合動力車型,產品線還老化,業績受到了嚴重影響。
如今消費者對汽車的需求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傾向于選擇更環保、更節能的混合動力車型,日產卻沒能及時跟上消費者的需求。
除了銷量下滑,日產自身的管理和發展策略也存在不少問題。
自2018年前董事長卡洛斯·戈恩被捕并被解職后,日產公司就一直深陷管理混亂和內部爭斗之中。
近期美國對進口汽車和零部件征收關稅,這對日產的打擊也很大,讓他們在競爭中處于劣勢。
據悉,日產的債務負擔也越來越重,今年面臨的債務到期將達到16億美元 ,到2026年更是會增至56億美元,這是自199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自2021年以來,日產今年將首次取消分紅,對股東而言,這些無疑是接連的沉重打擊。上一次帶日產走出信任危機的原CEO內田誠,在這種背景下,迫于壓力離職了。
新任CEO伊萬·埃斯皮諾薩(Ivan Espinosa),上個月臨危受命,他能帶領日產再一次逃出死亡陷阱嗎?
為了改善經營狀況,日產除了加大裁員力度,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像降低銷售、綜合及行政開支,降低成本,優化資產組合。
日產還打算把三菱的持股比例從目前的34%下調至24%,想通過這些來增強公司可用資金狀況。
另外,他們還計劃在未來幾年推出約10款新車,希望能借此阻止中國市場銷量大幅下滑。
再說幾句
話說回來,裁員雖然能在短期內削減成本,但從長遠來看,也可能會削弱公司的研發與市場拓展能力。
市場競爭這么激烈,消費者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日產能否邁過生死線,我們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