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如何沖破地理空間的束縛,實現大發展的?
成都深處四川盆地,四面環山,無大江大河,礦產資源匱乏,這對于暢想發展外向型經濟工業的成都來說,如同絕境。
深處內陸,天然失去海運優勢,也吃不到率先發展沿海地區的紅利;四面環山,約束了交通運輸;無大江大河,吃不到水運與河海聯運的紅利;礦產資源匱乏,使工業化進程受掣肘,冶金、石化和高能耗產業的發展受約束;就這樣的開局,你敢相信如今的成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至4400多家,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排名第9位嗎?
1949年前,成都幾乎沒有近代工業,是一座純粹的消費型城市,1958年,成都進入工業初期階段,也就是進入工業初期階段后,西南無線電器材廠、成都通用無線電測量儀器廠等電子工業在成都東郊拔地而起,這也拉開了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序幕,這一布局非常具有前瞻性。
1997年,重慶直轄后,幾乎帶走了四川三分之一的工業,特別是汽車產業一落千丈,當時,有人形容四川的工業只剩下“一臺電視(長虹)六瓶酒(六朵金花)。
于是,成都想通了,必須大力發展工業,并積極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進入2000年后,成都除了在龍泉驛布局汽車產業以外,還決定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
一是成都電子工業早有布局,有一定的基礎,二是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受地域限制較小,發展空間很大,還能留住大量人才。
2000年是新世紀的開始,對成都來說非常關鍵,因為2000年,成都已完成了工業化初期階段,開始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也就是這一年,成都出臺了《關于加快信息化建設和信息產業發展實施意見》,這一政策為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地基。
一個城市越有前瞻性就越容易踩中風口,一年之后,國家把電子信息行業列為了“國家支持的重點高新技術領域”,將大力支持其發展。
這還不算,到了2001年底,中國加入了WTO,這意味著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市場將和全球電子信息市場將深入鏈接,靠什么深入鏈接?航空運輸,因為電子信息產業的特點是時效性要求高、體積小、附加值高。
電子信息產業快速發展的春風吹拂著蓉城大地,英特爾、華為、京東方、戴爾、聯想、德州儀器、富士康等國際知名企業紛紛入駐成都,大批知名企業的聚集,不僅解決了大量就業人口,還帶來了上下游產業鏈配套以及大大推動了進出口外貿。
電子信息產業雖好,但高度依賴航空運輸,所以航空運力不足也會限制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這也是成都格外注重航空運輸發展的原因之一。
當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新技術、現代服務等越來越多依賴航空的產業正蓬勃向上之時,成都一臉焦慮的看著日漸飽和的雙流國際機場,一屁股坐在龍門山和龍泉山之間陷入了沉思,嘴里嘀咕著:一個國際機場的運力一定會約束成都未來的產業發展,成都唯一的交通優勢就是空運,得提前布局了。
于是,2007年,天府國際機場選址工作就開始謀劃了,這個年份非常夸張,夸張之一是此時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都還在選址,成都就如此有前瞻性?夸張之二是一年以后,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第二跑道和T2航站樓開工建設,一手謀劃選址選新機場,一手擴建老機場,其“野心”不言而喻。
到了2011年,天府國際機場選址工作進入淘汰賽階段,一共9個地區入圍,其中有三個在簡陽,這也非常夸張,因為此時簡陽還不屬于成都。
2016年5月16日,簡陽并入成都,2016年5月27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式開工,簡直妙不可言。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的選址非常具有前瞻性,一是成都依靠航空運輸的產業會越來越多,如果兩座機場都放在龍泉山和龍門山之內,發展一定會受制約,二是成都城市發展格局突破了兩山夾一城變成了一山連兩翼,充滿無限想象力。
綜上所述,成都發展速度如此之快,一是充滿前瞻性的提前布局,二是因地制宜把自身優勢發揮到極致,從而沖破地理空間的束縛,打破內陸城市“封閉”的宿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