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常在路上走,看到過很多古建,很多老宅,很多廟宇,很多的古塔。。。這很正常,看到時也沒有認真想過,琢磨過,偶爾寫文記錄一下而已,有時候有些偶然會讓你思緒萬千,然后就有了下面的文。
今年也是無意識地看到了三座塔,這三座塔不僅僅是有歷史還有故事,從最近剛看到的開始說,一是蘇州的報恩寺塔,又稱北寺塔,說的是三國時期孫權為報吳太夫人之恩而建,然后聯想到南京的大報恩寺,這大報恩寺更有意思,說的是明時的第二任皇帝朱棣報恩,就是為了報答“皇考皇妣”之恩。這”皇考皇妣“是誰就有意思了。第二看到的是九華山的三藏塔,玄奘法師(就是唐僧)放頂骨舍利的地方,下面詳細看。第三是溧水的永壽塔,這永壽塔也是故事多多,除了這塔的故事,還牽涉到了一個在中國做官的韓國人。。。下面一個一個地慢慢說來。
那日去木瀆路上,從平江路導航步行到地鐵站,北寺塔地鐵站,地鐵站旁邊無意中看到了蘇州的報恩寺塔,蘇州那么多名勝,從沒聽說過這個報恩寺塔。想著南京有個大報恩寺,也是故事多多,進去看看,原本就是想隨便看看。哪想這一看讓我感慨萬千,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正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里的報恩寺塔有故事,歷史更悠久。
蘇州報恩寺塔俗稱北寺塔,位于蘇州古城北隅,是蘇州最古老的一座佛寺,始建于三國吳赤烏年間(公元238-251年)蘇州報恩寺塔高76米,八角九層,塔四周的尚存部分為明清時期重建的報恩寺殿堂建筑。塔東有一座不染塵觀音殿,俗呼楠木觀音殿。
相傳蘇州報恩寺塔是孫權母親吳太夫人舍宅而建,古稱通玄寺。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改為開元寺。五代后周顯德年間(公元954-959年)重建,易名為報恩寺。
這里報恩寺報恩主要說的是,蘇州的報恩寺塔名字的來歷,相傳是孫權為報吳太夫人之恩。報恩寺塔是蘇州古城的標志,蘇州人更喜歡稱之為“北寺塔”。報恩寺塔里面內有乾坤,附近有個地鐵站名字就叫北寺塔站。
走進去看到的真的讓我驚嘆,里面不僅僅是寺,塔。還有流水,小橋。。。驚艷。今天不多說了,因為要說三個塔,以后有時間專門說。
報恩寺
報恩寺塔
里面的小橋流水
內有乾坤,曲徑通幽。不僅僅是塔和寺。
一塵不染,看見這個也讓我感嘆。
放一段視頻,蘇州報恩寺塔
下面的是南京大報恩寺,因為聯想說說南京的大報恩寺,南京大報恩寺是皇家寺廟,其名字是朱棣御賜,“報恩”的主動方是明朝第二任皇帝,明成祖朱棣,那么朱棣是要報誰的恩呢?
大報恩寺建造的目的,就是為了報答“皇考皇妣”之恩,但這“皇考皇妣”,又是誰呢?
“考”是指已經去世的父親,“妣”指已經去世的母親。朱棣所說的“皇考”,自然就是指他的老爸、明太祖朱元璋。
而朱棣口中的“皇妣” ,也就是朱棣的生母,按照明代官方文件的說法,是指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馬皇后。
史學界對于朱棣的“皇妣”,也就是生母是誰,到現在也沒定論。這個今天不詳細說了,因為朱棣當上皇帝就是用的不正當的手段,而且還造成了血腥殘忍的經過。所以至今也無法考證他要報答的“皇妣”是誰,這是歷史咱也不說了,知道有個大報恩寺就行了。不過你要感興趣可以自己去查查,會很有意思。說下面的事。
這個是南京的大報恩寺
在南京九華山還有個三藏塔,說說九華山的三藏塔,說起來九華山和九華山的玄奘寺,大家都應該熟悉,眾所周知的原因,九華山關了一段時間,現在又開放了。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位于南京玄武湖南岸的小九華山,因為山頂有一座葬有唐高僧玄奘頂骨的三藏塔而成為佛教的一處圣地。三藏塔建于1944年,1982年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三藏塔建筑在一個圓形的石臺上,塔每層辟有半圓壺門,一層中央小石碑上刻“玄奘法師靈骨”,石臺南面鑲嵌著三塊石碑,中間一個圓形石碑記錄著玄奘西行的路線圖。左右兩側的石碑形制相同,石碑下面各有一個獸頭。左側的石碑記錄著三藏塔的歷史。右側記錄著玄奘的生平事跡和。在石臺東側豎立著文物保護碑。塔門有木質柵欄圍擋。
三藏塔系磚建仿木結構,下筑圓形臺基,塔身為四面五層,高20余米,采用的是近代工藝。但三藏塔的風格還是類似于唐代風格。塔底層各開四個半圓壺門,南門上面的青磚上刻著“三藏塔”三字。門券內嵌石邊,石邊雕刻花紋。底層下部四周裝飾石質裙圍。塔門有木質柵欄圍擋。塔心室正中是一座蓮花石座,石座上有一四方石匣,就是玄奘頂骨存放之地
上面這個圖就是玄奘法師,唐僧。
這個玄奘法師就是人們常說的唐僧,那么這個玄奘法師的頂骨舍利咋回事呢?有點歷史。
1942年初冬,日本侵略者在雨花臺大報恩寺三藏塔遺址挖到一石函,函內供奉有玄奘大師的頂骨舍利,并記載了唐代高僧玄奘頂骨舍利來南京安葬的經過。日軍妄想占為己有,在南京人民的抗議下,日軍將玄奘大師部分頂骨舍利歸還給南京人民。
1943年初,汪偽政權在九華山上建了一座磚塔,供奉玄奘大師的頂骨舍利,得名三藏塔。
2003年,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政府及區建設局在小九華山重修寺廟,即為玄奘寺,由棲霞古寺監院傳真法師住持管理。
下面這張圖就是玄奘寺
好了,放一段九華山的視頻,也可以看看三藏塔。
下面說說溧水的永壽塔,這完全是陰差陽錯看到的,那是那天看了東廬觀音寺然后找個地方吃飯,無意中看到的,而且我想一般人也絕對不會關注的,倒是引起了我的好奇。
永壽塔是溧水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它位于溧水區城西北郊,秦淮河畔,寧溧公路旁,是明朝萬歷年間修建的一座風水塔,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永壽塔是怎樣來的呢?據說當時溧水人丁不旺、 文風不振。陰陽家將此說成為溧水“風水”不好。認為縣城三面環山而西北空缺,秦淮河水由此向北流入南京,把溧水的財氣、才氣都帶走了。萬歷三十四年,由知縣徐良彥倡導,官員和民眾共同集資,修建寶塔,以塞水口,補山水之缺。到萬歷三十五年(1607)十二月寶塔落成,命名為永昌塔,意為祈求全縣永遠繁榮昌盛。后改為永壽塔。在塔周建永壽寺。清順治五年,永壽寺內有僧眾近百人,為溧水城內第一大剎。清康熙四十四年遭火災,寶塔損毀嚴重。乾隆元年邑民肖克宏合眾重修;晚清時寶塔又一次遭火災,僅存磚構部分。
永壽寺塔是一座仿木樓閣式磚塔,平面呈八角形,共七層,高32.5米。塔座落在高約一米的白石須彌座上,塔座每邊長 3.2米中有束腰,上刻以云紋以及明代流行的卷草紋。該塔從下向上逐層收小,造型非常優美。每層檐頭挑起處掛有風鐸,微風吹來,叮鐺作響,韻味無窮。
永壽塔
這個永壽塔是在南京市溧水區城的永壽塔園內,地處秦淮源頭的溧水區寶塔路。
百里秦淮之源,青山綠水環繞.斜陽古塔夕照,一派水鄉畫卷.永壽塔園為 秦淮源頭第一園,園因塔而及名,塔倚園而增輝.溧水博物館設計新穎,造型 別致,展廳軒敞,可觀賞各類展覽;回廊往復,有曲經通幽之妙。一灣碧水, 繞園而過。這個永壽塔園就在永壽塔周邊,因為這塔的巍峨壯麗讓我有了興趣。就沒有轉轉這永壽塔園,結果錯過了一段風流佳話的傳說,還是個外籍人士的傳說。
話說古柳垂楊之下,有韓國一代宗師崔致遠銅像.少年崔致遠,只身泛海西渡,求學大唐。學成,任官溧水,通覽山川勝景,著有《中山覆簧集》、 《桂苑筆耕集》、 《帝王年代歷》等詩文。千余年來,一直被尊為朝鮮漢文學之開山鼻祖。唐代傳奇《仙女紅袋》,記載了崔致遠夜憩于溧水縣南招賢館時的一段奇遇。此地有雙女墳。
崔致遠是位韓國人,曾在溧水為官,在韓國被譽為“東國儒宗”“百世之師”,其地位相當于中國的孟子,在中國和韓國流傳甚廣的一個人鬼的故事”仙女紅袋“說的就是崔致遠。為了紀念崔致遠,2000年,溧水區籌資雕鑄了崔致遠銅像,銅像修起來后,每年都吸引了很多韓國人到溧水祭拜。
這個人鬼故事,”仙女紅袋“也是有意思,說起來話長,如若人們喜歡待我以后專門說一段。。。
溧水的永壽塔的一段視頻
好了,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