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翠鳥資本
一家公募的投資總監卸任產品“操盤手”,絕對不是一個好消息,這將直接沖擊基民們的信心。
投資總監是一家資產管理機構的核心骨干,牽涉公司層面的投資流程,擔當牽一發動全身的微妙角色。
近日,中加基金對外披露,閆沛賢“因個人原因”卸任名下所有產品的基金經理,他已按規定在基金業協會辦理注銷手續,他恰恰就是這家公募的投資總監。
這位投資人物的卸任,揭開了中加基金的發展難題。
閆沛賢是誰?
公開資料顯示,閆沛賢畢業于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擁有金融學碩士學位。他早年曾經就職于英國國家航空公司,曾擔任軟件工程師的職位,可見其技術背景。之后,他就職于平安銀行和北京銀行的資金交易部,擔任債券交易員。
2013年,閆沛賢加入中加基金,管理多只固定收益策略的公募產品。
據天天基金網,閆沛賢離職前操盤的公募基金總規模達到199.6億元人民幣。
他管理時間最長的產品為中加純債,總計10年又49天,任職期間產品收益高達87.82%(A份額)。
實際上,中加純債近三年的業績相當出色,錄得超過17%的累計收益率,遠遠跑贏同期A股市場。
也就是說,閆沛賢帶領眾多投資者享受到了債券牛市的喜悅。
這位基金經理在任期內最后一份運作報告中寫道:在嚴格甄別信用風險的前提下,買入久期適當票息相對較高的中高等級信用債。另一方面,在波動中尋找進攻機會。在基本面修復較慢、貨幣政策預期改善的背景下,積極參與了利率債和大行二永債的波段操作。
高管密集變動
如果將閆沛賢卸任基金經理之事,放大到中加基金人事框架中,或許伏筆早已埋下。
今年6月18日,中加基金披露高級管理人員變更公告:任命李瑩為公司總經理。
實際上,這家公募總經理一職的空缺,長達近十個月之久。
資料顯示,李瑩屬于標準的“銀行人”,上世紀90年代加入北京銀行,一度擔任北京銀行同業票據管理部總經理,2023年8月成為中加基金董事。
中加基金的人事大變動,要追溯至2023年。當時,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紛紛離任,董事長最后由同樣是出身于北京銀行的夏遠洋出任。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繼任董事長與中加基金有著很深的遠遠,夏遠洋早在中加基金籌備時就參與其中,之后還曾擔任過公司首任督察長。
同樣在2023年,前任副總經理魏忠因工作安排離任。
此外,2024年4月,中加基金正式公告孫小妹出任公司財務負責人,其同樣具有北京銀行從業背景。
合資公募的轉型挑戰
中加基金如今的人事密集變動,與其成立背景有著密切關系。
2013年3月,中加基金正式成立,屬于銀行系公募機構,發起股東包括北京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
其中,北京銀行屬于控股股東。而加拿大豐業銀行早在1995年就進入中國市場,屬于加拿大第三大銀行,特別在財富管理領域有著豐富經驗。
作為銀行系公募,中加基金非常偏重固定收益資產的產品,成立多年均以貨幣基金、債券基金作為主打,直至2015年才有混合型產品。
中加基金第一只純股票型產品可謂“姍姍來遲”,直到2020年9月才發行指數型權益產品。
遺憾的是,這只追蹤中證500指數的量化增強產品,最新規模不及一億元,并沒有展現出行業競爭力,最新凈值更在1元面值以下。
養老FOF大潮下,中加基金陸續推出三只養老產品,管理規模僅有幾千萬元,難尋增量資金支撐。
再來看中加基金的偏股混合型基金。
這一類別中,管理規模最高的產品規模僅為3.52億元,為中加科豐價值精選,成立于2020年5月,當時正值指數型牛市。其次為中加消費精選,A份額規模僅為1.88億元,最新凈值不及0.8元。
其他混合型產品的規模均不超過1億元。
數十億、上百億規模的產品,都集中于中加基金的債券產品中,投資者可能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其一,一家公募機構的發展路徑過于偏重債券,而權益投資處于次要位置,真正能接觸的中小投資者少之又少,畢竟,普通基民集中于權益投資領域;
其二,隨著閆沛賢的離職,中加基金的固收梯隊能否擔負重任?
其三,股東方北京銀行需要仔細思考,盡快引入更多固收、權益、多資產投資的人才,設計出多元化的產品線。
※此文為翠鳥資本原創文章,未獲授權請勿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