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卿羽飛
編輯 | 卿羽飛
說起上海,大家會想到什么呢?
是能與倫敦、紐約并列的世界金融之城,還是充滿著摩天大廈的現代都市風貌!
確實,在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中,上海是一座相當繁華和現代化的都市。
但是在現代化的風貌之下,上海也是一處頗有人間風味的美食之城。
而在上海的諸多美食中,生煎包是上海普通民眾每天必備的美食。
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里,生煎包店也是最常見的餐飲店之一。
那么話說回來,在偌大的上海中,哪家的生煎包最好吃呢?
沒有湯汁的大壺春
大多數生煎包都是有湯水的,可大壺春卻是例外。
大壺春,那可是上海的老牌面了,從1932年起就已經掛牌經營,而第一家店面更是可以追溯到1865年。
從晚清到民國,從民國到新中國,再從改革開放,大壺春那可真是見證了無數歷史,并在漫長的歲月中成為無數上海老市民的家常便飯。
作為百年老店,大壺春的招牌菜式雙拼蝦仁生煎。
該生煎完美地將鮮肉和蝦肉混搭,主打的就是一個鮮美多汁,皮薄餡大,好吃實惠,完全可以成為上海本土美食的頭面擔當。
如果去上海旅游的話,無論是為了體驗老上海的風貌,還是品嘗上海的美食,去一次,絕對不虧。
自取的曉燕生煎
相比于歷史悠久的大壺春,曉燕生煎就沒什么歷史可言了。
據說是一位名叫趙琴的點心店老板,在退休后,以自己女兒的名字開了這家曉燕生煎。
門頭也很有特色,紅底黃字頗有幾分家的溫馨,至于內部的裝飾也沒有什么奢華大氣,就是普通的路邊小吃店樣式。
這家店很有煙火氣,廚房就在門口,兩口大鍋幾乎成為店面的標志。
師傅們每天就在所謂的廚房中當著眾多食客的面,用嫻熟的手法來制作道道美食。
那么,這家店的美食有哪些特點呢?
首先是半發(fā)酵的面皮。
相比于其他的生煎要軟一些,但韌勁卻并不輸分毫,湯汁味道鮮中偏甜。
肉餡緊實,口感嫩而彈牙。底板脆中帶酥,硬度適中。
至于這里的服務也很自在,在收銀臺交了錢買好票后就可以自己挑選食用。
只不過給那些不愿意和外人交流的朋友提個醒,在店里吃飯,你必須接受拼桌。
如果喜歡清靜的話,那最好打包帶走。
飽受爭議的小楊生煎
在上海的諸多生煎招牌中,小楊生煎是絕對繞不開的。
該招牌的歷史雖然只有30年,但是由于其經營者的頭腦過人,所以發(fā)展很快,目前已經擁有了200多家直營店妥妥的行業(yè)大佬。
至于食品嘛,其實也不錯,據說堅守了純手工制作的流程,并且,花樣繁多。
至于其生煎的味道,大都屬于咸鮮微甜,稱得上是油而不膩。
但是和很多曾經飽受好評的小吃店走上連鎖經營后一樣,小楊生煎也在市場化下出現了偷工減料的問題。
很多上海市的市民就抱怨小楊生煎的皮是越來越厚,笑是越來越少,味道也是越來越差了,尤其是羊肉餡的,羊肉的腥味簡直都要壓不住了。
所以,雖然小楊生煎的名聲很大,直轄的店鋪也最多。
但對于那些奔著美食去上海的朋友而言,嘗嘗也就可以了,多留點肚子去吃其他美食吧。
老年樂的東泰祥生煎館
上海是一座繁華的城市,早在民國時期,上海就被人們稱為不夜城。
在這里的人,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總是有忙不完的事情,因此有很多飯店都是24小時經營的。
比如說,位于重慶北路的東泰祥生煎饅頭館。
這家店也是老招牌了,從掛牌開店到現在也有近50年的歷史。
可最令人佩服的是,根據老人們說,別看這幾十年店的師傅換了不少,但是那味道卻是絲毫沒差。
對于年輕人而言,這種口味幾十年都不變的老店,或許過于單調,但對于那些老年人而言,吃膩了各種花樣的美食后,這么一盤滿是回憶的美食倒更讓他們值得回味。
另外,東泰祥的生煎也確實很適合牙口和消化不好的老年人,他們的內餡都是加滿了汁水,面也是半發(fā)的,皮也很薄,煎得也很脆。
吃起來軟糯可口,卻又不粘牙,屬實是很適合老年人的口味。
因此,每天晚上,總是有不少老年人三五成群地結伴,來到這家老店叫幾個自己喜歡的生煎包,一邊慢悠悠地吃著,一邊聊著過去的回憶。
趁熱吃的阿三生煎
生煎一般得涼涼再吃,但是阿三生煎卻是趁熱地吃好。
可能很多人看到阿三生煎這個名字,總是會想到某個亞洲大國。
但別誤會,這里的阿三生煎之名,是因為創(chuàng)辦這家生煎店的是張氏三兄弟。
張氏三兄弟原本都是上海的面點名師,后來在2009年進軍餐飲業(yè),做起了生煎的買賣。
他們的生煎包,形態(tài)飽滿,面部皮白噴香,底部金黃酥脆,餡心鮮嫩適口,以出鍋熱吃為佳。
另外,和其他只注重生煎產品的飯館不同,阿三生煎的食品類型是非常多樣的。
除了各種生煎之外,還有各種面食,比如說蔥油拌面,紅燒大排面,辣牛肉面等等。
至于湯類,也有很多,比如說酒釀小圓子、上海酸辣湯、咖喱牛肉粉絲湯、牛肉酸辣粉。
此外,這里的菜也很好,老上海的炸豬排,粢飯條、紅燒獅子頭、排骨年糕等等。
可以說,對于那些想要去品嘗上海美食,但有時間緊,沒工夫多逛的朋友而言,阿三生煎是很不錯的選擇。
在這里,你基本可以吃到所有的上海老名吃了。
最正宗的大壺春生煎--老正和
老上海人表示,如果你想吃到最正宗的大胡春生煎,那么最好去老正和。
老正和位于黃浦區(qū)四川南路11號,城里到現在已經有90多年的歷史了,屬于妥妥的老字號。
雖然在歷史上和大胡春生間有些差距,但是相比于幾經波折的大壺春,人家那卻是正兒八經的一脈相承。
再加上兩家走的都是一個流派,所以很多老上海人都表示,如果想要嘗真正的大湖春生煎,那還就得去人家老正和。
最硬核的光頭生煎
眾所周知,魯迅先生曾在上海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因此對上海的美食也不陌生。
而魯迅先生生前最喜歡吃的上海生煎就是位于山陰路的光頭生煎,當然可能是因為這里距離他住的地方比較近。
雖然光頭生煎的名字起得不太文雅,但卻是硬核。
光頭生煎的硬是物理意義上的硬,上海大多數的生煎包主打的是一個脆軟糯綿,可是光頭生煎包的包底卻是又硬又脆,在諸多以軟綿著稱的上海生煎包中,稱得上是獨樹一幟。
其次是味道夠勁。
上海人的飲食一般都是傾向于鮮甜,生煎包也是如此。
大多數的上海生煎包味道都是咸香甜鮮,可是光頭生煎的辣椒相當帶勁,這對于喜歡吃辣的魯迅先生而言,實在是太合口味了。
第三是頭鐵,在如今這個什么都講究效率的時代,絕大多數的飯店都會允許入駐外賣。
但是光頭生煎卻稱得上是一股逆流,明明光頭生煎的招牌很響,可是卻一直拒絕上外賣,理由是這會影響生煎包的口味。
然后分量足,眾所周知,上海人的吃飯是比較精致的,每頓飯的量不多。
可是人家光頭生煎,那真是量大管飽。
據說不少北方兄弟表示,七塊錢買了四個光頭生煎,吃三個就差不多飽了。
所以對于那些初到上海食量大的北方朋友而言,如果兜里的錢不夠吃個痛快,那倒不妨先試試光頭生煎。
老上海味的舒蔡記生煎
相信很多老師都明白,一個地方真正的美食往往不在那些裝扮奢華的大飯館中,而在那些街頭小吃之內。
上海的生煎也是如此,在上海的諸多升天艦中,舒蔡記生煎是間很不起眼的小店,不是老食客,一般還真找不到。
不過,別看建筑普通,但是舒蔡記的生煎,那確實是相當美味。
底部金黃燦熟,皮薄餡大,而湯汁飽滿。
雖然說相比其他的生煎包,舒蔡記看上去是平平無奇,但是對于上海當地人而言,這家生煎包卻是真正的上海味。
結語
上海這座人口數千萬的大城市,擁有著無數美食店。
為了評選誰是上海的最佳美食代表,無數網友在網上進行了無數次的探討,但始終沒能得出一個讓人滿意的答案。
畢竟美食這種東西也是要看人的,在此祝愿所有去上海的朋友,都能夠找到屬于自己心目中的美食。
同時也希望那些陪伴的人們,許久的老字號能夠將那份屬于時光的味道留存下去。
大家覺得上海的哪家生煎最好吃呢?
參考資料:
上觀新聞--探店|“老字號”開進園區(qū),口口都是面香,你想嘗嘗嗎?
澎湃新聞--舌尖上海 | 天下第一的生煎,儂曉得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