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而育之(教而不育謂之術,教而育之謂之道!聊身邊教育,分享育人之道)
一天要4次簽到,早晨來校后、中午大課間、下午上課前、下午離校前;
請假越來越嚴,20分鐘的私事都要請個假,而且要層層審批;
熱衷擺拍宣傳,學校范圍不大,一學期可以發超百篇、簡報和美篇,老師們疲于應付,苦不堪言;
拼命的抓成績,周考、月考、段考各種考試,排隊總結考核……。
一些學校一天到晚簽到、簽退,中間抽查坐班,隨意減少教師休班時間,出校門請假,要領導簽字。教師只要請一次假,當月的滿勤獎就取消。雖然說獎金不多,但沒有人愿意被扣。如此一來,老師連生病上醫院的時間都沒有了。
學校當作企業進行“精細化管理”,據說是一些校長的“管理創新”,現在頗為流行。一些校長把所謂的“精細化管理”作為管理學校的“法寶”,實際上這些學校領導以“精細化管理”之義,對老師們行“企業化管理”之實,這種管理不僅讓老師們苦不堪言,更不利于教育教學和孩子們的成長。
學校變味的“精細化管理”,讓老師苦不堪言!
一些校長對所謂“精細化管理”津津樂道,自以為把學校管理得井井有條,滴水不漏,實則只是把老師當成了工廠流水線上的員工,作為校長,為什么不去思考,我們的學校是生產標準件的工廠嗎?
一天到晚忙著簽到、坐班,要求老師們必須手寫教案,每周寫幾次教案,每課教案寫幾頁,教學反思應該寫什么,教學計劃應該包含哪些內容,安全值班應該怎么做……等等內容都有詳細規定,也有專門的學校領導來檢查。所有工作都要留痕,出個校門都要請假,還需要層層審核,這樣做把老師當人看了嗎?
我們的學校是培養人的地方,如果像管理工廠一樣管理老師,老師只能成為流水線的生產工人,學生只能變成整齊劃一、完全一樣的產品。當老師的教學主動性被磨滅,能保證生產出來的產品全部合格嗎?
作為校長,難道不知道我們的學校不是生產“標準化產品”的地方,我們要培養“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如果以企業管理的方式來考核老師,必然會強化對考試成績的作用,但“德育”成果如何考核?
一位老師教學成績好,一位老師教出來的學生成績不是太優秀,但是積極、陽光、向上,并且全面發展,如何對兩位老師進行考核?
“企業化”管理教師,一些工作都要量化,表面上看效果顯著,立竿見影,實則是飲鴆止渴、殺雞取卵,最后只能讓“德育為先”掛在墻上,寫在紙上。
從哲學上講,對人的管理越是精細化,對應的世界往往越是混亂,整齊劃一只是表面的假象。人,不是一堆肉,而是一個精神自由體。所有的“精細化管理”既沒有情感,也是非理性的,更不承認人的良知,是把人不當成人的一種冷冰冰的管理。
不幸福的老師,如何能教出樂觀積極的孩子呢?一位23歲的女教師離世之前留下的遺言震耳發聵,難道這些校長沒長記性嗎?
教育從來不缺改革,有多少所謂的“創新”實則是瞎折騰!
現在的教育理論層出不窮,花樣天天翻新,翻來翻去,實則是“換湯不換藥”,大多都是在舊的教育理論基礎上,套上一個新的名詞,就成了教育改革了。教育從來不缺少改革,今天學習洋思,明天考察衡水中學,后天觀摩杜郞口中學,現在要搞“大單元教學”,無數校長、老師一直奔赴在學習的路上!
不管怎樣改革,如何讓老師們安心教書育人,才是最應該考慮的,而不是一味地瞎折騰、胡鬧騰。
就像所謂的“精細化管理”一樣,學校有學校的屬性,教育有教育的特點,“精細化管理”的唯一好處,就是管理者省事,但這離真正的教育已經十萬八千里了!
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合格,可以返廠重做。如果我們把學校當成工廠,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合格,我們能怎樣呢?當孩子犯錯了,老師們能把他們拋棄嗎?教育面對人的心靈,是一個很復雜細膩的過程,遠不是企業出精品那么容易被“量化”。
學校管理的最大效果,是絕大多數老師都心情舒暢,工作愉快,行為自律,精神自由,而不是讓老師們苦不堪言。不管學校采用什么管理方式,如果不把老師當人看待,讓老師們內心痛苦,就是瞎折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