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達)隨便翻看《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地名錄》,不經意間卻有一個意想不到的發現:因工作緣故自己經常涉足的陽明區“大慶路”,其正確的名稱竟是“大慶街”。
多少年來,“大慶路”這個名字在我心中執拗地扎根,已然成為一種很特別的情感羈絆,那些與“大慶路”相關的記憶和情感太過深刻,難以輕易改變,那我還是將錯就錯,給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大慶路和碾子溝工業區的精彩舊事。
碾子溝工業區
在牡丹江市的東北角,有一條見證了歲月滄桑的道路——大慶路。它誕生于1958年大躍進時期,地處工廠林立的碾子溝工業區域。直至上世紀80年代,大慶路依然熱鬧非凡。每至上下班時分,東四條路的地道橋便會擁堵不堪,因往返大慶路方向的自行車流與人流太多,這里才出現了交通“高峰”。那時我剛參加工作,家住橋北,工作卻在橋南,與在大慶路工作的人潮呈反向流動,可那道路擁堵的場景至今仍難以從記憶中抹去。
(牡丹江虹云橋老照片)
大慶路之所以能夠深深印刻在牡丹江人的腦海,只因它與這座城市多年前地方自辦的碾子溝工業區緊密相連。
解放初期,牡丹江市的工業基礎薄弱得近乎空白。長安街頭,成衣鋪、皮匠鋪、修鞋店等一些手工店面生意慘淡。照慶巷內,僅有的幾家鐵匠爐作坊僅能打造簡易的菜刀和馬掌。能碾米、榨油以及燒磚作瓦的工廠就算較大的企業了。
牡丹江市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在1956年基本完成,并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全市13個私營行業156個企業,成功改造為11個大型的公私合營工廠。再加上合營的新民橡膠廠、牡丹江膠鞋廠,牡丹江市共有15個公私合營廠家。牡丹江市工業體系初步形成。
1958年1月,黨中央先后召開了杭州會議、南寧會議,批判反冒進,提出大躍進。為落實中共中央會議精神,中共牡丹江市委于2月21日舉行會議,明確任務,制定規劃,并提出了具體的躍進目標,決定在現陽明區的碾子溝建設地方工業區,在裕民村建設鋼鐵工業區。
黨的八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隨后,牡丹江市委、市人委(市人民委員會,市政府前身)依照省人委關于“發動群眾,全民動手,大力發展地方工業”的指示,制定了發展工業的遠景規劃,并且集中全市的人力、財力、物力,在那個火紅的年代,打響了開發碾子溝工業區的攻堅戰。
曾經的碾子溝,是牡丹江市區北部環城山下的一片荒蕪之所。那里僅遺留著日偽時期“關東軍營房”的殘垣斷壁,以及一條蜿蜒曲折東西走向的馬車道路。然而,市領導在綜合考量牡丹江的自然資源狀況后,毅然決定將這片荒地作為地方工業的重點發展區域。這一決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牡丹江市江南地區若建設工業區,兩岸間僅有一座海浪公路大橋交通運輸不便,還會造成人為堵塞;在西山地區建設,則面臨缺水缺電的難題。相較而言,陽明區的碾子溝條件更為有利,是極具發展潛力的“可用之地”。
地方工業區崛起
在那個“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的火紅年代,牡丹江人民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讓碾子溝這片荒蕪之地煥發出勃勃生機,為城市的工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958年早春,三支測量先鋒隊迎著早春的寒風,踏著未融的積雪,闖入這片荒涼的溝壑,緊張而有序地展開了勘測地形、擬定新建企業定點建設規劃的工作。
市委書記沈重親自參與工業區建設規劃的制定,還多次前往建設工地參加勞動。分管工業的副市長劉正也全身心投入開發工作,時常到工地現場辦公,各級相關領導干部紛紛加入建設大軍行列,吃苦耐勞的建設者們不畏艱難、不計報酬、不講條件,共同打響了開放碾子溝工業區的攻堅之戰,努力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
5月3日,牡丹江工程公司的隊伍浩浩蕩蕩地進入碾子溝,開啟了牡丹江電石廠(現為化工一廠)的建設工程。5月動工,8月即建成500千伏安單相小電爐和坑式石灰窯各1座,設計年產能為1000噸電石。9月投產,至年末生產電石156噸,填補了省內“工業之母”電石產品的空白。與此同時,電瓷廠也于5月動工建廠,9月試產,10月建成投產,當年生產500伏以下低壓民用瓷管、瓷瓶和手把瓶等7種絕緣子產品,年產能300噸。
(位于大慶路90號的化工四廠)
這兩個廠的興建過程,也是碾子溝工業區艱苦創業的生動寫照。面對一片荒蕪,建設者們在山腳搭起帳篷,在雜草叢生、蚊蠅肆虐的惡劣環境中埋頭苦干,他們心中只有一個愿望——盡快建廠、盡快投產。
繼牡丹江電石廠和電瓷廠建成投產后,鋁廠、煉焦廠、石油廠、碳化硅廠(后改為砂輪廠)、菌肥廠、化工二廠、煉焦廠、紅旗造紙廠等眾多工廠也相繼建成投產。
昔日靜謐的荒地,如今機器轟鳴不斷,“大慶路”兩側一排排腳手架高聳,一幢幢廠房在建設者的勞動號子中拔地而起,這片荒涼之地煥發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機,也散發著工業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
上世紀60年代后,市里從國營大廠移植設備和技術,興建了有發展前景、產品適銷對路的磨料磨具廠、水泥制品廠、電子原件廠,并集資上千萬元興建了樹脂廠。通過不懈地努力,牡丹江市工業的各項指標持續上升。
1964年全省重點城市地方工業上繳利潤中,牡丹江市上繳700萬元,位居全省第二。從此,在全省的城市綜合實力排名中,便有了“哈、齊、牡、佳”的說法。
歷經十幾年的不懈奮斗,牡丹江市極盡可能集中全市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地在碾子溝這片土地上投入數千萬元,成功建成了涵蓋不同門類的30多個工廠,使之成為了牡丹江市地方工業的重要基地。在建設碾子溝工業區的漫長歲月里,全市人民將智慧與汗水傾注于此,在牡丹江市地方工業發展的歷史篇章中留下了璀璨光輝的一頁。
“大慶路”因貫穿在荒蕪之地崛起的碾子溝工業區,從1958年開始到80年代末,一直是牡丹江市最為繁忙的道路之一,它已然化身為牡丹江地方工業的符號。那里曾機器轟鳴,工人們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展現出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如今,雖然歲月流轉,工業區的繁華不再如昔,但那些曾經的輝煌與汗水,卻依然在我的記憶中熠熠生輝,變成心中一份珍貴的獨家記憶。
值得細說的城市記憶密碼:偽滿牡丹江市滿洲鐵路醫院
話說牡丹江市南湖公園內的蘇聯紅軍紀念碑
漸漸被遺忘的海浪橋,從日寇修建到紅色符號
牡丹江市北山烈士紀念碑設計始末
牡丹江的日本間諜與牡丹江“高岡號”的內幕
牡丹江市虹云橋橫跨鐵路大動脈,承載和記錄著城市的歷史與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