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唐曉園
視覺設計| 星船知造
AI與工業是一對不分彼此的雙生子。智能化是上海工業的一部分。
7月9日下午,由上海市委網信辦、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辦的2024年“網絡名人看上?!比斯ぶ悄軐龌顒幼哌M位于上海徐匯濱江的“模速空間”。
這個今日上海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所在的位置曾是申城重要的工業岸線所在地。不遠處的龍華地區是上海飛機制造廠所在地。運10就從這里起飛。
本次活動主題分享環節,“星船知造”創始人唐曉園分享了如何找到新的表達方式,展現上海的工業氣質。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什么今天上海的工業氣質不那么直白?
今天上海給人的印象更多是一座金融城市,一座講究生活品質的國際都會。
但其實上海工業很強。
從兩個視角看,就能接近問題的答案。
從產業鏈看,
今天上海的制造業產業大都位于產業鏈上游,并越來越集中在高技術附加值產業。
所以和當年的上海制造相比——比如以前人們會說我買了塊上海牌手表,買了上海制造的鋼筆、自行車。但現在不會說,“你看,我這輛新能源車的核心零部件是使用了上海某某減速機的上海某某機器人在上海某某車間生產出來的?!?/p>
當上海的產業更集中于上游,也意味著人們對“上海制造”的感知反而會弱。
但它也意味著上海與全國,與全世界的產業聯系,比之前要緊密得多。比如上海核心產業集成電路的下游就有汽車、3C電子等多個領域。
其次,從當下產業變革看(數智化),
上海工業數個產業都已經率先邁入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階段。它意味著,野蠻而有序的工業場景正在淡去。
從PPT數據可以清晰看到,上海工業機器人密度全國第一。工業機器人已在數個產業的部分生產環節實現黑燈工廠。協作機器人多個主要應用場景也集中于上海優勢產業的數個生產環節。
所以,當人們對制造業的印象還停留在冷硬、粗糲的一面時,上海的核心產業正在改變中國工廠的面貌。
可以說,今天上海的工業氣質不那么明顯,恰恰是因為——和過去上海鍛造出新中國數個“第一”(第一爐鋼、第一臺萬噸水壓機、第一艘護衛艦一樣)——今天上海工業再次走在了全國前列。
產業鏈視角和產業變革視角也是《星船知造》寫作制造業的兩個切入點。
我們希望把這些觀察分享給更多讀者。
所以在上線的這一年里,雖然我們寫作了制造業數個領域的內容,但我們在內容上的探索就做了兩件事——
一是確立寫作的敘事語調。
二是找到一種新的表達方式。
確立敘事語調的重要性在于,
中國制造業的寫作語境是復雜的。
這種復雜來源于中國制造身軀的龐大。所以產業爬坡的過程中呈現出的氣質非常多樣:比如自動化程度,同一個產業在不同地區,同一個地區的不同產業,其自動化、數字化程度就可能千差萬別。以及,今天中國企業全球化的征程中,前往不同的國家、地區,也面臨著不同的機遇和挑戰。
會有很多紛繁的信息、觀點,以及情緒。
這就需要寫作者自己確立一個寫作錨點。我們的錨點是一種自信的基調。
它來自我們對中國制造業的信心。
一方面,我們看到越來越多超級終端的誕生。
新能源汽車、大飛機、去年我們首艘國產大型郵輪、三峽氫舟一號——越來越多能夠拉動數個千億市值、帶動多個高技術附加值、帶來高薪崗位的超級終端已經跑出來了。更多的超級終端(比如evtol)也在誕生。
我們也看到中國正成為全球化的縫合者。
去年我們寫作了正發生在俄羅斯、伊朗、法國、非洲各國的中企全球化征程。比如,我們看到隨著中國礦企“全球找礦”步伐的加快,上游資源產能開始集中在中國企業,下游需求也集中在中國。中企的全球化已經是產業鏈上下一整個產業森林的同步出海。
每寫作一個具體產業和事件,拉大視角去看,都會加固我們對中國工業未來的信心。
基于這些,面對紛繁的信息和聲音,我們錨定了自己的寫作坐標。它不會被輕易動搖。如同一座冰山——我們每篇文章呈現給讀者的部分是冰山上的那個角,它的形態由不同的寫作主題決定。但水面下的部分,確保我們始終用更大的視角、更長的時間線來看待每一個選題。
我們想和更多讀者分享這份信心。所以下一步,是找到新的表達方式。
它應該蘊含豐富的主題。
當然要有觀點,如果可以,為這個觀點賦予一縷情緒。我們希望每一篇內容有產業研究,有足夠信息密度也有個體的溫度。同時附帶樂趣。
我們還沒有找到這種表達方式。目前做了一些探索。
首先是轉變寫作的主體對象。
今年的517世界電信日,我們寫作了運營商為上海打造的全球最大新型城域網。
我們把寫作主體錨定在了上海這座城市。
這樣一來,它就完全改變了文本的敘事語調——城市天然具備IP性質。也更有溫度。
轉變寫作對象后,我們看到在很多領域,上海已經是一座沒有石頭可摸的城市。
●2023年,上海市電信業務總量達到644.9億元;
●上海5G基站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14.5個,5G基站占比和密度均全國第一;
●上海算力指數、運力指數全國第一;
當中國日益強大,有時候“全國第一”,其實就是“全球第一”。
上海已經站在了全球數字化探索隊列的最前方。
順著這個觀察角度,我們從城市出發完成了這項“新基建”的寫作。獲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第二個探索,是我們試著找到那個變化中尚未被人捕捉之處。
寫作人形機器人時,我們注意到一個反直覺現象——
目前人形機器人本體玩家中,既不包括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也少見國內排名靠前的幾大機器人巨頭。
當下人形機器人本體處于領跑位置的玩家,是汽車行業大佬或科技企業。
但另一方面,當人形機器人概念股迎來井噴時,率先引爆的卻還是工業機器人老三樣。
所以我們從人形機器人既傳統硬核(工業機器人老三樣)、又酷炫前沿(人工智能)的產業鏈角度進行了分析。
另一篇是我們寫作的中國EDA產業。選題的起因是,一些投資人朋友說:EDA市值不大,但入局者眾多,太卷了。
我們就想看看到底什么情況。我們發現,雖然現在國內EDA企業大多是“點工具”,還無法像美國同行一樣擁有全流程技術。但我們去看了過去幾年國外巨頭的各國市場增速。發現中國市場增速驚人。這意味著,目前中國工業崛起的紅利是海外巨頭吃到了,但新質生產力時代下,中國EDA的巨大下游市場仍在擴張,一定會形成技術VS市場、本土工業巨頭和本土軟件企業之間的良好內循環。
這個市場足夠大,大到足夠跑出像美國三巨頭這樣的頭部EDA企業。中國會卷贏這道芯片的窄門,一切只是時間問題。
以上是我們一些產業寫作上非常粗淺的思考。
我們目前為止做的還是一些“敘事練習”,接下去希望能夠提升能力,能快些走過這一階段,真正做出一些接近好的內容。再次謝謝大家!
本文為星船知造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