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這樣一則新聞引發了網友的熱議,也給無數父母敲響了警鐘。
43歲的吳月琴用8萬字記錄下了16歲女兒患上抑郁癥后的生活日常。
來源:極晝工作室《生二胎后,16歲的女兒確診抑郁癥》
“大女兒會用酒精去噴妹妹”
“每次把妹妹搞哭,她都會哈哈大笑”
“從易怒、割腕,到自殺...如果當初不要小的,也許大的就不會生病了。”
這是一位43歲的二胎寶媽,在自己日記里寫下的文字。字字泣血,滿是悔恨。心理問題頻出,現在的孩子怎么了?
在“首屆青少年心理安全論壇”上,青少年心理教育專家陳默老師說,這一代孩子的特質、心理需求早已大有不同,可我們的教育方式卻并未改變。
教育與孩子之間有著嚴重的矛盾與沖突,而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些“沖突”,正是孩子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
以下內容整理自陳默老師的演講。
01
“工具化的培養——自我意識的覺醒”的沖突
我們今天來講講「沖突」:
我小時候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是沙漠里的一粒沙”,但我們當下的孩子不是。
他們認為,“我來過了,雁過留聲,你們怎么可以不知道我來過?”我要秀給你們看。
他們覺得自己的個體是極其有價值的,是被父母歡迎來到這個世界的,所以他們的自我意識崛起得很早,人的目標就是自我價值的實現。
而自我價值的實現,是建立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上。所以,現在的孩子,很早就要去搞清楚自己是誰,將來能做成什么。
但我們有沖突——
我們需要他們是有用的。
我們需要工程師的時候,他們最好是工程師,需要他們是醫生的時候,最好是醫生。
我們沒有意識到沖突,才是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
02
“集體主義——個體化”的沖突
當下,一個孩子來到世上,兩歲就手捧iPad。跟iPad在一起,他一邊得以獨處,一邊又和iPad融為一體。
這樣的孩子,如果只有兩歲的話,他對真實的世界和虛擬的世界是彼此不分的。
他可以在真實世界里,感知虛擬世界的感受;在虛擬世界里,感知真實世界的探索。
這種生存環境,使得他個體化要求很高。
但我們的教育對學生的評價,依然是集體主義的評價。
評價一個學生的好壞,是以他在集體環境里的表現,這個表現主要是對集體化的適應。
這就是沖突。
你讓一個極其需要獨處的人,在集體化的環境里評價他這樣有問題,一些孩子就會感到,他不可能在集體化環境里被評成優等,所以就躲回家去享受獨處。
如果我們要讓他適應集體化,可我們的教育提供給他集體化的活動了嗎?
我們連春游、秋游都想取消了。
一個初中生有沒有參加過集體舞蹈?很多都沒有。
但是我們卻對孩子們有這樣的評價。
這就是沖突。
03
“平等人格——傳統秩序”的沖突
現在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是集兩代人的愛于一身的,他們的自尊感很高。
而且如果兩代人受教育是完備的,那第三代孩子的理性思維能力一定比較強,他們對人格平等要求很高。
你們家的孩子總跟你頂嘴,為啥?
因為他有想法呀。
這就是當下的孩子。
要想不跟他們起沖突,我們的教育就要成長,要了解“被教育者”是怎么回事。
但我們需要成長的是哪一部分呢?我們卻沒有意識。
04
“互愛需要——競爭環境”的沖突
現在的孩子個個都比較善良。他們愛同類,愛小動物。一個小動物去世,孩子就會嚎啕大哭。
但我們的教育環境,不是提供互愛的環境;我們的教育環境,是高競爭的環境。
有些學生不上學,他跟你說,我不是不要學習,是這個環境讓我太難受,你不要問我,我講不出來難受在哪里。
05
“意義尋求——資源搶奪”的沖突
現在的孩子,已經滿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生活需求,他們是高起點的。
這一代的需求和我們是不一樣的,他們追尋理解生命意義的解答,追尋一個宇宙觀的形成。
但我們的教育沒有變過,仍然在告訴孩子,在教育中我們要得什么?得人上人嗎?得更多的資源嗎?
即便是過去傳統的科舉教育,也是要讓學生在求知中有樂趣。但現在讀書就變成了考試,變成了比賽,誰受得了天天去的地方是比賽場?
有人告訴我,應試教育不改,我們沒有辦法,大方向是這樣。
錯!我從來不這樣認為,不要往籮筐里扔。有哪個地方不應試,哪個地方不選拔?
問題是在意識上面,請大家深入一點去想一想,我們自身沒有求知的欲望,我們不會喚發我們的孩子求知,所以,我們就搞比賽。
教育跟我們當下的孩子不匹配。
一個高中生跟我說,學校不是個解惑的地方,我的問題小學不能解,初中不能解,到了高中依然不能解……
這就是我們教育要思考的問題。
06
“少子家庭——大班教室”的沖突
在當今社會,孩子們降生人間,若是出生于大城市中上等收入家庭,他們成長的空間大多局限于100平方米的住宅。
我曾看到一個視頻,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小寶寶,其家庭用塑料泡沫圍護出一塊安全的活動區域,客廳則被各類玩具所充斥。
在這狹小的空間里,嬰兒漸漸成長,享受著他們的幼年時光。
然而,與此同時,我們的教室卻數十年來一成不變,依然是一群學生擁擠在狹小的空間里共同學習。
這些在100平方米住宅中長大的孩子,當他們步入這樣的教室,面對眾多同學和嘈雜的環境,有的孩子會感到極度的困擾,甚至想要逃離回家。
回顧我們自己的童年,那時可能是在僅十余平方米的空間中,與三代人一同生活。對于我們來說,教室的空間感受,與現在的孩子是截然不同的。
班級制度數十年來不曾改變,盡管新生人口逐漸減少,孩子們變得稀少,但班級人數的減少似乎并不可能。即使學校面臨關閉的風險,也不會考慮縮小班級規模。
在此,我想留下一個問題,“未來的孩子們,在教室里站起來、走出去的需求可能會日益增加,這樣的現象將會越來越普遍。
心理問題也將隨著這種壓力而急劇上升。”我們是否準備好應對這一挑戰,為孩子們創造一個更加適宜的學習環境呢?
07
最后想跟爸媽們說的是:其實抑郁并不可怕。
就像人都會感冒發燒一樣,發熱是我們的身體在阻止病毒繁殖,而咳嗽同樣能夠清除感染異物。人的抑郁狀態也是如此。痛苦的情緒,是為了提醒我們,問題到底出在哪里?不管是因為周遭的環境,還是某個事件,只要我們接收到了這一“信號”,就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去面對、去改變。
在那之后,一切都會好起來。畢竟,沒有一個孩子,會突然抑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