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冕座T(T CrB),在不同星圖、星表中可能有其他名稱或編號,如:SAO 74129,HD 78322,PPM 104498,GSC 2037:1144,B+26 2765,HD 143454等,視亮度約+10.3等。赤經:15h59m30s 赤緯:+25°55′13″,在北冕座ε附近,距離地球約2600光年。
北冕座T星是一顆再發新星,屬于激變變星中的一類。顧名思義,它是會多次爆發的新星,兩次增亮間隔長達幾十年。原本肉眼看不到的北冕座T,亮度會在幾小時至幾天李突然劇增,然后亮度又緩慢下降,亮度變幅2000倍左右。
1866年人們曾經看到北冕座T星的爆發,在這次爆發期間,世界各地的觀測者獲得了較為豐富的觀測數據,開創了新星觀測歷史先河。英國天文學家威廉·哈金斯(William Huggins)與化學家威廉·米勒(William Miller)更是率先獲得了它的光譜,這是人類首次對新星進行光譜觀測。1945年,美國天文愛好者萊斯利·佩爾蒂埃(Leslie Peltier)曾注意到北冕座T的變暗現象,并大膽預測這表明北冕座T即將再次爆發;1946年北冕座T再次從10.8星等突然增亮至2星等,使其成為夜空中肉眼可見的天體,驗證了佩爾蒂埃的預測。
1946年光度變化曲線(來源:Wikipedia)
1946年北冕座T爆發照片(來源:哈佛天文臺)
我們推薦拍攝視場是 1° × 1° 為佳,如果視場小于 0.5° × 0.5°,可能不適合做此工作,當然也可以特殊處理。如果視場太大(比如你使用焦距比較短的相機鏡頭),考慮到大視場像場畸變,可能不利于觀測圖像與模版圖像對齊,建議你拍攝的時候使用適當的局部讀出,比如使用 #subframe 0.5 這樣的設置(對于ACP排程觀測計劃來說)。(至于什么是合適尺寸的局部讀出,可以私信溝通,發原圖,然后再商量處理。)
如果你覺得拍攝圖像的文件占用空間太大,也可以用 BIN 4 來進行拍攝,只要程序測試過關就沒問題。
建議拍攝的頻率在1分鐘1張就可以,多張也沒問題,但不建議超過每5分鐘拍攝一張。對于拍攝的原始文件,建議至少保留10天以上的數據,以備未來有價值時進行精確測量
建議每天拍攝平場暗場和偏置場,雖然程序不需要這些場,但如果是你發現了爆發,那么日后的科學數據處理需要這些場做校準才更有科學性(校準場格式需要和拍攝的圖像一致,比如像素數和溫度等)。
下圖是北在右邊的拍攝圖像的參考圖
圖中紅圈的C1,C2,C3,D1,D2是程序比較測光用到的星點,請保證拍攝圖像中有這些星就可以。
下圖是THE SKY軟件模擬的各星點的位置和亮度信息:
你拍攝的圖像中能包含這些星點就OK,不需要北在右邊,鏡像也可以(如果是主焦點望遠鏡會鏡像),也不用擔心德式赤道儀翻身導致圖像旋轉180問題,如果是地平式跟蹤,圖像有場旋也不影響監測。
咨詢聯系:
星明天文臺:高興
gaoxing8888@sina.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