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去看了《抓娃娃》。
作為一部商業喜劇片我覺得它是在合格線之上的。
笑點密,梗夠多,量大管飽。
有祛除一周的班味兒,無腦開心2小時的藥效。
質量也對得起咱人民群眾的錢包和智商,可以放心食用。
但我有個純個人觀影建議:
千萬不要和父母一起去看《抓娃娃》。
▲據燈塔專業版,截至7月18日19時54分,影片《抓娃娃》票房突破9億元。該片于7月16日上映。
電影劇情就是那個老段子:
“有沒有可能我爹其實是大富豪,我這輩子過得這么窮都是他在考驗我?”
但有人把這部電影標榜為中式《楚門世界》育兒版,對中式教育的反諷成分有六層樓那么高。
我覺得完全duck不必!!
我勸大家放松一些, 別把電影當春晚看。
愛做閱讀理解的中國朋友,一生都在上價值。
如果把《抓娃娃》作為一部反諷社會現實的電影。
那他的反諷力度屬實太低了,內核深掘度也太淺,劇情邏輯還存在脫離現實的不合理性。
對諷刺的處理有種鞭子高高舉起然后輕輕落下的感覺。
但我覺得在一部純商業爆米花喜劇片中找上升, 等同于吃了偉哥后找女友。
沒有硬找。
圖 / 《爆裂鼓手》
我完全能理解一部分朋友表示仿佛看了一部中式恐怖片。
看完只有無窮的壓抑和痛苦,根本笑不出來。
畢竟我自己就是一個被中式教育腌入味的典型東亞孩子。
當我看到電影里兒子用高考做為代價,去印證自己已經被全方位控制的動機時, 我的第一想法卻是:
“這第一科就交白卷了,后面的考試可咋辦啊?!”
當時的我像極了《大宅門》里少年時期李天意,腦子只有一個問題:
“長大了,開銀行還是掏大糞?”
圖 / 《大宅門》
這正是創作人員埋下的陷阱。
電影中的父母是:沒苦硬吃。
現實中的我們是:沒福硬享。
創作人員就是利用沒苦硬吃、富人窮養的矛盾來展示核心表達:
一切苦難都不值得歌頌,贊揚吃苦的成功學就是耍流氓。
這種方式對于孩子和父母都太過殘忍,彼此傷害,炮下烙痕。
創作人員也是利用了馬繼業的視角太太太容易產生共情的特點,在后半段把戲劇發展強行往回收。
讓人陷入“我討厭你的封建思想,卻又不忍您勞累的模樣”矛盾漩渦中。
這種做法也讓一部分人覺得幾乎所有的笑點都建立在對孩子的欺騙上,太缺德了。
本已淡忘的童年陰影又被勾起,還扒光了衣服,擺在桌上,當成體盛的餐具,供大家享用。
真是馬大俊的結拜兄弟,馬彼得了!!!
所以我提議,如果您是曾經嚴重遭受或正在遭受“中式苦難教育”的打壓與剝削,渴望意志自由的朋友。
以及習慣深度剖析影視劇,講究戲劇邏輯不能完全架空、脫離現實的高敏人群。
那可以直接避雷這部電影了。
咱沒必要自己給自己心里添堵。
想充分享受這部電影帶來的歡樂,除了放松心態、別想太多去觀影以外, 還有一點:
最好和朋友一起去看,別帶上父母。
我另外一個朋友帶著她媽去看了《抓娃娃》。
看完他媽對她說:
“我和你爸都沒像馬成鋼那樣無死角監視你,你比馬繼業幸福太多了,知足吧。”
朋友瞬間感覺嗓子眼被塞了只癩蛤蟆。
如鯁在喉,如芒刺背。
另一位網友分享帶著爸媽去看電影。
看到結尾她一直哭,他爸看她哭的停不下來。
然后點評了一句: “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她哭得更傷心了。
一個簡單的道理:
施暴者永遠不會把施暴的源頭指向自己。
因為施暴方會用各種方式為自己的行為辯解。
通過邏輯自洽讓自己相信自己的行為是合理的或者是被迫的。
但好像很多父母并不知道,成為父母之前要先成為自己。
這是個時代的痛點。
當這類父母看到“你以為是我們操控了你的人生,實際你也操控了我們的人生。”這句臺詞時:
他們一邊心疼著孩子,一邊又共情著馬成鋼的不易。
他們以為這只不過是一部電影,殊不知自己在現實世界中卻正扮演著馬成鋼這個角色。
因為在“壞人” 的視角中,他沒有好與壞的概念,他眼里只有利與弊。
所以大家別妄想可以通過一部電影能讓自己的父母覺醒什么。
有意識的父母不需要用電影來覺醒。
沒意識的父母你根本叫不醒。
電影是讓人看見問題的途徑,絕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自己或約上朋友去電影院樂呵樂呵得了。
作者|保安007
“生活太苦了,周末我再去影院刷一遍吧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