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出租車的出現,是不是意味著傳統出租車、網約車司機早晚都要丟掉飯碗?
是不是意味著未來的貨運、外賣等行業都會受到沖擊,造成千萬人失業的場景?
站在現在的時間點上,我們應該先保障就業,阻止人工智能的發展呢,還是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呢?科技進步與就業之間,是對立的嗎?
蘿卜快跑帶來的影響比我們想象中更巨大,今天我們來聊聊,蘿卜快跑對失業與就業有哪些影響。
01
根據現在在武漢運營的蘿卜快跑數據,10公里路程只要4塊錢了,這是出行成本的大幅降低,會導致人們在出行交通的選擇上發生巨大變化。
以往短距離、低成本的出行方式,包括公交車、共享單車、共享電瓶車。當蘿卜快跑以更快的速度、更私密的空間、更點對點的服務,下探到低成本出行的空間時,就一定會對原有場景產生巨大的替代和擠出。這種感覺就像是,當外賣幾塊錢就能送到家的時候,方便面就被干趴了。
所以無人駕駛出租車的第一個影響,首當其沖的,是被譽為“新四大發明”之一的共享單車巨頭。
共享單車從2017年誕生起,數百家企業搞單車大戰,到最后只剩下兩三家企業存活,好日子還沒過上幾年,巨大的投資怕是還沒收呢,結果現在比它更先進的巨頭就來了。
可以預計,只要兩三年后無人出租車大量鋪開,共享單車的客戶群體會大量萎縮,當縮過盈虧平衡點后,恐怕就得退出市場。由此而來的,想想共享單車的調度員、城市運營網點,會有大量的崗位不再被需要。
02
無人駕駛出租車的第二個影響,是對公交車的替代和擠出。
目前大部分城市的公交系統,都不是賺錢的項目,而是財政補貼、服務群眾的公共項目。每一條公交線路,每個月的投入都是巨大的。
成本有幾層:
一是車的成本。平均運營七年左右就需要更新的公交車,造價成本大幾十萬,每輛車平攤到每個月的成本要上萬元,而一條公交線路往往需要20輛車甚至更多。單條公交線路,僅車的成本,每個月就是幾十萬。
第二是人的成本。這條公交線路可能要配備四五十名司機,每個月也是幾十萬的開銷。
第三是運行成本。車子每跑一趟都要錢,一天很多趟,每個月也是不小的成本。所以僅一條公交線路,每月就要上百萬的成本。
但我們必須要知道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就是無論是公交、地鐵,還是高速公路,存在與否,都取決于投入與覆蓋人群的比值是否經濟。
就像是2000年前后,街頭都有公共電話亭,插卡打電話。電話亭要鋪設專門的線路,要有造價,也是服務基層的一項公共設施,但當手機越來越便宜,大部分人消費升級,變成自己用手機的時候,公共電話亭也隨之取消了。
公共電話亭的取消,并不是說我們國家就放棄了那些沒有手機的人,不給他們任何打電話的機會了,而是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去定向扶貧。一定可以有更好的方式,花小錢辦大事。
公交車也是一樣,要計算成本與覆蓋人群的比值。如果每個月花上百萬,能服務幾萬人出行,等于每個人每個月補貼幾元幾十元,這屬于受益人群廣泛,值得投入。
但如果這條線路只能服務幾百個人,就相當于,在每個人身上,每個月補貼幾千甚至上萬塊錢了。
每個月幾千塊,連包車都可以了,結果他們享受到的竟然只是坐公交車,這值得嗎?不值得。所以一定會有更經濟的辦法,比如給老年人發打車補貼卡等等。
第二個影響就是,無人駕駛出租車,價格下探到公共交通覆蓋范圍時,一定會對原有的公共交通系統做出替代和擠出,那么城市公交集團和其員工,下崗風險就出現了。
大家應該明白一個道理,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沒有什么是鐵飯碗,如果你把編制視為終身保障的話,未來對你可能是殘忍的。
但反過來,我們也可以理解為,無人駕駛出租車,以后可能會成為公共交通的一部分,就取決于制度如何去設定,但這是后話了。
03
第三個影響。我們談了對兩類巨頭企業的替代,要知道,事物的興衰總是相伴而生,蘿卜快跑這家巨頭的興起,會增加哪些新的崗位呢?
我們用《認知世界的經濟學》第3章供需的原理來分析,需求定律就是,價格下降時需求會大幅增加。其實從前面講替代效應,大家也能看出來,很多原來騎車、坐公交的人改為乘出租車,甚至很多走路的人變成乘車,需求一定會大量增加。
無人駕駛出租車不再需要司機,這會帶來司機的失業,但同時也會有新增崗位的出現。目前的蘿卜快跑,在省去司機的同時,新增了線上的安全員,在隨時監視著車輛的運行。
目前的數量是每3輛車一個人看著,隨著技術進步,可能會變成一個人看6輛甚至9輛車。那么,如果因為價格下降,對出租車的需求暴漲,超過6倍或9倍,則新增的就業人數,就會超過失業人數。
并且這種就業,因為是線上服務,甚至不受地域限制,可以轉移成為西部省份甚至小縣城的就業數據。
所以問題來了,請大家猜測一下,價格下降帶來的需求增加,會有幾倍增長嗎?會有10倍以上的增長嗎?
大家可以在評論區寫下你的判斷。
一個例子是快遞行業,過去的十幾年里,因為信息系統建設、機器分揀、智能傳送等各種工具的使用,快遞的成本下降,價格也在大幅下降,隨之而來的就是全國快遞數量的連年暴漲。
2007年,全國年快遞數量10億件,2010年20億件,2014年100億件,到了2021年則突破1000億件。而今年,僅上半年的快遞量,已經超過了800億件。
價格下降引起的需求暴增的規模是很恐怖的,超過幾倍甚至10倍的需求增長是很有可能達到的。
而我們計算失業的司機人數VS線上安全員的新增人數,還只是線性替代。如果你考慮到大部分出租車司機都是每天超時工作,每天2班倒工作12小時以上,如果改成企業安全員,變成8小時工作制的話,則崗位人數還會有50%的增長。
如果考慮進職業分工,原來的司機往往還身兼車子清潔、安全檢查與維修等各種額外職務,后續企業分工細化,引入專門的車況檢查、保潔、維修等工種的話,就業數量只會更大量地增加。
所以說,與其害怕技術進步引起失業,不如呼喚勞動法、8小時工作制的嚴格落實。
04
講到這,我們會看到,僅僅是蘿卜快跑,對未來的影響并不悲觀,短期內反而可能創造更多的就業,但長期呢?
長期來看,安全員的崗位早晚也會被AI替代,車子檢查、清洗早晚都被機器人替代。你會發現,長遠看,我們終將失業。到那個時候又該如何呢?
唯一能保障我們的,就只有社會制度的進一步進化。從社會主義的按勞分配,再到所有工作都被機器取代發生之前,我們的社會制度能夠進化到下一個時代,進入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世界,才是終極的解決方案。
努力吧各位朋友們,或許在2060年之前,那個時代就要來臨了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