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鏡哥。
一個現象,耳熟能詳。
每逢大災之后,必有舉一地甚至全國之力展開的救援工作,各級領導亦高度重視,親臨現場,指導救援,寄托哀思。
比如這次的陜西柞水橋梁坍塌,與四川雅安泥石流災害。
這種體制的優勢與溫暖讓受災群眾欣慰有加,讓救災人員備受鼓舞。然后,在精致包裝的宣傳報道下,一場本質上的喪事,最終演變成一出描寫救災感人事跡的喜事,讓人們很快就忘記了災難發生的原因,以及由此造成的損失。
每次重大災難后,都會有高規格的會議,必然也有“痛定思痛、舉一反三”的說辭,然后,同樣的文字在不久的將來再次出現在大家視野,還是那一套話術,還是一樣的措辭,只是時間地點不同,災難卻依舊。
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給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資源,助力國民經濟飛速發展,但同時也孕育了無數的自然災害,這是不爭的事實。
面對近年來頻發的重大災害事故,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在智能裝備已經開始搶食普通人飯碗的當下,如何將科技運用到防災減災,讓科技不僅改變生活,也能在關鍵時候救命,理應成為當下各個階層的共識。
這次發生在四川雅安的泥石流給當地造成重大人財物損失,雅安,一個多災多難的城市。
雅安這樣的城市,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和地質結構,災難時有發生。這種自然而無法改變的環境,注定了包括但不限于雅安在內的眾多城市的命運,或早或晚都有可能發生災害性事故。
那么在無力也不能大規模遷徙的前提下,是否可以通過科技賦能,盡量減少災害給當地造成的人員損失呢?
通過搜索資料可知,目前在災害預警方面,國內國外已有現成的地質災害監測系統,比如聲波和振動監測技術可以通過分析地面振動和聲波模式來預警泥石流的發生,在泥石流形成的初期階段提供警報。
比如光纖傳感技術,在河道或潛在危險區域部署光纖傳感器,監測土壤的微小變化和水位變動,這些同樣可以對泥石流和洪水進行早期預警。
再說說橋梁,鑒于部分橋梁質量原因,很有必要在重要路段和車流量較大的橋梁安裝SHM系統,SHM系統能夠持續監測橋梁的物理和環境參數,及時發現潛在的損害和劣化,從而提前進行維修,防止災難發生。
以中國的港珠澳大橋為例,就安裝了世界上最先進的SHM系統,不僅能夠監測橋梁本身的健康狀況,還能根據環境和交通流量變化自動調整監測方案,確保橋梁在極端環境下的穩定運行。
也許類似于SHM系統這種監測設備成本頗高,但它們為關鍵橋梁提供的安全保障和預防重大事故的能力是無價的,更是不能以金錢來衡量的。
老話講好鋼用在刀刃上,同理,納稅人的錢也要花得物有所值。如果高級別的監測系統成本太高,那么在橋梁上安裝一些簡單的監測設施應該不是難事,畢竟高速公路上一個又一個的測速、計費設施的代價也不低。
生命安全大于天,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把錢用于老百姓息息相關的安全領域,盡力確保每一位群眾的安全無虞,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
近年來的極端天氣屢屢出現,造成無法估量的人財物損失,已到了我們不得不去重視的地步。
作為各級官員,不能只把眼睛盯在發展的道路上,也要俯下身子看看腳下這片土地,還有多少百姓生活在危險和未知之中。
有些事不是沒法做,而是想與不想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