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精致的都市麗人,我最近關注到一個餐飲品牌跨界做時尚的新聞。
一場時尚大秀,模特都是門店員工,還穿著不同崗位的員工制服。
其實之前我們就有盤點過茶飲品牌的員工分享工作日常,其中就包括用拍攝時尚大片的方式展示他們的工服。
但不同于員工們自己整活,這場時尚秀的主辦方麥當勞是主動帶著自家員工邁入時尚賽道。
據了解,這場大秀的主線是對外展示麥當勞的新一代員工制服。
(圖源公眾號@小食代)
根據員工不同崗位需求總共8款設計,其中包括餐廳經理、業務合伙人、大廚、咖啡師等等。
每個崗位員工都有新工服,品牌格局倒是打開了,但一些新工服的配色還是遭到了網友的吐槽。
胸前的領花樣式也沒能逃過嘴毒的網友:
不過麥當勞和員工對這次制服秀的用心程度還是得到多數人肯定的,因為很多網友都以為上臺走秀的是模特。
并且在舉辦制服大秀之前,麥當勞的員工還身穿新制服登上了時尚雜志《世界時裝之苑ELLE》
于是有人就在問,麥麥怎么進軍時尚圈了?
其實麥當勞早就與時尚深度綁定了。
1、聯名時裝秀
麥當勞這些年大大小小地組織或參加了很多場時尚大秀。
2014年,意大利品牌Moschino就把麥當勞搬上了米蘭時裝周,從此打開時尚界的大門。
以玩轉社會現象與次文化為特色的ANGUS CHIANG品牌,與大陸地區麥當勞推出系列聯名單品,還為展示單品舉辦了一場名為“雞不可失食裝周”的秀。
(圖源公眾號@公關狂人)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個性化的設計師款與麥當勞元素結合 ,在色彩搭配和制作材料上的運用也十分大膽。
甚至他們的年會上也有員工身穿品牌歷代員工制服走秀的環節。
2、時尚品牌聯名單品
2019年,麥當勞推出與Alexander Wang合作的聯名系列。
全球限量的黑金籃子和與麥當勞外賣紙袋相似的黑金M手包一上線就秒售罄。
對此小馬的評價是:在菜籃子和錢包之間,我還是選擇窮鬼套餐吧。。。
還有我們熟悉的優衣庫與ZARA也都曾和麥當勞聯名。
不過說實話,這兩家的聯名款設計多少還是草率了些,雖然終于有買的起的聯名款,不過看顏值應該很少會有人買吧。。。
要論設計出彩的,還得看時尚設計師品牌的聯名款。
在與芬蘭設計師品牌VAIN合作上,則是對13套廢棄的麥當勞員工服進行改造,包括拉鏈夾克、賽車服、襯衫、圍裙等在內的27件全新單品。
但這些單品并不外售,只會作為特殊禮物贈送給芬蘭的部分麥當勞員工,并且規定不能在上班的時候穿。
而麥當勞也因此次聯名吸引到不少年輕求職者。
據媒體報道,在該系列制服推出后,其求職申請數量增加了63%,創下了芬蘭麥當勞的最高紀錄。
另外一項針對15至24歲年輕人的調查則顯示,人們對于麥當勞的印象分數也大幅提升,其中雇主形象上升了52%,品牌責任形象提升了69%,“這是我信賴的品牌”認知度也增長了約65%。
3、品牌伙伴
2019年Vetements把秀場搬到了香榭麗舍大街的麥當勞,直接讓麥當勞成為秀場的餐飲供應商。
巴黎世家創意總監Demna Gvasalia曾在《紐約時報》上發了一篇文章,提到他對麥當勞的看法:“是美食界的路易威登,當你旅行的時候,到處都能看到它,你的心也暖了起來,因為你知道可以期待些什么。”
為什么麥當勞如此熱衷于創新員工制服和品牌的時尚服裝設計呢?
站在品牌角度來看,一方面,工作制服是塑造品牌雇主形象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品牌文化與門面的代表。
目前麥當勞在中國餐廳數量已超6000家,員工超20萬,其中“95后”員工就超過65%。
對于一個需要持續進行品牌年輕化的企業來說,通過制服換新來讓員工保持青春活力的形象是讓企業保持年輕化的有效方式之一。
而品牌通過與時尚領域的結合還能展現品牌特色與調性,其中帶有品牌元素的服裝展示就可以直觀地向受眾進行品牌表達。
站在消費市場角度看,品牌服飾正在成為一種社交話題和用戶內容創作靈感。
制服成為麥當勞的一種品牌文化符號被消費者吸收,小紅書上,“麥當勞衣服”有超4萬發帖,其中既有對員工制服的討論,也有模仿員工或品牌配色的穿搭分享。
而此前也有網絡博主將美團、餓了么外賣員的服裝爆改成Lolita裝,引起不少話題討論。
如此看來,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總結這種現象:
品牌借工服提升格調,用時尚體現品牌審美,以此找到與受眾的互動話題,增強消費者的品牌認同感。
文章來源:socialmarketi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