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會把3歲的孩子送進寄宿制學校,并且一送就是9年嗎?
我估計大部分家長會說,不會。
但總有例外,有位海淀媽媽就是這樣做的,而且,她的兒子成長得很好,可以說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我們來了解一下海淀媽媽亮亮和兒子樂然的故事吧。
兒子樂然3歲的時候,媽媽亮亮毅然決然地把他送到了一所寄宿制學校,一送就是9年。
幾年后樂然說,當時覺得媽媽挺絕情的。
對兒子的評價,亮亮并不意外,她說自己本來就是個心狠的人,因為她從小就上寄宿制學校,覺得這沒什么。
亮亮說,她自己深受母親影響,一直堅信獨立和堅強是家族的基因,也是孩子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品質。她回想起來,自己從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是這么教育她和妹妹的。
母親對她說過,獨立性是她們必須要做到的,不能想著依賴父母。這位睿智的老人,一生都在踐行這個理念。
亮亮來自河北秦皇島,在北京打拼多年,創立過公司,算是在金融界小有所成。亮亮的先生在著名的三甲醫院工作,平時非常忙碌,兒子樂然出生后,照顧他的責任就落在了亮亮身上。
為此亮亮放棄自己的公司,轉到銀行工作,抽出一部分時間來照顧兒子。
在外人看來,亮亮無疑是優秀的,然而在她的大家族里,亮亮卻被認為智商不行,學習和工作也一般。
原來,亮亮出生于一個教育世家,外公是兩所大學的創辦者,媽媽和小姨都是大學教授。
按理說,在兒子的教育上,亮亮應該有優勢才對,然而她卻被海淀媽媽們群嘲了。
有一天亮亮帶著樂然去上足球課,訓練間隙亮亮和幾個家長聊天,大家說起了某某實驗學校,有位家長說那所學校應該是特別牛的學校。亮亮一聽,她家就是那所學校的學區房呀。
媽媽們一聽炸了,紛紛問她放著好好的學校不去,為啥送孩子去了一所外國語學校,這不是舍本逐末,抱著金碗要飯嗎?在她們看來,亮亮對兒子的教育關注不夠,她們甚至嘲笑亮亮,說她這不叫雞娃,是科學養娃。
對此,亮亮抱以哈哈一笑。
在兒子的教育上,亮亮并不是沒有規劃。早些年,亮亮也想過把孩子往天才方面培養,為此她了解過各種少年班、素質班等,也讓兒子參加過一些學校的培訓,但樂然沒考上。
至于說不心疼兒子,送兒子進寄宿制學校,亮亮并不后悔,而且對于兒子目前的表現來看,她感覺很欣慰。
對樂然來說,3歲就進入寄宿學校,這并未給他造成心理陰影或創傷,反而讓他擁有了相當強的獨立生存能力。
在學校里,樂然和同學們一樣,一切生活起居都靠自己,即使生病了也是和舍友們相互照顧,相互安慰。周末回到家,小樂然每天早上也按時起床,然后自己準備早餐,吃完早餐之后他還會將碗筷收拾干凈,完全不用媽媽幫忙。
然后,樂然自己聯系德語老師,開始上網課。
對于作業,樂然也是獨立完成,媽媽從來不過問,更不會幫他檢查作業。
這樣獨立堅強的樂然,確實很讓人省心。
亮亮說,希望兒子擁有自驅力,而不是靠父母的強制,那樣會讓親子關系緊張。她說如果哪一天兒子對一件事有特別強的欲望和信念,他會自己驅動自己去探索,去學習。
海淀媽媽把3歲兒子送進寄宿制學校,一送就是9年,結果讓人想不到。
對樂然的教育,媽媽最初考慮過國際路線,于是把兒子送進了外國語學校。后來,因為各種原因,亮亮還是為樂然選擇了走高考的路線。
當然,樂然十分爭氣,不僅學習成績優異,德智體美勞也全面發展,五年級時樂然跳級上了初中,免去了小升初考試和中考,直接進入高中,這給小樂然減輕了很多壓力。
樂然有了很多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打棒球,是球隊里的骨干隊員,他踢足球、學馬術、學京劇、打搏擊等,所有這些都是樂然自己選擇的,而不是媽媽的安排。
在學校舉辦的首屆春季運動會上,樂然報名了一千米長跑。瘦小的他一開始并不被人看好,然后樂然卻跑出了第二名的好成績。當小伙伴們簇擁著他,為他喝彩時,樂然開心地笑了。亮亮也很開心,兒子成績優異,德智體全面發展,與同學相處和諧,這個在海淀媽媽們看來并不雞娃的孩子怎能不讓她驕傲呢?
如今的樂然,一方面在努力學習,為將來的高考備戰,一方面他努力學習德語,為將來去德國留學做準備。
在別人看來,樂然已經很優秀了,但亮亮帶兒子參加過一個少兒編程講座,雖然兒子表現不錯,但亮亮在聽了別的媽媽的分享后,她還是覺得,兒子和別人的差距還是很大。這讓亮亮給丈夫打電話時忍不住感慨,說他們家跟人家一比,可能從祖墳就開始有差距了。
感慨歸感慨,亮亮并沒有因此而焦慮,對于兒子未來的路,她依然保持自己的看法。她希望兒子的人生能自己豐富起來,去體驗真實的生活和人生,而不是被父母安排好的。
亮亮說,她的父母把獨立堅強獨當一面的品質傳給了自己,而她又把這種品質傳給了兒子,這是父輩留給兒孫的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他們家庭的基因。
是呢,3歲開始上寄宿制學校的樂然,沒有讓媽媽失望,他長成了別人家的孩子,讓很多媽媽羨慕。
對此評論區也有不同的聲音,有人說,普通人不要對號入座,人家這是頂級家庭基因,生的都是天才。人家給予孩子的也不是普通父母給予的,沒有可比性,看看就行。
確實,媽媽本身就很優秀,尤其她的家庭中獨立的基因是她的人生信條之一,而這也傳遞給了孩子。沒有這樣的條件,孩子是否能保持優秀,不好說。
有網友說,說到底還是要有錢,而且孩子本身要有這個高智商基因。
這條評論得到了很多網友的點贊。
也有網友說,她小時候就寄宿,跟媽媽一點都不親,就周末回去,跟上學的時候一樣。
這種情況也是存在的,孩子過早地寄宿,會讓他親情淡薄,與家庭疏遠。
對于寄宿制問題,家長們討論并不少,孩子是否要上寄宿制學校,幾歲上比較好,一直是大家爭論的焦點。
從海淀媽媽亮亮與兒子樂然身上,也許能給大家提供另一個思路。
對此,你怎么看呢,歡迎留言分享。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