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寶馬、奔馳退出價格戰(zhàn)的話題沖上熱搜,緊接著,“寶馬加價”“寶馬拒不交車”的消息又點上了一把火。
就連忙著準備年度演講的雷軍,看到熱搜都忍不住發(fā)了條微博,“BBA漲價”究竟是什么情況?
與此同時,合資品牌如大眾、豐田、本田、日產及沃爾沃等品牌被傳即將跟隨BBA的腳步,收回優(yōu)惠,甚至有人斷言持續(xù)了大半年的價格戰(zhàn)即將畫上句號。
消息滿天飛,真假難辨,為何寶馬、奔馳、奧迪會在此刻選擇撤出價格戰(zhàn)?難道真的是自信無敵?價格戰(zhàn)真的要結束了嗎?究竟什么時候才是買車人最好的出手時機?
紛紛漲價,告別“沒錢只能買BBA”
“沒錢只能買BBA”,漲價之下,這句話即將成為歷史。
近期,全國多地有消費者透露,他們在寶馬4S店訂購的汽車被拒交付,車型主要集中在i3、ix3、3系這幾款,4S店或給出理由說,“車停產了”“產量減少”,或者要求車主加價。
北京某寶馬店表示,截至目前,寶馬 5 系、7 系等豪華車型的漲幅已達 3 萬至 5 萬元,3 系漲了 6000 元左右。不僅是油車,此前備受關注的“19 萬的寶馬 i3”,如今的裸車價也要 20 萬出頭。
據(jù)媒體調查,三季度起寶馬中國與華晨寶馬取消了東區(qū)經銷商銷量目標考核,經銷商庫存壓力減輕,紛紛減少終端價格促銷力度,平均單車售價上浮1.3萬元左右。
奔馳、奧迪情況類似。據(jù)報道,目前有奧迪門店全系車型漲價1萬,最高漲價4萬,有奧迪門店兩天漲了兩次價。有銷售表示,奧迪Q5(參數(shù)丨圖片)、A6已經漲價,A4基本不變。不過有上汽奧迪的銷售表示,目前A7L 37萬,仍然位于歷史低位。
奔馳銷售人員也透露了漲價預期,表示,受寶馬漲價、奔馳自身減產等因素的影響,奔馳估計會在兩周左右之后漲價。
漲價的效果立竿見影,北京、上海及重慶的多位寶馬銷售表示,價格上調后,進店客人也有所增加。有重慶銷售稱,排試駕要等10幾分鐘。
但是一位廣州寶馬銷售表示:“都是聽到漲價了來看看,有的是想了解漲了多少,也有后悔之前沒入手的顧客再進店與銷售談價的,但真正入手的卻寥寥無幾。”
漲價不是選擇,而是被迫
表面上看,BBA在激烈的價格戰(zhàn)之下還如此“頭鐵”,逆勢漲價,任性至極,但現(xiàn)實是,這是在“以價換量”失敗后不得已而為之。
上半年寶馬在全球共計交付109.65萬輛,同比增長2.3%。但在中國市場同比下滑4.2%至37.59萬輛。奧迪上半年在華累計銷量為29.2萬輛,同比呈下滑趨勢。
而且即使寶馬熬得住,經銷商也不干。“以一個非常合理的銷量目標和銷售節(jié)奏,讓經銷商健康可持續(xù)地發(fā)展,這是我們的目標。”寶馬集團大中華區(qū)總裁兼首席執(zhí)行官、寶馬(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高翔近期在可持續(xù)發(fā)展活動上表示。
由于終端激烈的價格競爭,消費者觀望情緒濃厚,以及國產品牌帶來的巨大沖擊,經銷商經營艱難。為安撫經銷商,寶馬開出了3%價格折讓、把逾期付款違約金年利率降至2.5%,把滯港車輛倉儲費降低50%等政策,幫經銷商渡難關。
中歐協(xié)會智能網(wǎng)聯(lián)汽車秘書長林示也表示,BBA“降量保價”的政策轉變,實則是門店單車虧損嚴重、經銷商壓力累積至臨界點的必然之選。而且大幅降價,非但沒有換來銷量,反而侵蝕了品牌價值。
“五折甩賣”“腰斬促銷”下,BBA此前幾十年在華建立的豪華品牌形象正在崩塌,消費者對其預期降至新低。“因此退出價格戰(zhàn),無論對渠道也好,對自己也好,都可以及時止血,留存實力。只是份額就不一定能保得住了。”林示稱。
也有分析人士稱,“漲價有可能是營銷手段,讓對BBA向往一些人可以快點下定決心買,不然就沒有活動了!” 不少銷售都說出了類似的話術,“現(xiàn)在是入手最好的時機,我們隨時可能根據(jù)廠商的要求上調售價。”
乘聯(lián)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消費者看到價格穩(wěn)定之后,4S店展廳的流量實際上是明顯回升的。當消費者認為車企價格降無可降時,正常購車的需求也就會激發(fā)出來,而不是一直被價格所牽引。從市場來看,會帶來比較好的穩(wěn)增長作用,相信在價格穩(wěn)定后,接下來一兩個月,整個市場會回歸到相對較好的增長狀態(tài)。
退出價格戰(zhàn),逃不出市場競爭
除了BBA之外,有人認為合資品牌等都會持續(xù)跟進退出價格戰(zhàn),甚至蔚來等小車新勢力也會加入,這預示著殘酷激烈的價格戰(zhàn)的終結。但目前看來,并非如此。
廣汽豐田在線打臉,“官方從未說過退出價格戰(zhàn)”,仍然有車型優(yōu)惠。長安汽車宣布,7月15日—7月31日,購買長安啟源A07增程版至高可補貼4萬元。
隨著近年來自主品牌的崛起與合資品牌,即使有品牌宣布退出價格戰(zhàn),競爭卻一樣激烈。從2014年到2019年,合資車企的市場份額從70%以上下滑到了61%,如今約40%。近五年間,德系、韓系、美系和日系品牌的市占率分別下降了7.0%、1.9%、4.5%和8.8%。乘聯(lián)會數(shù)據(jù)顯示,6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48萬輛,同比下降27%,豪華車零售25萬輛,同比下降17%。
與份額下滑對應的是品牌溢價的走低。7月初,調研機構杰蘭路發(fā)布的一份汽車品牌建設調研報告顯示,在中國市場,傳統(tǒng)品牌的知名度普遍下滑,尤其是凱迪拉克、雷克薩斯、豐田、本田,以及日產等二線豪華品牌和日系品牌,蔚小理米等造車新勢力則普遍有著更高的評分。
消費者用腳投票,表示純電平臺打造、100度大電池的新版極氪001只要26.9萬元,比“油改電”寶馬i3還要便宜。綜合續(xù)航更長、車內空間更大的理想L7,比奔馳EQE定價低十多萬元,既然如此,誰還要“雜牌”BBA電車?
在油電同權落地前,這個市場沒有給外資留下任何的喘息機會,價格戰(zhàn)已經是不多的選項了,
1920年9月,亨利·福特把T型車旅行版的價格從575美元降到了360美元,遠低于行業(yè)新車整體800元-1000元的價格,引起大范圍的口誅筆伐與軒然大波。
但T型車一降價,大多數(shù)品牌被迫跟進,邊降價邊卷新車型、卷動力、卷配置,隨即有更多的汽車制造商破產倒閉,1920年是75家,1921年,90家,1922年,60家,7年時間內,325家車企完成了大逃殺。
美國咨詢公司艾睿鉑預計,到2030年,2023年有銷量的137個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只能剩下19個能夠存活。
屆時,外資和合資就能幸免于難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