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無聊賴,形容精神上沒有寄托,比喻非常的空虛無聊。成語出自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公孫瓚傳》,“袁氏之攻,似若神鬼,鼓角鳴于地中,梯沖舞吾樓上。日窮月蹴,無所聊賴。”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早期在河北地區盤踞著劉虞、公孫瓚、韓馥、袁紹四股勢力,但冀州的韓馥、袁紹卻相互猜忌,劉虞雖然名義上節制公孫瓚,但實力卻遠遠不如,四股勢力中實際以公孫瓚最強。
后來,袁紹用計奪取冀州,韓馥投奔張邈,退出爭奪,河北地區實際上演變成了公孫瓚和袁紹的爭斗。當時,為了各自的利益,公孫瓚與袁術結為聯盟,南北夾擊袁紹,而袁紹則與曹操結為聯盟,互相抱團取暖,后又與荊州劉表結盟,以牽制袁術。
初平二年(191年),袁術與袁紹爭奪陽城,公孫瓚的從弟公孫越不幸身中流矢而死。正在青州平定黃巾軍的公孫瓚聞訊大怒,立即揮軍攻打袁紹,冀州郡縣紛紛望風而降,袁紹于是封公孫瓚的堂弟公孫范為渤海太守,希望能夠換取和平,結果公孫范到任后當即倒戈,協助公孫瓚平定了青州。
至此,公孫瓚占據了幽州、青州大部和冀州部分地區,勢力亦深入徐州和兗州,儼然河北第一割據集團。之后,他上書朝廷,歷數袁紹十條大罪,同時任命嚴綱為冀州刺史,田楷為青州刺史,單經為兗州刺史,出兵征討袁紹。
從初平二年(191年)至初平三年(192年),公孫瓚接連對冀州發動大規模進攻,然而公孫瓚實力雖強,卻是連戰連敗,不僅沒能擊敗袁紹,反而在袁紹的反攻中被迫退出了青州。
初平四年(193年),公孫瓚與劉虞發生內訌,公孫瓚擊敗劉虞,并斬殺其一家老小。借此,公孫瓚雖然吞并了整個幽州,但卻導致后院起火,由于劉虞在幽州和少數民族中聲望極高,結果不僅幽州本地的鮮于輔、齊周、鮮于銀起兵反叛,就連烏丸、鮮卑等也起兵攻打公孫瓚。
內外交困之際,公孫瓚無意中聽到一首童謠,“燕南陲,趙北際,有此中可避世”,為此公孫瓚找來術士,詢問其中含義。術士解釋說,“古燕國的南疆,趙國的北邊,指的就是易州,該州城建在山坡上,后枕大山,發生戰事,來者只能仰攻,易守難攻。”
此時的公孫瓚由于連戰連敗,已經沒有了進取之心,聽說當地利于固守,遂派人在易州大肆修建防御工事,于城外挖掘十道塹壕,每道塹壕后都修筑城墻,塹壕中心則修建了一座雄厚的城堡,內藏米糧300萬斛,稱為易京,之后遷都于此。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出兵大舉進攻公孫瓚,然而公孫瓚自負易京防守堅固,龜縮其中堅守不出,即使麾下將領求援,他也不去救援,結果導致人心失散,各地頻頻陷落,袁紹兵圍易京。
公孫瓚據險而守,袁紹雖然一時難以攻破,但隨著城中米糧的減少,士氣越來越差,這么下去遲早會被攻破。于是,公孫瓚便派遣兒子公孫續率兵突圍,向黑山軍求援,以求切斷袁紹后路,內外夾攻袁紹。
建安四年(199年)三月,黑山帥張燕與公孫續率兵救援公孫瓚。援兵未到,公孫瓚因夢到薊縣崩塌,擔心自己必敗,于是寫信給公孫續,“袁氏之攻,似若神鬼,鼓角鳴于地中,梯沖舞吾樓上。日窮月蹴,無所聊賴”。
意思是說,袁紹的軍隊,猶如神鬼,鼓角聲從地下響起,云梯擂石在我軍頭上飛舞。時間緊迫,感情無依。
公孫瓚又在信中交代兒子,“火速率領五千鐵騎到北邊的低濕地帶,點烽火為號,我會從城內殺出,到時里應外合,必能打敗袁軍。”
然而,公孫瓚沒有料到的是,他的人出城之后便落入了袁紹手中。袁紹看過信后,決定將計就計,按照信中所述,命人點起烽火,公孫瓚以為是救兵到了,于是率兵出擊,結果遭遇袁紹埋伏,公孫瓚大敗,只能再度退回城中堅守。
后來,袁紹派兵通過挖掘地道攻入城內,公孫瓚自知必敗無疑,于是縊殺自己的姐妹妻小,然后引火自焚。公孫瓚死后,其子公孫續被屠各殺死,黑山軍張燕亦被袁紹擊敗,袁紹遂占據幽州,自此統一河北地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