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經典詩詞,講歷史故事,玲子歡迎您的光臨。
前言:
亙石為底,達于兩涯。若床若堂,若陳筵席,若限閫奧。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翠羽之木,龍鱗之石,均蔭其上。——唐 柳宗元《石澗記》
石澗的石頭真美,有的像床,有的像門堂的基石,有的像筵席上擺放的佳肴,還有的像用門檻隔開的內外室。
澗水從石床上流過,水文如紡織物美麗的花紋,叮咚的水聲如美妙的琴聲,翠羽之木,龍鱗之石,盡收眼底……
這是柳宗元《石澗記》中的景物,清絕唯美,妙不可言,這條處在深山幽林中小小山澗,寄托詩人太多的情感。
乘興而來,盡興而歸,相比于《石澗記》,作于同一時期的《南澗中題》,則是思緒萬千,大有百轉千回之意。
秋氣集南澗,獨游亭午時。
回風一蕭瑟,林影久參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羈禽響幽谷,寒藻舞淪漪。
去國魂已遠,懷人淚空垂。
孤生易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誰為后來者,當與此心期。——唐 柳宗元《南澗中題》
簡譯:
中午時分,我獨自在南澗游覽,秋意泠泠,好像所有的寒氣都集中在這里。
秋風在澗中回環,枝葉發出如洞簫般的聲音,樹影灑在水面顯得參差不齊。
剛開始來到這里時,就像有別的感觸似的,及至到了深澗,似乎忘了疲勞。
那鳥兒像被困住似的,在幽深的山谷中啼叫,澗水中的寒藻在漣漪中回蕩。
夢里總是魂游已經遠離了的京城, 思念故人,唯有淚水空流,徒生傷悲矣。
孤獨地生活,容易多愁善感,迷失了道路,才知道,鮮有適合自己的歸宿。
如此消沉,我究竟為了什么事 ,這內心的苦悶和彷徨,只有自己知道原因。
我想,將來再有謫遷到永州的人,定能夠理解我此刻的心情和此詩的衷腸。
賞析:
南澗,即是《石澗記》中的石澗,位于永州之南,《石澗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七記。
繼元和四年(809年)九月,柳宗元在法華寺西亭眺望西山,開始西山之游后,就一發不可收拾。
此后三年時間,柳宗元尋幽覓勝,接連發現西山依稀的鈷鉧潭、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等風景勝地。
元和七年(812年)十月,柳宗元在石渠西北又發現了一處山澗,水流急湍,翠羽成蔭美不勝收。古詩《南澗中題》,即是柳宗元繼《石澗記》后所作,深秋十月,西風颯颯,觸景傷懷有感而發。
這首詩和散文游記《石澗記》有所區別,《石澗記》注重寫景記事,《南澗中題》則是寫景抒懷。
此詩可以分兩部分解讀,前八句為一部分,描寫深秋時節,詩人在中午時分獨游南澗時所見之景。
“秋氣集南澗,獨游亭午時”,首句交代時節,深秋的南澗寒氣逼人,次句寫出游的人物和時間。
深秋時節,寒意泠泠,山高水遠,氣候更甚,雖然是中午時分,獨游的詩人也是感到一陣陣寒意。
“亭午”即正午或中午,典出李白“大車飛揚塵,亭午暗阡陌”,一個“集”字寫出南澗之寒涼。
“回風一蕭瑟,林影久參差”,這兩句寫南澗秋意之深,林影參差,風在澗中,發出如洞簫之聲。
“蕭瑟”是秋風吹拂樹葉發出的聲音,秋風在山澗中回旋,樹枝搖動,水中之影也顯得參差不齊。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溪山空寂,詩人置身于此,物我兩忘,身心的疲憊,也拋之腦后。
“羈禽響幽谷,寒藻舞淪漪”,可待其聽到深谷中傳出的鳥啼,見到水中的寒藻,心中又是一沉。
“羈”是約束、漂泊在外之意,此詩中為約束,暗喻自己的貶謫之身,流放永州,如同驚弓之鳥。
“寒藻”就是澗水中的水藻或秋萍,也是暗喻自身的漂浮不定,這兩句詩引出身世之感際遇之悲。
此詩的后八句承上,抒發寫自己彼時的感慨萬千,凄清的秋景,引起詩人的羈旅漂泊之感。
“去國魂已遠,懷人淚空垂”,彼時,柳宗元謫居永州已經七載,去國離京,不盡的鄉愁。
“二王八司馬”事件發生后的第二年,唐憲宗又下達八司馬不在“恩赦量移”之列的詔書。
這就意味著,柳宗元一輩子都沒有翻身的機會了,漫漫余生,只能在這荒涼偏僻之地度過。
所以就有了“孤生易為感,失路少所宜”之嘆,徘徊南澗之畔,孤單寂寞冷,沒有歸宿感。
心安是歸處。無辜遭貶,柳宗元心有不甘,到永州后接連又喪母失女,哪里又有歸宿感呢。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親人朋友各自飄零,知音少,無人可言,自己心事自己知。
“誰為后來者,當與此心期”,但是不要說詩人強說愁,感同身受的,只有際遇相同的人。
南澗之游,本為散心解憂,可深秋時節那寒冷孤寂,只會令他倍感凄涼,煩惱和苦悶俱增。
柳宗元此詩風格簡樸平淡,蘇軾曾盛贊其“平淡有思致”、“妙絕古今”、“熟視有奇趣”。
后記:
永貞元年(805年)八月,唐憲宗即位,二王八司馬被貶,作為改革的核心人物,同年九月,柳宗元遭貶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貶永州司馬。
此后,柳宗元在永州度過了漫長的十年貶謫生涯,雖然遠離朝堂,可依舊不斷受到統治者的誹謗和打擊,以至于心情壓抑,身心都備受折磨。
好在還有永州的山水給予他心靈的慰藉,不得簽書公事,就尋幽探奇,從山水中獲得慰藉,開闊心胸,《永州八記》就是這種狀態下完成的。
“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險,道狹不可窮也”,南澗雖風光旖旎,可如小石潭般“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之景,柳宗元亦是難以承受的。
所以就有了柳宗元的“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的自問自答,就有了這首寄寓身世之愁、人生際遇之悲的《南澗中題》,簡單樸實,韻味無窮。
參考資料:
《新唐書 柳宗元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