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書法發展,主要圍繞“宋四家”展開,這4位里面,蔡襄的名氣偏弱,鮮少有人討論,至于其他3位,極具爭議,后世皆知,黃庭堅乃是蘇軾的徒弟,師徒2人水平,孰高孰低,為人所津津樂道,而米芾書法個性,臨摹“二王”以假亂真,有人崇拜他,稱其是“宋書第一”。
實際上,蘇軾才是“宋書第一”,并且乍一看,并無交集的蘇軾、米芾,其實也是摯友和師徒,除了蔡襄,最年長的就是蘇軾,他比米芾大14歲,起初2人并無交際,可在元豐五年(1082),彼時45歲的蘇軾,貶至黃州,31歲的米芾,此時小有名氣,出差路過此地,前去拜訪他。
這一事件,米芾《畫史》記載:“吾自湖南從事過黃州,初見公(蘇軾)酒酣曰:‘君貼此紙壁上’。觀音紙也,即起作兩竹枝、一枯樹、一怪石見與”,曾敏行《獨醒雜志》也寫道:“元豐中,至金陵識王介甫,過黃州識蘇子瞻,皆不執弟子禮,特敬前輩而已。”
雖然未行“拜師禮”,但是米芾心中,已將其奉為老師,十分崇敬,一見面,蘇軾命其作書,米芾毫不忸怩,欣然題字,見此蘇軾也不再拘謹,自然的講解書法,2人交談甚歡,臨別之際,蘇軾見其不足,給出一條意見,內容曰:“始專學晉人,其書大進”,正是這一句話,讓米芾成為“書法宗師”
專學晉人,聽著簡單,做起來難,當代99%的人沒有做到,首先魏晉傳世的真跡稀少,多是拓本,字跡漫漶,不夠清晰、精到,其次魏晉的筆勢精嚴,若是基礎不扎實,感悟力不強悍,根本無法參透筆法,恰巧現代人的根基薄弱,能盡數掌握的,實在寥寥無幾。
反觀宋朝,晉人真跡尚存多件,況且米芾的天資卓越,聽從蘇軾的忠告,自然日日臨學魏晉,水平直線上升,一舉踏入頂峰,與之并肩,第二次見面時,乃是1101年,蘇軾64歲,米芾50歲,游覽金山時,有人請蘇軾題詞,蘇軾卻說“有元章在”,又言“今則青出于藍矣”。
米芾起初推辭,后來緩緩道:“端明真知我者也”當然這話也是蘇軾自謙,真論就功力之深,蘇軾一定勝米芾,正如黃山谷所言:“其書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至于筆圓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為第一”,
您對2人的書法有何見解,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